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民族主义的三重考量

    颜景高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是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引领着现代国家的政治建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育则是基于帝国列强入侵的一种文化反应,追求的是民族平等和解放,探索的是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新模式.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无论是从大众角度、政治层面还是学术考量来讲,凝聚的是融进全球化的理性共识,开启的是各民族互利共赢的新范式.中国民族主义理念的传承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建构着一种各民族命运与共的新文明形态.

    解放思潮振兴话语复兴理念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个问题

    刘宝明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其特有的内涵和实践成效已成为当代中国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志.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时代高水平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全面、系统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族区域自治重要论述根本遵循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

    韩璐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说明没有良法就没有善治.在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一直独具特色,但相关的研究却是薄弱环节.本文主要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立法的实践中发现亮点与缺憾,剖析成因,进而提出改革路径.在党领导下推动上层规则改革和对立法机制设计改革相结合,促使广西地方立法体现公平正义并实现保障地方利益、民族利益的立法目的,提高立法的质量,推动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法治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良法之治”.这也是一个从实证到规范的研究过程.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立法改革激励相容原则

    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建构向度

    马宇飞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该思想是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判断,对新时代国家民族政策的新反思,对新时代国家民族话语的新引领,具有突出的问题导向,因此,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同时,中华民族有其源远流长自在聚合的客观历史基础,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建构,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塑造政治心理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公民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自在聚合自觉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新时代表达

    陈晨于学强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九大以后,随着“互联网+”社会形态逐渐成型,我国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民族融合阶段,这是继秦汉时期、元末明初、清末民初三次民族融合之后,又一次民族融合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合理且有效的民族表达模式,对社会的维稳和经济的发展有直接意义.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应从人才战略、区域营商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使本地经济生活体系得到全面升级,在发展上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标签,在战略上摆脱少数民族地区的标签,让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向内地并轨,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红利惠及全部少数民族居民,方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在“互联网+”社会架构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区域表达“互联网+”

    植入与统一:高铁驱动民族地区空间重构及统一的作用机制

    赵丽江于业芹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具有极强的“时空压缩”及“客流集聚”效应,恰与民族地区时空区隔及地域封闭特征相适配,并据此释放出民族空间的隐藏潜能.因而,高铁植入能够驱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生计模式、文化传承模式及政治治理模式诸方面发生裂变效应,使被禁锢的闭塞民族地区转变为可移动的开放空间.此外,“交通融合”最显著的政治功效在于“民族融合”,高铁单一要素植入能够驱动民族地区在语言、休闲娱乐、身份认同及民族团结等多维度的互动交融,牵一发而动全身,拉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线路.

    高铁驱动民族地区空间重构民族交融

    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

    王璐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6-1964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中国特定时期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认知,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调查的延续与变化,其文本体现了学术与政治的双重渗透.本文将其放在民族志的视阈下进行探讨,用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比新中国之前的民族调查,审视调查者在全景式的认知少数民族的过程中,如何借用民族志,利用其异质性特征,完成对中国的“原始社会史”及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的认定并将其纳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叙事中.民族大调查形成了对中国的整体再认知,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原始社会史社会性

    边疆、走廊与“一带一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三次实践水

    窦存芳冶芸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类学经历了百年发展,这百年也是学者们倡导和追求人类学本土化的过程,从经验形态、理论形态及学科形态方面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本文回顾百年人类学本土化历程,从点到线到面的研究范式改变,从民族交流到文明互动的研究思路拓展,尤其对边疆、走廊、道路的研究,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过程中三次承前继后的重要实践,是中人类学在不同阶段介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怀——救国、富国和强国,并推进了中华民族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进程,最终坚定自己的传统走向世界.

    边疆走廊道路人类学本土化

    跨国道路与族群发展——基于老挝贺人的田野调查

    周建新杨璐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老之间跨国联通的道路在不同时期曾以马帮道路和跨国公路存在于两国边民社会,不久的将来跨国铁路将成为更加现代化的联通方式.老挝贺人的社会生活空间中,道路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本文以道路与族群发展关系的视角切入,考察老挝贺人从中国到老挝,从丰沙里(Phongsali)山区到乌多姆赛(Oudomxai)坝区的移民历史,探讨跨国道路对贺人生存发展和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以及贺人随路而迁进入老挝多元文化腹地之后,对于自身身份的新定位.

    老挝贺人跨国道路认同发展

    现代印度尼西亚铜鼓文化礼俗与功能

    李富强卫彦雄吕洁唐根基...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尼西亚的铜鼓文化源远流长,发源于中国的铜鼓通过越南很早就传到了印尼,而后催生了一个本土化的铜鼓系统.这两个系统长期并存,薪火相传.历史悠久的印尼铜鼓文化至今存活于现代印尼.在印尼某些族群的社会生活中,铜鼓文化礼俗依然常见,铜鼓依然作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器而在社会中发挥着多样的功能.这让人们看到了作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传统文化的古老铜鼓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印度尼西亚铜鼓文化礼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