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存有道:中越跨境婚姻中的嫁与家——以宁明县N村为例

    鱼耀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境通婚现象不仅受到"民族—国家"体制的形塑,同时,因全球化的加剧而兼具现代性特点.一方面,边境线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边民的通婚实践,很大程度上致使越南女性以婚姻缔结为途径实现其谋生手段的选择.另一方面,跨境在一定意义上导致越南女性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促使她们形成了以家庭核心关系为主,以越南新娘内部网络为辅的二元关系模式,这种互动在保障她们日常实践的同时也局限了其对外部生活空间的拓展.

    中越边境跨境婚姻社会关系

    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第三方公开排序综合考核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刘荣高登荣杨文顺高朋...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应遵循国家治理总体布局来构建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方公开排序综合考核评价指数体系.在全面阐述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方公开排序综合考核评价指数体系应包括团结和谐指数、繁荣富强指数、幸福满意指数、民生福祉指数、美丽健康指数这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以及若干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遵照数据使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打分赋值、加权系数、公开排序等原则确定流程予以实施,以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汇聚强大合力,推动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发展.

    民族事务"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价指数体系

    区块链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与创新路径

    康兰平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贯通国家治理体系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指南.新时期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方面亟需明晰区块链技术与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的理论蕴含、制度逻辑与技术场景;另一方面也需要因应民族地区的实践场景与治理目标,从技术赋能—权力下沉—精准识别—数字正义的多重逻辑耦合中洞悉区块链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准匹配、创新路径与规范回应.谋求区块链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跃升同时也需要从规范层面回应区块链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律实现机制,达致赋权增能的制度目标.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民族地区区块链赋权增能

    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

    莫代山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国家化角度看,改土归流使国家主权与治权在改流区统一,减少了社会争夺;实现了个别家族统治向国家与地方共同治理过渡,社会矛盾缓解;使资源由单一阶层支配向国家与市场共同调配过渡,生产力迅速提升;使民众身份由"蛮夷"向"民"过渡,双向认同得以形成;使多元文化由区隔走向交融,"一体多元"文化得以型构.

    改土归流国家化土家族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模式研究

    张魏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遗产保护程度和遗产旅游开发价值高低程度的组合,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H-H型、H-L型、L-H型及L-L型,每种类型遗产的特点和分布各有不同.针对四种类型遗产的各自特点,本文提出了四种相应的良性互动模式,分别为政府监管模式、旅游加强模式、保护加强模式及双管齐下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每种模式的特点及相关对策建议.此外,对于某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所属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良性互动模式

    "千里歌路"建设与漓江流域民歌传统的深度阐扬

    杨丽萍覃德清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里歌路"的核心理念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深度阐扬珠江流域多民族的人文根脉与诗性文化底蕴,将位于大湾区腹地的壮、侗、苗、瑶等民族文化深度融入珠江流域文化体验旅游的进程中.漓江流域位于越头楚尾,2500多年前的《越人歌》是壮侗民族的民歌文化符号,有必要将之融入"千里歌路"漓江段的文化体验旅游建设过程当中,深度激活漓江流域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的人文传统,让人们切实体悟桂北—漓江流域的人文脉络以及民歌艺术魅力,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智慧"千灯互照"的方式,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的融通发展.

    千里歌路漓江流域大湾区文化旅游

    岭南地区史前时期的酿酒与农业起源

    陈洪波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地区新石器早中期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起源现象,与酿酒有一定关系.甑皮岩遗址、顶蛳山遗址和石峡文化代表了岭南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阶段,这些遗址都存在各类陶质酒器,并且呈现出逐渐复杂化的趋势.陶质酒器三个阶段的发展也变相反映了原始农业的阶段性发展.酿酒的需要推动了对野生稻的强化利用,开启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大石铲文化稻作农业经济的先声.

    岭南新石器时代酿酒农业起源

    新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

    阳国亮凌连新徐楠楠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旅游如火如荼开展,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引起了学界、政界与业界的共同关注与思考: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如何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深入分析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探索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则与基本途径,构建其保障体系.

    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基本途径保障体系

    后脱贫时代少数民族财富伦理观的去蔽与建构

    唐海燕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脱贫时代实现少数民族整体脱贫、全面脱贫的关键,在于厘清少数民族财富伦理观的桎梏与弊端,解蔽并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财富伦理观.当前,少数民族贫困者中仍存在财富本质认知两级分化的求富观,缺乏劳动脱贫、绿色创富的致富观以及信奉及时行乐、炫比式的消费观.追根溯源,在于民族传统重农抑商文化影响与义利观的异化、懒怠恶习存在与绿色思维缺失、无节制过度的财富使用不当.保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后续力,要建构少数民族扶贫中的财富与道德并行的科学求富观、勤劳致富与生态生产并进的健康致富观、节俭简朴与量力支出并重的理性消费观.

    贫困治理少数民族财富伦理观存在弊端建构路径

    茶叶跨界流动与瑶族边民互惠——以中越边境猛硐瑶寨为例

    邓玉函夏福立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从跨界人类学理论视角出发,探析了中越边境茶叶流动与瑶族边民生产性互惠表现形式、组织架构.认为从互惠性到文化共享性强化了瑶族传统茶俗茶文化,而共享的生态文化理念、跨界市场文化规则建构了区域命运共同体.加强跨界区物的流动与边民互惠研究,对于夯实"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人文基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跨界流动瑶族边民生产性互惠文化共享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