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腹部皮肤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皮肤黏液抗菌特性分析,为瘤背石磺皮肤免疫功能的研究和天然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和皮肤黏液,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瘤背石磺腹部(足部和足侧)皮肤结构、腺体和腺细胞特征,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黏液细胞中的糖缀合物,用瘤背石磺皮肤黏液对7种致病菌进行处理,采用生长曲线法和抑菌圈法测定黏液的抑菌效果,并深入研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抑菌机理.[结果]瘤背石磺腹部皮肤黏液细胞中含有较多酸性黏多糖;足部皮肤中的黏液腺呈圆形,含有混合型黏多糖的黏液储存在中央腺腔中,足侧皮肤中的颗粒腺也分泌酸性黏多糖.根据分泌囊泡形态和致密程度的不同,足部皮肤中的腺细胞可分为6种类型,足侧皮肤中的腺细胞可分为3种类型,分泌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以胞吐的方式向外分泌.瘤背石磺皮肤黏液对7种致病菌的生长曲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抑菌圈直径测定结果显示,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皮肤黏液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细胞表面出现畸形和裂纹,胞质内容物流出,同时OD260变化反映黏液可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表明黏液可有效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此外,与不经皮肤黏液处理相比,经黏液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和A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Na+/K+-ATPase活性显著升高,说明黏液能破坏细菌的能量代谢过程,导致细菌生长繁殖受阻.[结论]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具有多种类型的腺体和腺细胞,其分泌的黏液可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及能量代谢过程,具有广谱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