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

易忠

季刊

1001-6600

gxsdzkb@mailbox.gxnu.edu.cn

0773-5827159;5848958

541004

桂林市育才路15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的学术理论刊物,办刊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自然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本刊具有学术性、师范性和地方性,以发本校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文章为主,适当刊发外校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媒体报道下具有预防接种和隔离的SIQR传染病模型研究

    彭华勤吴祖正王伟英朱庆...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一类基于媒体报道下具有预防接种和隔离的传染病模型。给出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o的表达式;运用Lyapunov函数等方法得到:当R0≤1时,无疾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表明疾病是灭绝的,当R0>1时,地方性疾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此时疾病形成地方病;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SIQR模型媒体报道预防接种隔离全局渐近稳定

    部分线性变系数模型的贝叶斯复合分位数回归

    李灿杨建波李荣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分线性变系数模型由参数和非参数2部分组成,具有适应范围广和解释性强双重优点。针对该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采用B样条方法逼近非参数部分的未知光滑函数,进而利用复合非对称拉普拉斯分布实现贝叶斯复合分位数回归,并基于Gibbs抽样算法推导出所有未知参数的后验分布,以获取参数的估计值。通过数值模拟对贝叶斯复合分位数回归与贝叶斯分位数回归、贝叶斯线性回归参数估计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当误差服从非正态分布时,在均方误差准则下,贝叶斯复合分位数回归估计表现更优。基于上述3种方法对实例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平均绝对偏差和均方误差预测意义下,基于贝叶斯复合分位数回归的预测效果更好。

    部分线性变系数模型B样条贝叶斯复合分位数回归均方误差Gibbs抽样算法

    复合分位回归的贝叶斯经验似然推断

    王景炜胡超竹李翰芳罗幼喜...
    13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贝叶斯经验似然方法推广到复合分位数回归模型中。构造复合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经验似然函数,在给定先验信息后,推导出未知参数的条件后验分布。考虑到未知参数后验分布形式较为复杂且有隐式方程约束,构造带约束条件的Metropolis-Hastings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点估计、置信区间估计及参数假设检验。计算机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当模型随机误差为厚尾分布时,贝叶斯经验似然复合分位回归法较复合分位回归法、分位回归法以及最小二乘法在估计偏差和方差上都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数据含有较多异常点时,本文提出的方法最为稳健。利用新方法对一个医疗费用支出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发现:较其他估计方法,无论是否删除数据中异常点,贝叶斯经验似然复合分位回归法得到的系数估计前后变化最小,这为实际建模过程时减少数据中未知异常点给模型带来的影响提供有益帮助。

    复合分位数回归贝叶斯经验似然Metropolis-Hastings算法贝叶斯因子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团簇Co2Mo2P3催化性质研究

    吴庭慧方志刚刘立娥宋静丽...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本文探究团簇Co2Mo2P3的催化反应作用机理及其活性产生的原因,使用Gaussian09程序,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的初始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和运算分析。对Co2Mo2P3中各个原子对其HOMO和LUMO轨道的贡献进行研究,得到Co对其前线轨道的贡献率为53。511%、59。013%,Co原子在该团簇中是潜在的活性位点。通过观察态密度图和HOMO-LUMO图,发现Co原子是引起费米能量级两边峰值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的能隙差和库普曼斯定理分析显示,构型1(4)和3(4)具有较强的得失电子能力,并且拥有比其他构型更强的催化活性,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团簇Co2Mo2P3的催化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的发现为团簇Co2Mo2P3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机制和活性产生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进一步优化催化性能,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有益参考。

    团簇Co2Mo2P3密度泛函理论前线轨道催化性质态密度能隙差库普曼斯定理

    赤泥-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对水中Pb2+吸附研究

    付佳慧王威邓华赵栋...
    15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环境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并对氧化铝冶炼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进行妥当处置,本文以赤泥为原材料,通过聚合交联反应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丙烯酸(AA),制备得到吸附性能好、稳定性强和回收利用率高的赤泥-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RMAAC)复合水凝胶材料,将其作为吸附剂应用于水中Pb2+的吸附去除。结果表明,RMAAC对Pb2+的吸附主要归因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同时存在物理吸附,涉及的吸附机理有离子交换、官能团络合、阳离子-π和配位螯合作用。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730。16 mg/g,在pH为3~6时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多元重金属离子污染中,RMAAC展现出对Pb2+较高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水凝胶赤泥复合材料吸附机理选择性吸附

    蛇床苦参煎煮液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ICR小鼠瘙痒的作用研究

    伍师坚黄光羡宋芊芊黄春华...
    16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蛇床子和苦参是常用止痒中药,但它们联合对瘙痒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制备蛇床苦参煎煮液,灌胃ICR小鼠,采用行为学法观察药物对小鼠瘙痒行为的影响;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通透性变化;ELISA、WB法评价煎煮液对RBL-2H3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煎煮液抑制瘙痒行为以及血管通透性升高,但不影响小鼠探索能力、肌张力;煎煮液减少RBL-2H3细胞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组胺、IL-31、IL-4、IL-13和CXCL10,且能抑制ERK蛋白的磷酸化。本研究表明蛇床苦参煎煮液通过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和瘙痒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来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急性瘙痒。

    蛇床子苦参瘙痒止痒

    不同树种对附生铁皮石斛营养成分及硒含量的影响

    周美魏福晓廖秀胡恩明...
    174-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附生树种栽培对铁皮石斛营养成分及硒含量的影响,以安龙县青冈、板栗、枫香、木荷、杨梅、合欢、冬瓜和核桃8个树种附生铁皮石斛及相应树皮为研究对象,测定铁皮石斛中4种营养成分及硒元素、树皮中11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铁皮石斛药材中4种营养成分及硒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反映不同附生树种铁皮石斛药材品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树皮不同矿质元素对铁皮石斛营养成分影响差异较大,8个树种附生铁皮石斛硒元素含量为20。3~49。7 µg/kg,浸出物含量为7。2%~11。5%,多糖含量为23。7%~36。8%,总黄酮含量为23。6~49。9 mg/g,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3~6。8 mg/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铁皮石斛药材品质影响较大的3个主要成分分别为硒元素、多糖和氨基酸。综合评分显示,8个铁皮石斛药材品质优劣顺序(按附生树种排)为木荷、板栗、合欢、枫香、杨梅、核桃、冬瓜、青冈。研究结果可为铁皮石斛的品质评价及其附生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铁皮石斛附生植物营养成分矿物元素

    幼苗期不同花生品种的耐渍性评价

    黄丽刘兴淋胡秋玲何珊...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我国常栽花生品种耐渍性差异,在幼苗期通过盆栽试验,以正常水分为对照,设置48 h渍水胁迫处理,测定不同品种的SPAD值、根长、株高、根生物量等相关指标,明确不同花生品种间苗期的耐渍差异,从而筛选出耐渍性差异显著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渍水胁迫对花生幼苗期的形态建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与对照组相比,渍水条件下的花生根系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植株生物量分别下降52。24%、45。43%、54。22%、37。84%、41。81%;地上部各项形态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2。48,而根部各形态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达38。62;以根系鲜质量、植株鲜质量、根长、株高、SPAD值等指标的相对值作为花生耐渍性评价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本研究的16个花生品种分为较强耐渍性、较弱耐渍性两类。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花生品种的耐渍机制及培育耐渍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花生幼苗期生长特性渍水聚类分析

    罗田垂枝杉子代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早期选择

    杨姝琦许业洲袁慧周瑜...
    19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田垂枝杉独特的形态特征使其成为林木理想的株型,具有较高经济利用价值和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但其子代测定工作不够完善,各性状的遗传参数未知,这不利于垂枝杉的遗传改良工作。本研究分析杉木遗传变异规律,从而进行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以期为垂枝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罗田垂枝杉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家系间3年生、4年生林木树高、胸径的生长差异及其遗传规律,并展开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结果显示:子代测定林3年生平均树高、胸径分别为3。11 m和4。07 cm,4年生平均树高、胸径分别为4。16 m和5。35 cm。各家系间生长性状在3年生和4年生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型变异系数为26。24%~41。83%,遗传变异系数为5。37%~9。15%,单株遗传力为0。305 2~0。431 8,家系遗传力为0。609 9~0。702 1,均受到中强程度的遗传控制。不同来源家系中,垂枝杉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状均表现较好,且均为最大值。按照15%的入选率选出5个优良家系,分别为1-17、1-21、1-20、2-3和3-6,其入选均值分别为3。43 m(3年生树高)、4。74 cm(3年生胸径)、4。64 m(4年生树高)和6。20 cm(4年生胸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6。71%、10。25%、7。92%和11。13%,选择效果明显,选育出的优良家系可以为垂枝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极佳的种质材料。

    罗田垂枝杉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早期选择子代测定

    基于电路理论的桂林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贾艳红吴春竹胡洪文黄俊忠...
    20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引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而生态安全格局又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点(节点、屏障点)—线(生态网络)—面(生态源)框架的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和生态敏感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并利用电路理论生成生态网络,优化景观格局,促进漓江流域生态价值的提升和实现。研究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生态源地共12个,总面积1 624。71 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31%。在构建的漓江流域生态网络模型中,生态廊道有15条,其中重要生态廊道7条,潜在生态廊道8条,重要生态廊道最长为64。35 km。漓江流域景观优化呈现出"一带两廊三区"格局,因地制宜发挥生态优化和修复职能,提高各源地之间的景观连通性,可为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流域生态系统调控和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安全格局电路理论生态廊道生态敏感性漓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