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贺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贺州学院学报
贺州学院学报

黄文韬

季刊

1673-8861

Wzgz1008@163.com

0774-5228675,5228676

542899

广西贺州市芳林路147号

贺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系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以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为主要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及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启示——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张秀芬李萨如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物质贫困、能力贫困、精神贫困等多重贫困现状及根源进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的统治、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劳动的异化和分配的严重不公等是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贫困的深切同情,展现了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如何摆脱贫困问题的深邃思考与不懈探索.马克思丰富的反贫困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注重生产力发展,合理利用科技与资本,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统筹推进物质富裕、能力富裕和精神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与实践指导价值.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贫困思想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育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胡婧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育人是新时代育人实践的有效方式,也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揭示了文化育人的本质及价值旨归.我们在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时,要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明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育人目标;明确文化的主体性,用好"第二个结合"的育人方法;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遵循守护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育人要求,最终使受教育者实现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价值观升华.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文化育人

    以乡规民约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百顺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规民约是我国农村自治的重要资源,在农村治理中具有积极作用.发挥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应加大农村资金支持,筑牢道德建设经济基础;发挥乡规民约的道德教化作用,提升村民道德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规民约构建;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强化乡规民约的道德教化功能.同时,加强乡规民约规范化建设,提高社会认同程度;实现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互动,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加强监督和执行,构建乡规民约评价体系,实现农村治理效能最大化,以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的法治建设作用.最后,将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的道德建设作用和法治建设作用有机结合,有利于在村民自治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乡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农村治理的合力,以助力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规民约农村治理道德建设作用法治建设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社区建设研究

    许淇星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社区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当前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社区建设仍存在着社区生活普适性较低、社区智能化技术水平不高、政府政策不够完善、可用资金不够充足、部分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社区管理和服务流程信息化、信息集成和业务处理智能化、信息系统日益开放和动态化、发展绿色环保化与可持续化等是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社区的发展趋势.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大数据服务应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多元主体合作理念、增强社区居民适应性等路径,加快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社区建设与发展.

    乡村振兴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社区数字化

    潇贺古道地区语言接触促进民族认同研究——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研究之六

    朱其现邓翠芳罗海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州自古以来就是多语言、多方言汇聚之地,境内有粤语、客家话、官话、湘语、闽语、土话和平话等多种汉语方言,也有壮语、勉语、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操多种语言的人们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广泛交往、深度交融.从语言文化交流交融的角度考察潇贺古道地区的语言文化现状,总结潇贺古道语言交流交融史实,揭示潇贺古道地区的语言文化交流交融的机制,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语言接触潇贺古道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宋代广西瑶族的风土人情、王朝治理与内附机制

    曾书清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山地民族之所以能在高地聚落与低地社会间维持精巧平衡,不仅是因其具备逃避国家统治的离心力,更是因其还伴有趋附国家体制的向心力.宋代广西瑶族在南岭民族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具有山地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风俗,产生了与农耕社会互通有无的内在需求.山地瑶族与低地汉族分处不同的农业生态区位,持续的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了相互间的经济依附关系,将边地社会转化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共同体.宋代边政官员采用了结合地方实际与民族风情的治理策略,循序渐进地将山居瑶族纳入中央王朝有效管治范围,加速了瑶族主动融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

    宋代广西瑶族风土人情中华民族共同体

    《闽东家族文书:第二辑》所见一词多形现象例析

    李显荣杨继光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东家族文书:第二辑》中有些词语具有多种书写形式,即所谓的"一词多形".通过审查文义、考辨字形等方式对文书中"留録""锄剗""采摘""抵当""反悔"五组词语的"一词多形"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可知"一词多形"现象的成因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由异体造成的一词多形;二是由音近或音同造成的一词多形;三是由类化造成的一词多形;四是由改换偏旁(包括改换意符和改换声符)造成的一词多形;五是由简省、增加偏旁、分化、讹误等造成的一词多形.各个词形的变化不能笼统概括为一个大类,而是由以上几种原因共同导致.

    闽东家族文书一词多形字词关系

    古代墓志铭作铭原因套语探析——以《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为例

    张思琪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墓志铭作为一种应用文书,其内容构成、行文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在表达某一意思时经常使用固定化、程序化的短语或句子,我们称为套语.作铭原因套语是墓志铭内容的组成部分.系统考察《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录的墓志铭,可知作铭原因套语产生于北魏,发展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具有稳定性兼灵活性等特点.作铭原因套语在语言和文献应用方面具有补足残缺文字、校勘文字、完善辞书等价值,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利用文献.

    《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墓志铭套语

    《西安新获墓志集萃》地名词语考释六则

    肖艾林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墓志作为石刻文献的一种,保存了大量的真实地名,正史缺少记载的乡里村落地名往往在墓志中得以留存.文章结合实地的历史沿革和词汇学、辞典学知识,采用历时比较方法,对《西安新获墓志集萃》所见"稠贵里""丛亭里""隆政里""三赵里""升道里""胜业里"六个"专名+通名"式的地名词语进行考释,有助于深入理解词语释义,了解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墓志地名词语《西安新获墓志集萃》

    方志方言文献订补《汉语大字典》方言字条目举隅

    连燕婷林俊英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方志方言文献,可有效弥补汉语辞书编纂与修订在历史方言资料上的不足.其在《汉语大字典》方言字条目的修订上主要发挥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调整失当方言义项设置、完善未确释义、填补缺失书证、提前滞后书证、丰富书证类型.

    方志方言《汉语大字典》方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