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百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百色学院学报
百色学院学报

卞成林

双月刊

1673-8233

bsxb@163.com

0776-2848267

533000

广西省百色市中山二路21号

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8年创刊,至1998年第3期为内部刊物,1998年第4期准公开出版发行。从1988年至2002年的学报为季刊,从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以树立精品意识为办刊导向,坚持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铜时代爱琴地区印章中格里芬形象研究

    王倩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铜时代爱琴地区印章中的格里芬是复合型神话形象,它通常以鸟首狮身的形象出现.爱琴地区印章中的格里芬最早出现在米诺文明中期第二阶段,最晚出现于青铜时代晚期第三阶段.绘有格里芬的印章材料通常有硬石料与软石料,也有金属材料,其中尤以青金石和黄金最为珍贵.印章中的格里芬形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完全侧面站立或躺卧的格里芬;二是半侧面半正面带翅膀的格里芬;三是叙事场景的格里芬;四是衬托中心形象的对称型格里芬.最早的格里芬形象源自西亚,后传入埃及,再经由叙利亚传入爱琴地区.在青铜时代的爱琴地区,格里芬是上层精英成员信奉的神话形象,它具有多重身份与功能,人们将它视为人类的保护神、女神的坐骑与侍从、权力的象征符号以及宇宙树的守护者,并将其刻画在印章中.

    青铜时代克里特希腊本土爱琴地区格里芬

    从等待拯救变为自我拯救:解析阿摩司·奥兹的《乡村生活图景》

    李牧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短篇小说集《乡村生活图景》共收录了8篇短篇小说,其中前7篇小说通过特里宜兰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当代以色列人的生存状态,最后1篇小说《彼时一个遥远的地方》则呈现了居民们的心灵世界.进入 20世纪后,人类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随着"戈多"的走失和"荒原"的出现,奥兹认为人类应从等待拯救变为自我拯救,这或许是当下应对人类精神危机的最好办法和行动路径.

    阿摩司·奥兹《乡村生活图景》拯救自洽

    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技艺融合创新研究——以百色靖西夹砂陶为例

    杨帆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靖西夹砂陶传统技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研究靖西夹砂陶传统技艺,分析夹砂陶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手工技艺创新融合的发展前景,提出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与靖西夹砂陶传统技艺的创新融合发展路径,从而提升红色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靖西夹砂陶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红色文化壮族夹砂陶传承创新产品设计

    以人为媒:亳州二夹弦的影像民族志书写

    王序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亳州二夹弦进行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并浸染其中,需要引入别样的研究方法.影像民族志是介入地方文化的"一剂良方",或可尝试跨学科的文化"深描",书写转型期亳州二夹弦传承人的个体情感.这种方法的核心是"以人为媒":首先,研究者需要通过参与观察法,融入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的田野中,并聚焦变迁中的日常生活;其次,与被研究者充分地协商、对话与分享,利于达成主客位相统一的研究视角;最后,研究者必须对田野作业和文本体裁进行反思,"互为主体性"的研究文本,不仅是发挥影像民族志洞察力的根基,也是地方性知识"本土化"书写的要道.

    影像民族志亳州二夹弦以人为媒写文化

    布依语和粤语的塞音韵尾对比分析

    黄士洲周国炎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音韵尾是汉藏语系一个突出的语音特征.布依语和粤语同属于汉藏语系,皆具有塞音韵尾韵母系统,壮侗语族的塞音韵尾更为常见.对两个不同语族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汉藏语系塞音韵尾的共性.文章从塞音韵尾格局以及基于音长及基频的声学实验出发,对布依语和粤语的塞音韵尾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塞音韵尾韵母格局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粤语的塞音韵尾韵母根据长短元音对塞音韵尾韵母的音高进一步分化,呈现"短高长低"的分化模式,而布依语中未出现规律性的分化.

    布依语粤语塞音韵尾声学分析重新音位化

    从官衔词看古代泰国和古代柬埔寨的文化关系

    肖宇秋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词源的角度分析泰语中一套与高棉语有严格对应关系的官衔体系的词.认为从词源上看,这套官衔词对应的高棉语词主要分为两批:一批是侗台语固有词或汉语关系词,是从泰语输入高棉语的词;另一批是高棉语词或高棉语形式的梵巴语词汇,是从高棉语输入泰语的词汇.据此认为,这套官衔词最先是由泰国吸收古代高棉帝国的文化创制,又在晚近时期反过来输出至柬埔寨,并且反映了两国间历史文化关系的两点特征:一是两国文化相互影响;二是两国文化的影响有层次之分,柬埔寨的层次较早,泰国的层次较晚.

    泰语高棉语文化关系官衔词文化语言学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郑重金春浩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也是新时代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认为,中华体育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理论层面的耦合和实践层面的观照,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文章通过对湖北秭归县、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两地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深化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认同,构建乡村和美社区,推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可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布局,引领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助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构建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可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体育文化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许淇星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推进民族社区内部各民族充分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文章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多从宏观的视角对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机制进行研究,而极少从微观的视角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为此,笔者认为可通过对村委会、居委会一级微观层面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机制研究,以期建构起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并为未来相关实地调查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借鉴.

    民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机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及路径探碛

    梁英庄小萱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也同步推进至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弊病凸显,在巩固现有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探寻农村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资源整合、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理解、新思路.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植入党组织建设,重视发扬基层党建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使集体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可以通过构建高效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新党建引领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化品牌等路径来赋能乡村振兴.只有立体化梳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多重身份,才能适时、适量及适度地引导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逻辑理路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研究

    廉超金权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乡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西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虽然在学校建设、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结构有待优化、帮扶体系有待完善、群众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资源共建共享、健全教育帮扶机制、完善教育监督体系、扩大乡村教师队伍规模和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以及加强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等对策建议,以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教育帮扶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