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广西医科大学

赵劲民

双月刊

1005-930X

gxykdxb@163.com

0771-5358453;5306372;5358454

530021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22号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西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科学性强,有实用性。主要设有论著、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护理园地、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RBMX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何友梧余谦邓甘露
    398-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肿瘤相关数据库探讨RNA结合基序蛋白X连锁(RBMX)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同时探讨其与免疫微环境(TIME)的关系.方法:使用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多个HCC数据集中RBMX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价RBMX在HCC诊断模型中的价值.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BMX表达水平与HCC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利用CIBERSORT、ssGSEA、TIMER数据库分析RBMX表达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并利用TISCH数据库分析RBMX在不同HCC单细胞数据集中免疫细胞的富集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验证RBMX在23例HC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RBMX在HCC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CCK-8法、EdU染色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结果:多个数据集均显示RBMX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P<0.001),临床分级越高、淋巴结转移程度越高,表达水平越高(P<0.001).RBMX对HCC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AUC=0.936),RBMX与HCC较短的总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01).RBMX高表达与M0巨噬细胞、Treg细胞、Tprolif浸润密切相关(P<0.05).23例HCC组织标本及5个HCC细胞系表明RBMX在HCC中的异常上调.敲低RB-MX可抑制HC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结论:RBMX可能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

    RNA结合基序蛋白X连锁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

    EGCG-PLGA纳米粒子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李海琦黄若晖刘琦简洁...
    406-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基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其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改进现有EGCG-PLGA纳米粒子(E-P-NPs)制备工艺,以透射电镜观察所制备的E-P-NPs形态,并测量聚合物分散性指数、Zeta电位、纳米粒径和载药率,进行纳米粒表征;以荧光标记法观察心肌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情况.体外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模型,体内建立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检测不同浓度E-P-NPs对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Bcl-2、Caspase9、Bax表达的影响.结果:E-P-NPs呈圆球形,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285,平均粒径193.5 nm,电位-28.7 mV,载药率9.23%,可被心肌细胞摄取.体内、外实验研究均表明,E-P-NPs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心肌细胞活力,降低cTn-I水平,降低凋亡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Caspase9、Bax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E-P-NPs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EGCG.结论:E-P-NPs粒径分布较集中,均一性较好,可通过抑制凋亡减轻心肌缺血损伤,且能使EGCG更好地发挥药效.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心肌缺血损伤

    鸡源性禽流感病毒H6N2在人源肺组织细胞中的复制

    何东芳李周怡张增峰
    413-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鸡源性H6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MDCK、A549和离体人肺中的复制效率,探讨该病毒跨种间屏障感染人的潜能.方法:选取2株鸡源性H6N2禽流感病毒A/CK/HZ/260/2017、A/CK/DG/651/2019,基因测序并分析该2株病毒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固相直接结合法分析分析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应用MDCK、A549和人肺组织评估病毒的复制.结果:鸡源性H6N2病毒基因来源于欧亚谱系,HA、NA均属于GD-SZBJ-like分支,内部基因主要由两个H6N2病毒进化分支的重配进化而来,包括GD-SZBJ-like分支和G1291-like分支,属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仅结合禽型受体SAα-2,3Gal,HA的受体结合域未发现向有利于结合人型受体突变.病毒均可在MDCK和A549细胞中复制,离体人肺组织病毒分离培养阳性,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显示,A/CK/HZ/260/2017病毒株在人肺组织和部分细支气管出现流感病毒核蛋白阳性,A/CK/DG/651/2019病毒株在在人肺组织出现流感病毒核蛋白阳性.结论:鸡源性H6N2亚型禽流感病毒仍属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仅识别与结合禽型受体,但病毒可不经适应直接在哺乳动物和人下呼吸道进行有效复制,提示鸡源性H6N2禽流感病毒具有跨种属感染人的潜能.

    甲型流感病毒H6N2亚型人肺复制

    肺动脉高压相关线粒体自噬生物标志物及其作用的分析与验证

    李菲菲黄钰钦陈若霞叶冰冰...
    419-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肺动脉高压(PAH)相关线粒体自噬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线粒体自噬提供新依据.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PAH相关数据集,分为测试集和验证集,从分子签名数据库(MSigDB)和通路统一数据库下载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筛选线粒体自噬相关的PAH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注释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分析等.通过验证集验证生物标记物,将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趋势一致的关键基因进行ROC验证,并收集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PAH(PAH-CHD)及CHD共32例患儿外周血进行关键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表达验证.结果:收集到数据集GSE113439、GSE15197、GSE117261作为测试集,GSE38267作为验证集,共得到11个PAH相关线粒体自噬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线粒体自噬—动物、神经退行性疾病—多种疾病通路、自噬—动物、志贺氏菌病、粘附连接、胞吞、帕金森病等通路中,其中5个关键基因(GABARA-PL2,OPTN,RNF41,SRC,UBB)在合并数据集和验证集PAH组和正常组(Normal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差异趋势一致.GAB-ARAPL2,OPTN,UBBmRNA在PAH-CHD外周血的表达与预测趋势一致,而GABARAPL2mRNA在PAH-CHD组外周血中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GABARAPL2可能在PAH相关线粒体自噬中起调控作用,具体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和体外验证.

    GABARAPL2线粒体自噬肺动脉高压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

    多西环素对TGF-β1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黄月琪邹文进
    430-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多西环素(Doxy)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飞秒激光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基质透镜提取人角膜基质细胞,利用TGF-β1诱导人角膜基质细胞建立体外角膜纤维化模型,设置对照组、TGF-β1组、DOXY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胶原合成关键因子羟脯氨酸(HY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纤维化关键因子Thy-1、Vimentin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Thy-1、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GF-β1组能促进人角膜基质细胞细胞增殖、迁移,增加HYP含量、Thy-1和Vimentin的表达(均P<0.05).与TGF-β1组比较,DOXY组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胶原合成能力明显降低,Thy-1和Vimentin的表达减少(均P<0.05).结论:Doxy可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下调Thy-1、Vinmentin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纤维化.

    多西环素角膜基质细胞角膜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MRI征象联合炎症指标对肿块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淋巴血管侵犯预测价值

    韦姗姗罗显廷朱旭娜黄雷...
    436-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RI)征象联合炎症指标对肿块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2020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9例术前行磁共振增强检查的肿块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LVI(+)组与LVI(-)组,单因素分析评估两组患者术前MRI征象、炎症指标及病理学特征与LVI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建立MRI征象模型和MRI征象联合炎症指标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AUC的差异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LVI(+)组和LVI(-)组间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T分期、毛刺征、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瘤周水肿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型TIC、毛刺征及瘤周水肿是LV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765、7.965、4.018,均P<0.05).MRI征象模型(TIC类型+瘤周水肿+毛刺征)和MRI征象联合炎症指标模型(TIC类型+瘤周水肿+毛刺征+NLR)的AUC分别为0.866、0.879.Z检验显示两个模型之间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8,P=0.804).结论:MRI征象联合炎症指标模型(TIC类型+瘤周水肿+毛刺征+NLR)有助于预测肿块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LVI情况.

    乳腺癌磁共振成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血管侵犯

    宫颈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精准检测分析

    鲍丽伊王健理李状刘乃榕...
    44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肠道菌群检测了解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等特征,以期从肠道菌群方面找出与宫颈癌发生和进展相关预警因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在取材时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正常和宫颈癌患者;通过肠道菌群检测分析相关因素与宫颈癌发生和进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收集30例健康妇女(正常对照组)和5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的大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α、β多样性分析显示本次抽样充分,两样本在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的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P<0.05);对主要病原菌种检测丰度比较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主要病原菌种的检测丰度明显增加,主要有大肠埃希氏菌、脆弱拟杆菌、痢疾志贺氏菌(P<0.05),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主要有害菌属的检测丰富明显增加,主要有链球菌属、梭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志贺氏菌属(P<0.05).在分类学组成分析和组间差异分析中可发现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在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可见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对两组的肠道菌群中主要代谢产物和微量元素的比较发现,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的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维生素中A、B1、B2、B6、B12、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微量元素中铁含量降低(P<0.05)、脂肪酸中乙酸含量降低、丁酸含量增多(P<0.05)、营养评估中的脂肪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各种营养素失衡,这些改变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宫颈癌肠道菌群厚壁菌门

    儿童声带颗粒细胞瘤2例临床特征分析

    刘小红张青青曹楠李娜...
    45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声带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儿童声带G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女,6岁,因"发声无力3月余"入院,喉镜提示声门下弥漫性膨隆,颈部增强CT提示前联合下方低密度结节并渐进性强化;患儿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CO2激光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GCT;术后1个月至术后2年复查,肿物无复发,术区局部瘢痕形成,但无明显黏连,声门闭合可.病例2,女,11岁,因"声嘶半年余"入院,喉镜提示前联合光滑肿物,颈部增强CT及喉部增强MRI提示前联合强化结节;患儿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CO2激光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GCT,术后2周至术后1年复查,肿物无复发,声门下瘢痕形成,声门闭合良好.结论:儿童声带GCT常表现为发音异常,需依靠病理确诊;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颗粒细胞瘤声带儿童手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黄静瑶刘俐伶
    458-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其特征是子宫腔外存在子宫内膜样组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慢性良性易复发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 10%.由于该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发病机制未阐明,目前诊断金标准仍为腹腔镜病理检查,临床上缺少敏感且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寻找准确可靠、适用于临床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对与EMs相关的糖类蛋白、转录组学、自身抗体生物标志物中最重要、最新颖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为早期诊断、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物标志物糖类蛋白转录组学自身抗体

    外泌体调控肺癌肿瘤微环境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超裴圣林
    464-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是目前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内源性膜小囊泡,目前已被公认是细胞间遗传物质的转运载体,在不同细胞通讯间发挥桥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表明外泌体携带的蛋白质、脂质、核酸(lncRNA、microRNA、mRNA)等遗传物质在肺癌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外泌体调控肺癌肿瘤微环境相关作用机制,探讨外泌体作为肿瘤药物递送载体和循环标志物在肺癌诊断和治疗评估的应用价值.

    外泌体肺癌肿瘤微环境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