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高血压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胡大一

月刊

1673-7245

zggxyzz@126.com

0591-87982785

350005

福建福州市茶中路20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华高血压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高血压联盟(中国)学术期刊,是国内目前唯一有关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诊疗防治科研的医学专业期刊。以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交流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防治经验与科研,介绍国内外最新动态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被多家权威部门收录为核心期刊,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及有关医学数据库人编期刊、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收录核心期刊。杂志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稳步排在医学类期刊前列。设有编辑部述评、专家论坛、焦点大家谈、综述、论著(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内容)、讲座、读者来信、读者-作者-编者、病例分析、临床研究快讯、国内外动态等栏目。2005年第9期起增设临床经验交流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术争鸣"题目预告

    28页

    血友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陈文学秦晋梅薛伟珍
    29-36页

    巨噬细胞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陈纪烨李晓雅于宗良孙长鑫...
    37-42页

    黄芪甲苷通过抑制氯化物细胞内通道蛋白4/ADP核糖基化因子6信号通路改善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心肌损伤

    巩莎可海霞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黄芪甲苷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黄芪甲苷低(10 mg/kg)、中(20 mg/kg)、高剂量(50 mg/kg)组和ADP核糖基化因子6(Arf6)特异性抑制剂(NAV-2729)组.建立Ang Ⅱ诱导高血压心肌损伤大鼠模型后给予不同药物或剂量处理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脏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心肌病理损伤、心肌细胞凋亡以及相关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及Bcl-2关联X蛋白(Bax)表达情况.另选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氯化物细胞内通道蛋白4(CLIC4)过表达联合黄芪甲苷组、腺病毒阴性对照联合黄芪甲苷组及腺病毒阴性对照组.先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应腺病毒,再用Ang Ⅱ诱导高血压模型.2周后观察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脏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心肌病理损伤、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中剂量和高剂量的黄芪甲苷能够改善Ang Ⅱ诱导的高血压心肌损伤模型大鼠的心脏功能及心肌结构,促进抗凋亡蛋白 Bcl-2 表达(0.36±0.01 比 0.22±0.02,0.78±0.01 比 0.22±0.02;均 P<0.05),抑制 Bax 表达(1.51±0.02 比 2.13±0.03,1.22±0.01 比 2.13±0.03;均 P<0.05).黄芪甲苷通过抑制 CLIC4/Arf6 蛋白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过表达CLIC4则减弱这种保护作用.结论 黄芪甲苷能够改善Ang Ⅱ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中的心肌损伤,可能通过抑制CLIC4/Arf6信号通路实现.

    黄芪甲苷氯化物细胞内通道蛋白4/ADP核糖基化因子6血管紧张素Ⅱ高血压心肌损伤

    抑郁、焦虑、压力症状与血压升高的关联性:队列研究及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Qi HWen FYXie YYLiu XH...
    50页

    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联合脉压指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刘玥安亚娟李娇袁鹏...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脉压指数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13年2月至2022年7月因胸痛或胸闷、憋气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未合并冠心病47例,合并冠心病260例,同时按Gensini评分将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低危组(低于20分)96例,中危组(20~40分)80例,高危组(高于40分)84例,采用动脉踝臂指数及脉搏波测量装置测定baPWV,并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计算脉压指数,分析各组患者baPWV、脉压指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的脉压指数(0.43±0.04,0.45±0.04,0.45±0.05 比 0.41±0.05;F=31.768;P<0.001);baPWV[1 671.00(1 586.50,1 754.75),1 717.00(1 596.50,1 842.50),1 780.00(1 661.00,1 960.00)比 1 570.00(1 477.00,1 699.00)cm/s;x2=60.918;P<0.001]均高于不合并冠心病组;并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脉压指数、baPWV明显升高(P<0.05).Spearman/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baPWV、脉压指数均呈正相关(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PWV、脉压指数及收缩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aPWV、脉压指数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92(0.723~0.861)、0.708(0.625~0.792)、0.837(0.779~0.895),两者联合与单独 baPWV、脉压指数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8,P=0.029;Z=-3.330,P=0.001).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baPWV、脉压指数升高.baPWV、脉压指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均有一定的诊断及预测价值,两者联合诊断准确性更高.

    脉压指数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老年高血压冠心病诊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水平及变化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和紫铉田晶韩港飞张雅婧...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水平及其变化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9年2月于山西省三所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3 928例,测量其入院、出院血压并计算出院血压变化率.以全因死亡为研究终点,截止随访时间为2022年3月1日.采用单因素Cox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不同年龄人群中血压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患者平均入院血压为(131±20)/(78±12)mmHg,平均出院血压为(122±15)/(73±9)mmHg.中位随访时间为5.17年,共504例(12.8%)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与血压较低组(入院收缩压<90 mmHg和/或入院舒张压<60 mmHg)相比,血压正常组(入院收缩压90~<140和入院舒张压60~<90 mmHg)及血压较高组(入院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率更低(12.1%、13.1%比23.3%,x2=11.230,P=0.00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收缩压和舒张压、入院舒张压、出院收缩压变化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舒张压(HR=0.989;95%CI 0.981~0.997)、出院收缩压变化率(HR=0.987;95%CI 0.981~0.994)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调整后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表明,入院舒张压<75 mmHg、出院收缩压较入院降低超过14.8%可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层分析显示,出院收缩压变化率(HR=0.987;95%CI 0.979~0.994)、入院舒张压(HR=0.989;95%CI 0.981~0.998)是老年(年龄≥65岁)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舒张压(HR=0.982;95%CI 0.966~0.998)是中青年(年龄<65岁)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入院舒张压<75 mmHg、出院收缩压较入院降低超过14.8%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

    慢性心力衰竭收缩压舒张压影响因素全因死亡出院血压入院血压血压变化

    心率加速力及心率减速力与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

    王吉静徐金义张恒源邱妍妍...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加速力(AC)和心率减速力(DC)的关系.方法 选取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两组: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20%,n=58)和非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n=140).根据动态心电图数据计算得出DC和AC值.比较两组DC和AC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高血压患者DC、AC与昼夜血压和血压节律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勺型组AC高于勺型组,DC、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均值>50 ms心搏百分比(PNN50)低于勺型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AC值与夜间收缩压(r=0.297)、最慢心率(r=0.221)正相关,与 SDNN(r=-0.233)、PNN50(r=-0.238)负相关,DC 值与夜间收缩压(r=-0.300)、最慢心率(r=-0.213)负相关,与 SDNN(r=0.230)、PNN50(r=0.267)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在包含 AC 的模型中,AC(OR=1.320,95%CI 1.102~1.580,P=0.003)、年龄(OR=1.029,95%CI 1.001~1.057,P=0.039)、24 h 平均心率(OR=1.062,95%CI 1.010~1.116,P=0.020)是非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在包含DC的模型中,DC(OR=0.824,95%CI 0.709~0.956,P=0.011)、年龄(OR=1.027,95%CI 1.001~1.055,P=0.046)、24 h 平均心率(OR=1.058,95%CI 1.007~1.113,P=0.025)为非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非勺型组的AC值增高、DC值降低;夜间收缩压与AC值正相关,与DC值负相关;AC和DC均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子.

    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心率加速力心率减速力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策略变化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张廷星李念苏津自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3-2020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抗凝策略的变化情况.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院的NVAF患者4 135例,每2年为一个时间段分组,把患者分为4组进行分析(2013-2014年组1 047例,2015-2016年组1 036例,2017-2018年组1 042例,2019-2020年组1 010例).以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的评分(CHA2DS2-VASc)、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出血评分系统(HAS-BLED)作为危险分层依据,分析NVAF患者抗凝治疗率,以及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使用情况.结果 脑卒中高危患者(CHA2DS2-VASc评分≥2分男性,≥3女性患者),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年组抗凝比例分别为30.23%、38.04%、62.69%和76.67%,抗凝比例随时间推移而增加(x2趋势=392.549,P<0.001).在 HAS-BLED 评分≤2 分患者中,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年组的抗凝比例分别为33.70%、41.09%、62.19%和65.73%;HAS-BLED评分≥3分患者,各组抗凝比例分别为20.00%、30.23%、40.54%和75.29%.高危和低危出血患者抗凝比例都随时间推移而增加.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年组采用华法林抗凝的比例分别为33.05%、36.97%、15.36%和4.16%,采用NOACs抗凝的比例分别为0、3.67%、46.07%和62.38%.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2~3)的时间百分比(TTR)中位数为38.0%(20.0%,50.0%),TTR在65%以上的患者只有11.55%.结论NVAF患者的抗凝比例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与指南建议有一定的差距;服用华法林患者门诊监测INR的达标率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率在下降,NOACs已经开始部分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抗凝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

    国内部分公立医院医生高血压联合用药调查分析

    邓云鹏范煜东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医生治疗高血压的联合用药方案的选择,为临床高血压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0月18日至11月14日,于全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2 046家公立医院招募医生,进行抽样调研.采取分层抽样的原则,覆盖不同层级的医院,覆盖科室根据患者量及诊疗能力按比例进行抽样,调查高血压的治疗方案选择及影响因素.结果418名医生的调研结果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初始治疗患者,77.8%的医生认为2级高血压应选择单片复方制剂(SPC)方案;对于其他类型患者,87.6%的医生认为两药联合无法控制血压的患者可选择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联合钙通道阻滞剂(CCB)联合利尿剂的SPC方案.选择SPC的考虑因素:相比处方联合,95.9%的医生认为SPC可以提高依从性,80.4%的医生认为可以简化治疗方案,30.6%、33.7%的医生认为在相同血压控制水平下,ACEI联合CCB联合利尿剂及ARB联合CCB联合利尿剂的方案可获得更大心血管获益.结论 多数医生认为高血压患者SPC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依从性,具有心血管获益优势,可作为常用的治疗选择.

    高血压治疗方案药物选择合并症公立医院医生单片复方制剂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