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陕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保护现状

    张小卉张建强宁琨王晓佳...
    1989-1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保护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38科67属104种(含种下等级),含石松类1科1属3种,占总数的2.88%;裸子植物2科6属6种2变种,占6.73%;被子植物35科60属85种1亚种10变种,占比高达90.38%.(2)保护植物约占全省维管植物科的18.18%、属的5.09%、种的2.00%,秦岭石蝴蝶、长柱玄参为陕西特有种.(3)新名录保留1999版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新增78种,含原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24种,象鼻兰、曲茎石斛、紫斑牡丹等原无保护级别直接列入的共54种,占全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52%;濒危等级分析显示,极危(CR)占4.81%、濒危(EN)和易危(VU)各占24.04%.(4)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在陕西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镇坪县多达60种(占全省保护植物的57.69%),平利县和佛坪县各有47种.(5)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有249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保护植物约70种,占总数的67.31%.建议开展新增物种,尤其是对原来无保护级别的54种的资源和分布进行调查与研究,更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植物信息且进行动态监测,加大陕西省黄土高原区域植物园建设,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提供科学基础.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特征保护现状黄土高原秦巴山区陕西省

    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与研究进展

    魏新增蒲云海史红文肖之强...
    2000-2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在文献研读、标本查阅、野外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版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编制县域(市辖区)地理分布图,并从科学研究情况、受威胁现状和保护现状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湖北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5种,其中一级11种、二级144种.(2)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和鄂西南,以神农架林区和利川市最多.(3)研究较多的物种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旗舰物种和区域代表性物种.此外,有超过1/3的物种(55个)基本无研究涉及.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全球变化条件下未来分布预测和谱系地理等方面.(4)参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包含9个极危物种、30个濒危物种、41个易危物种和19个近危物种.受威胁因素主要为直接采挖或砍伐、生境退化或丧失和物种内在因素.(5)目前,湖北省有13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比88.4%)全部或部分位于自然保护地之内,其余18种(占比11.6%)全部位于自然保护地之外.湖北省共引种栽培了 9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他6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尚无迁地保护记录.此外,仅有极少的物种有野外回归实践.(6)目前,湖北省有7个野生植物(其中5个为湖北特有种)虽然分布范围局限且受内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但是尚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此外,该文指出当前湖北省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及保护中的薄弱环节和空缺,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建议和保护策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研究空缺濒危等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湖北省

    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研究

    张顺卫李婧涵杨小波李东海...
    2010-2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状况及生境特征,该文基于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通过数据整理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对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3科83属173种,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物种数位列第五,物种密度排在首位(基于当前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据).(2)海南省19个市(县)行政区均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中部及南部市(县)分布的物种数远大于北部市(县),其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为昌江黎族自治县(75种),物种密度最高的为陵水黎族自治县(0.604 5 ind.·km-2);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数在海拔(altitude,Alt)范围为0~1 867 m的9个区间(梯度值200 m)内均有分布,并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微降-骤升-缓降的趋势,物种数最多的海拔区间为800 m≤Alt<1 000 m及1 000m Alt<1 200 m,均有81种,最少的海拔区间为1 600 m≤Alt<1 867 m,仅9种.(3)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境复杂,共依托于11种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低地雨林(114种),其次是山地雨林(105种),最低的是半红树林(1种);物种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淡水湿生草丛,其次是低地雨林,最小的是山地云雾林.该研究结果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物种密度分布特征植被类型

    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

    李婧涵张顺卫杨小波李东海...
    2021-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整合得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组成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原有的葫芦苏铁(Cycas changjiangensis)、海南苏铁(C.hainanensis)、念珠苏铁(C.lingshuigensis)、台湾苏铁(C.taiwaniana)归并入闽粤苏铁(C.taiwaniana);相比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原有的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和线苞两型 豆(Amphicarpaea linearis)被解除保护级别,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从一级保护降级为二级保护,新增1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加上原有的,共173种(含变种),隶属53科83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65种,海南省特有种32种,分属于4个类群,其中被子植物种类最丰富,有129种.(2)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信息和本次调查结果,龙尾苏铁(Cycas rumphii)、三亚苏铁(C.shanyagensis)、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紫纹兜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一直尚未调查到.(3)173种保护植物的生活型共有5种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115种),其次是地面芽植物(34种)和地下芽植物(22种),地上芽及垫型植物均为最少(1种).(4)在科水平上,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含47种(27.17%);在属水平上,石斛属(Dendrobium)种类最多,含21种(12.14%).(5)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科以泛热带及其变型分布为主;属以热带亚洲及其变型分布为主.综上所述,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热带性质及特有现象明显,新增保护种较多,因此应持续开展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加强执法力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生境的干扰和破坏,针对性地采取就地和迁地保护措施以加强保护管理.

    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组成区系特征保护措施

    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的比较研究和地理分布

    万萍萍王利松吴少东谢明华...
    2033-2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是制定省域范围内科学保护和管理办法的关键步骤.该文通过整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江西省分布的种类和《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结合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的标本分布数据,对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保护概况和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48种(包括种下类群),分属47科89属.(2)整合的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总计407种,分属85科208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9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6科17属26种,被子植物70科181属365种.(3)在407种重点保护植物中,60.9%的种类在32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70.5%的种类在中国67个植物园有分布.(4)物种丰富度的观察值和估计值表明,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包括北部的庐山,西部的九岭山、武功山和井冈山,南部南岭的大庾岭、九连山,东部的武夷山及其邻近区域,估计的重点保护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江西省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该文还讨论了《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2005)收录种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省级保护植物名录优先物种选择的6E原则和加强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研究的相关建议.

    保护生物学分布格局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丰富度

    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县域分布及其保护现状

    都乐张真达来徐柱文...
    2047-2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县域分布、受威胁程度以及保护现状,并使其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该文根据野外调查记录和标本采集,并查阅内蒙古大学标本馆(HIMC)、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等馆藏标本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出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县级分布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48种,数据缺乏(DD)的有1种,濒危(EN)的有10种,易危(VU)的有19种,近危(NT)的有10种,无危(LC)的有8种.其中,低等植物3种,高等植物45种;重点保护的高等植物占内蒙古高等植物的1.4%(45/3 205),其中苔藓植物占0.2%(1/586)、裸子植物占4.0%(1/25)、被子植物占1.6%(43/2 619).(2)在县域分布上,阿拉善左旗分布最多(15种),其次为鄂伦春自治旗(13种)、牙克石市(12种)、克什克腾旗(11种)、阿拉善右旗(10种)、额尔古纳市(10种),其余旗县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均小于10种.(3)4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现有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其中仅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12种,仅在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有4种,在国家级保护区和自治区级保护区均分布的有28种;有4种植物未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该文为内蒙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今后的监测及保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现状县域分布内蒙古保护措施自然保护区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及优先保护研究

    段雨豪陈锋张宏伟何安国...
    2057-2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及《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3年,待发布)中在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定量分析浙江全省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结果表明:(1)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共101科229属333种,其中种子植物共311种,占比高达93.39%,以兰科(Orchidaceae)植物种类最为丰富,有32属56种.(2)从区域水平分布看,浙江的珍稀濒危植物密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浙西北天目山区(147种)、浙西南洞宫山区(164种),浙北平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少.(3)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的升高,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形的分布趋势,在海拔601~800 m范围种类最多(60科113属144种).(4)根据优先保护定量分析,属于优先保护I级82种(24.62%)、Ⅱ级144种(43.24%)、Ⅲ级85种(25.53%)、IV级22种(6.61%).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通过分析直观地反映了省内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迫切程度,各物种现状与分析结果大致相符,需加强监测并及时对优先保护顺序进行动态调整.

    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组成分布格局优先保护浙江

    叶面施硒对水稻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硒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孙剑平鲁佳妮李晓军薛晨阳...
    2067-2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面喷硒是一种有效提高作物硒含量的农艺强化手段.为探究硒在水稻叶片组分中的分布、积累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及提高叶施硒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利用叶片离体培养技术,比较了不同硒形态、浓度、处理时间及不同表面活性剂载体对水稻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硒的分布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硒主要分布在水稻叶片细胞壁中,其次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组分,细胞液最少.(2)叶施硒肥数小时内叶片对亚硒酸钠的吸收能力显著高于纳米硒、硒代蛋氨酸和酵母硒,分别高出1.25倍、1.32倍和5.43倍,迁移能力比其余三者高出约1.26倍.(3)水稻每片叶片的最佳施硒量为0.008 mg,此时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硒含量达到最大值.(4)叶施硒后3~7 h是叶片吸收转运硒的关键时间点.(5)相较于环糊精和烷基糖苷,在外源硒中添加浓度为30 mg·L-1的鼠李糖脂可更好地促进水稻叶片对硒的吸收,吸收含量提高了 80%.综上认为,该结果为后续了解硒在叶片中的迁移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未来硒配方优化、科学施硒制度建立以及降低硒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水稻亚细胞分布叶施表面活性剂

    氮素形态对穿心莲氮吸收、分配和内酯成分积累的影响

    简少芬林杨万斯钟楚...
    2076-2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药用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特征及其与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的关系,以硝态氮(NN)、铵态氮(AN)、酰胺态氮(UN)和氨基酸态氮(GN)为单一氮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和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氮素形态对穿心莲不同生长时期(快速生长期、拔节期、现蕾期、开花期)氮素吸收、分配和穿心莲内酯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和根中氮含量随生长时期逐渐下降,NN处理氮含量较低.(2)穿心莲氮吸收速率在营养生长期较高,生殖生长期急速下降,穿心莲对AN、UN和GN的吸收速率较高.(3)现蕾期叶片氮分配比例减少,茎氮分配比例增加,与NN处理相比,该时期AN、UN和GN处理降低了叶片氮分配比例,而提高了茎和根氮分配比例.(4)快速生长期NN处理的光合作用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低,叶片氮在羧化系统和生物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也较低;UN和AN处理分别在现蕾期和开花期降低了叶片氮在羧化系统中的分配.(5)AN、UN和GN提高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降低了现蕾期和开花期14-去氧穿心莲内酯含量,不同氮素形态对新穿心莲内酯的影响较小.(6)穿心莲内酯和新穿心莲内酯含量与叶、茎、根氮含量,氮吸收速率及叶和根中氮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而与茎中氮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14-去氧穿心莲内酯则相反.综上认为,营养生长期是穿心莲氮吸收的主要时期,穿心莲能更好地利用铵态氮、酰胺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并通过优化氮分配促进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

    氮素形态氮吸收氮分配穿心莲内酯穿心莲

    菌剂施用对高温胁迫下芒萁光合与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冯柳俊陈志强罗立津王健...
    208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纳豆芽孢杆菌菌剂对芒萁耐热能力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肥料处理下当年生芒萁的光合和抗高温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温度和肥料都能显著影响芒萁的光合和抗高温生理(P<0.05).(2)温度升至45℃时,芒萁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高温胁迫对芒萁光合生理的抑制属于非气孔限制;为抵御高温胁迫,芒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和有机肥组相比,菌剂显著提高了芒萁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胞间CO2浓度、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P<0.05).(4)使用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芒萁抗高温能力,发现菌剂添加的有机肥施用下芒萁的抗高温能力得分更高.综上认为,芒萁具有一定的抗高温性,能根据不同胁迫环境选择性地诱导抗逆生理活动来适应高温环境;纳豆芽孢杆菌菌剂可缓解高温胁迫对芒萁光合作用的抑制,诱导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以缓解细胞的损伤,减轻渗透调节的压力,有效提高芒萁对高温胁迫的抵抗能力.该研究结果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及类似区域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具有一定意义.

    芒萁高温胁迫纳豆芽孢杆菌光合特性抗逆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