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过表达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促进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的衰老

    张强黄卓然胡康龙许超...
    729-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RLPK2基因(GenBank登录号:AY687391)是一个编码N-末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为分析大豆RLPK2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和大豆RLPK2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构建了大豆RLPK2基因过表达载体,分析了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无论是野生型还是转基因拟南芥,随着叶片衰老进程的进行,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下降趋势,但后者下降趋势更明显;(2)激发压(1-qP)在叶片衰老前期的变化较为平稳,后期则急剧增加,且转基因型比野生型拟南芥增加更明显;(3)在叶片衰老的各个时期,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野生型;(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RLPK2转基因拟南芥中衰老标志基因ATSAG12,衰老关键转录因子ATNAP、ATWRKY6和叶绿素降解关键酶编码基因ATACD1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认为,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参与调控植物叶片衰老进程,其表达对叶片衰老具有促进作用.

    大豆RLPK2基因叶片衰老激发压抗氧化酶丙二醛

    黄褐毛忍冬生药学鉴定研究

    蒋向辉肖龙骞杨永平
    738-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褐毛忍冬具有消炎、抗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但容易与忍冬属其他物种混淆,通过生药学研究将为黄褐毛忍冬的鉴定工作和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采用植物学鉴定、显微镜观察、薄层色谱鉴定和分子鉴定的方法从植物学性状、药材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特征等方面对黄褐毛忍冬进行了专属性特征鉴定.结果表明:(1)黄褐毛忍冬花朵横切面分泌细胞较多,花瓣外表面有黄褐色腺毛;花冠表皮上层细胞为多角形,蚌形花粉囊对开,花粉粒形状规则,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油室椭圆形.(2)粉末显微检测发现中柱鞘纤维呈短棱形;木栓细胞棱角明显,呈浅黄色;木纤维呈粗短的棱形,偶见有弯曲;网纹导管较多,细胞腔密布草酸钙方晶.(3)薄层色谱显示黄褐毛忍冬花中三柰酚含量较高,三柰酚可作为黄褐毛忍冬的检视成分.(4)基于ITS序列系统聚类结果显示,ITS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将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华南忍冬和金银花准确地区分.上述结果表明黄褐毛忍冬生药学特征明显,该研究为黄褐毛忍冬药材鉴定、成分分析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参考.

    黄褐毛忍冬显微特征薄层色谱(TLC)鉴定ITS序列聚类分析生药学研究

    酮型广藿香MVA途径基因表达分析及与主要成分合成相关性研究

    康大力胡伟明欧阳蒲月
    745-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藿香药材以广藿香酮含量较高的酮型广藿香为最优质.而广藿香酮为一种萜类成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未明确.MVA(甲羟戊酸)途径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重要途径.为了分析MVA途经基因表达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从而获得促进广藿香酮合成的潜在基因,该文以2种酮型广藿香栽培品种(石牌广藿香、高要广藿香)为材料,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并研究了供试材料不同时期的茎、叶中与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相关的HMGR、MK、MDD基因表达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1)HMGR基因在石牌广藿香嫩叶中表达更明显;MK基因在石牌广藿香和高要广藿香中表达模式相似,主要在老茎中表达;MDD基因在石牌广藿香叶中比高要广藿香表达量更高,在两种广藿香的茎中表达模式相似.(2)同属于酮型广藿香,石牌广藿香与高要广藿香的化学成分相似,老叶广藿香醇含量最高,老茎的广藿香酮含量更高.(3)MDD和MK基因与广藿香酮的合成正相关.综上结果所述,酮型广藿香两个栽培种MVA途径的基因表达模式相似,MDD和MK基因可能为酮型广藿香萜类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

    广藿香MVA途径广藿香酮MDD基因MK基因

    两种栽培型广藿香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变化

    王利国肖晶晶邓月婷崔业旋...
    753-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内生真菌与广藿香互作间对宿主活性成分形成机制的影响,该研究以成分差异较大的牌香和湛香为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所获菌株归类,通过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rDNA-ITS序列,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研究其多样性.结果表明:(1)用PDA和LBA培养基对苗期、分枝期和成株期广藿香茎叶组织块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共获得3070株菌株,其中牌香(PX)分离出1624株,鉴定出1319株,分属于36属;湛香(ZX)分离出1446株,鉴定出994株,分属于33属.牌香分离出7种特有内生真菌,分别为香柱菌(Epichloe typhina)、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座腔孢菌(Botryosphaeria sp.)、丝核菌(Rhizoctonia sp.)及截盘多毛孢菌(Truncatella sp.),并首次分离到疫霉菌(Phytophthora sp.)和指疫霉菌(Sclerophthora sp.),这2种菌属于卵菌门内生菌.湛香分离出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sp.)和尾孢菌(Cercospora sp.)2种特有内生真菌.(2)牌香和湛香优势内生真菌相同,均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其中牌香中相对分离频率为9.48%和7.81%,湛香为10.16%和8.65%.(3)从苗期到成株期,牌香和湛香内生真菌定殖率逐渐增高,依次为牌香8月(97.78%)>7月(72.50%)>5月(55.28%);湛香8月(91.11%)>7月(63.06%)>5月(46.67%).平均定殖率为牌香75.19%,湛香66.95%.(4)随着生长期延长,牌香和湛香内生真菌多样性呈递增趋势,同时2种广藿香内生真菌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86.可见,牌香和湛香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各有独特的内生真菌,且不同生长期内生真菌种群组成不同.该研究结果为筛选活性内生真菌菌株,探究内生真菌影响广藿香活性成分合成与积累奠定了基础.

    广藿香栽培型牌香湛香内生真菌群落组成

    绿色低共熔溶剂提取互叶白千层精油及成分分析

    都宏霞石巾艺王冬娥
    762-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绿色低共熔溶剂提取互叶白千层精油的最佳工艺,该研究采用四种提取工艺作对比,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进行了工艺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四种工艺提取到的互叶白千层精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互叶白千层精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干燥原料低共熔溶剂蒸馏,最优提取条件为氯化胆碱与1,3-丁二醇摩尔比1:3、含水量52 mol、原料干燥时间9 h、料液比1:5 g·mL-1、蒸馏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提取率为4.06%,实验值与响应面模型的预测值有较好的拟合性,证实模型有效,提取率比新鲜原料水蒸气蒸馏、干燥原料水蒸气蒸馏和冻融原料水蒸气蒸馏分别提高了383.33%、290.38%和497.06%.(2)经四种工艺提取所得精油主要成分大致相同,但含量差距很大,主要有醇类和烯烃类物质.(3)干燥原料低共熔溶剂蒸馏的精油提取率和特征组分含量都高于其他工艺,包括醇类8种,烯烃类9种,其他化合物3种;主要成分为γ-松油烯、松油烯、α-蒎烯、α-松油醇、香树烯,其中烯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大,为45.31%;特征组分松油烯-4-醇含量为30.58%,桉叶油醇为0.12%.该研究为互叶白千层的资源开发和天然产物的绿色提取提供了数据支撑.

    互叶白千层精油低共熔溶剂提取成分分析

    广西莪术关键采收月份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研究

    周改莲黄盼谢雪婷王倩...
    772-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4个采收月份(即2018年的12月和2019年的1月、2月、3月)广西莪术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及动态变化规律,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均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不同采收月份广西莪术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性;主成分聚类分析均分为4类,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7个差异性化合物,其中莪术呋喃二烯酮的含量在1月份达到峰值,吉马酮和humulene 2,3-epoxide两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在2月份达到最高,莪术烯、萜品油烯、异龙脑和表莪术呋喃烯酮在3月份达到峰值.该研究结果为广西莪术的质量控制、生长过程控制以及其他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广西莪术挥发油GC-MS主成分分析动态变化

    民族药马利筋内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

    殷娜宋娜丽普晓佳顾茜兰...
    781-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物质,民族药马利筋生物活性广泛.为获得马利筋活性内生真菌资源,该研究基于"民族药-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思路,考察了168株马利筋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并分别采用SRB法、Griess法、PNPG法和DPPH法对内生真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抗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测定,对活性菌株进行ITS菌种鉴定.结果表明:(1)所筛选的168株内生真菌中有22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其中,9株内生真菌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其IC50值在0.1~40μg·mL-1之间;菌株MJF-53在2.5μg·mL-1时对LPS诱导的Raw264.7释放的NO和IL-1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株内生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在1.0~4.0 mg·mL-1之间,其中MYF-16和MYF-55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接近阿卡波糖;19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菌株MYF-9、MYF-19和MJF-84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分别为13.562、17.776、12.395μg·mL-1.(2)ITS菌株鉴定发现,22株活性菌株分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间座壳属(Diaporthe sp.)、踝节菌属(Talaromyces sp.)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 sp.)等不同属.研究结果认为,马利筋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具有多样性,可为从马利筋内生真菌中挖掘潜在新型天然抗肿瘤、抗炎、降糖和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奠定基础.

    马利筋内生真菌抗肿瘤抗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PPH自由基ITS

    黄花倒水莲花中黄酮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根潘争红宁德生李连春...
    790-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D-NMR波谱数据和文献比对,研究了黄花倒水莲花中黄酮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从黄花倒水莲花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出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即紫云英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吡喃木糖苷(3)、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异鼠李素-3-O-β-葡萄糖苷(5)、芦丁(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分别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及FRAP法对花的不同极性部位和所获得化合物进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6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其中化合物4的总抗氧化能力达到(4.533±0.13)mmol·g-1(Vc为5.951±0.25 mmol·g-1).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黄花倒水莲花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其今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花倒水莲化学成分黄酮苷结构鉴定抗氧化活性

    黄花倒水莲生长与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变化关系研究

    张玉仙唐辉黄夕洋刘宝玉...
    796-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黄花倒水莲春梢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以及不同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该文对黄花倒水莲春梢的生长动态进行监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乙烯(ETH)和玉米素核苷(ZR)五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对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花倒水莲春梢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快速增长期(0~12 d)、生长转折期(16~20 d)和缓慢增长期(24~32 d)三个阶段.(2)内源激素ABA、GA、ETH和ZR含量在缓慢增长期显著高于快速增长期和生长转折期,IAA含量各时期差异较小.(3)春梢长、底部叶长和叶宽在快速增长期与ABA、GA、ETH和ZR含量呈负相关,且与ZR含量具有一定显著性,与IAA含量呈正相关;生长转折期,各指标与GA、ETH和ZR含量呈正相关,与GA含量具有一定显著性,与ABA含量呈负相关;缓慢增长期,各指标与五种内源激素含量均呈正相关,与IAA和ZR含量具有一定显著性.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利用外源激素调控黄花倒水莲春梢抽出以及生长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梢生长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相关性

    蔗糖对发根农杆菌C58C1诱导烟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向润江龙
    802-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状根良好的生长状况是建立毛状根-AM真菌双重培养体系的关键,为优化毛状根培养基成分,确定适宜毛状根生长的蔗糖浓度,改善烟草毛状根的生长状况,该研究以发根农杆菌菌株C58C1诱导2个烟草品种NC82和Va116叶片产生毛状根,经PCR检测证实后,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1/2MS培养基分别进行固体和液体优化培养,通过测定毛状根的分枝数、鲜重(FW)与干重(DW),研究蔗糖对2个品种烟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C58C1均能诱导两种烟草叶片产生毛状根,但诱导率不同,NC82(87.3%)的诱导率更高,是Va116(38.6%)的2.26倍.(2)培养基蔗糖浓度显著影响毛状根生长,因烟草品种和起始分枝数而异.(3)固体培养基优化培养NC82和Va116的毛状根,分枝数增长的抑制蔗糖浓度分别为25 g·L-1和15 g·L-1;液体培养基优化培养分别在25 g·L-1和15 g·L-1时F(D)W达到最大,分别为0.541 g(0.055 g)、0.474 g(0.050 g).(4)综合分枝数、F(D)W、毛状根生长势考虑,C58C1诱导NC82毛状根最适培养基蔗糖浓度为25 g·L-1,Va116毛状根为15 g·L-1.该文优化了烟草毛状根培养基组成的适宜蔗糖浓度及培养方法,为后续毛状根大量扩繁奠定基础,建立了毛状根-AM真菌双重培养体系,解决了关键的寄主生长不良的问题.

    毛状根蔗糖培养基优化分枝数鲜重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