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瑶药红牛膝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陈松雷沛霖黄瑞松李运容...
    1007-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瑶药红牛膝为苋科植物柳叶牛膝(Achyranthes longifolia)的根及根茎,为瑶族地区习用药材,目前仅有个别省区收载了其质量控制方法.该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采集的 14 批红牛膝药材进行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并采用飞诺美Gemini-NX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水溶液(15∶85)进行等度洗脱,柱温 25℃,流速 1.0 mL·min-1,检测波长 243 nm,建立红牛膝中β-蜕皮甾酮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1)红牛膝药材性状、显微鉴别特征明显,显微鉴别可见栓内层、维管束、异常维管束、导管、射线细胞、草酸钙砂晶或方晶等.(2)薄层色谱分离好,β-蜕皮甾酮和人参皂苷RO对应的斑点清晰.(3)含量测定中,β-蜕皮甾酮在 5.606~224.22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8%,RSD为1.37%(n=6).(4)14 批样品中β-蜕皮甾酮含量为0.005%~0.158%,平均含量为 0.095%.该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为合理评价红牛膝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柳叶牛膝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含量测定

    藏药黄帚橐吾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张馨予罗日措王洪玲梁文娟...
    1017-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为藏药"日肖"的基原植物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干黄水功效.为探究黄帚橐吾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黄帚橐吾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 2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piroeuryolide(1)、cacalol acetate(2)、oplopenone(3)、8-ethyl-palmosalide A(4)、1-hydroxy-3,7-dimethyl-2-(pent-3-enyl)benzofuran(5)、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6)、松脂酚-O-β-D-葡萄吡喃糖苷(7)、isoeucommin A(8)、eucommin A(9)、6,7-二甲氧基香豆素(10)、阿魏酸(11)、咖啡酸乙酯(12)、咖啡酸甲酯(13)、阿魏酸甲酯(14)、阿魏酸乙酯(15)、咖啡酸(16)、2-[(2′E)-3′,7′-dimethyl-2′,6′-octadienyl]-4-methoxy-6-methylphenol(17)、2,8-dimethyl-6-methoxy-2-(4′-methylpent-3′-enyl)-chromene(18)、β-谷甾醇(19)、dodecyl(Z)-9-hexadecenoate(20)、hexacosanal(21).其中,化合物 1-4、6、11-16、18、20、21 为首次从黄帚橐吾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实验表明,化合物 1-3、6、11-16、17、19 在检测浓度下(1.56~50.00 μmol·L-1)均能显著抑制NO释放量(P<0.05 或P<0.01),化合物 5 在浓度为 50.00 μmol·L-1时对NO的释放量无抑制作用,但在 12.50、25.00 μmol·L-1的浓度下,对NO的释放量有抑制作用(P<0.05).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黄帚橐吾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为黄帚橐吾抗炎活性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帚橐吾倍半萜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抗炎活性

    凤眼果的生药学研究

    彭晓祺吴文如来慧丽行冰楠...
    1028-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凤眼果具有温胃、杀虫等功效,其名称和性状易与苹婆属其他物种混淆,然而其相关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该研究对凤眼果性状、微性状、种子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利用双向测序获取凤眼果DNA条形码序列ITS2、psb A-trn H、mat K、rbc L,计算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建立邻接系统进化树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凤眼果性状特征为外被深红色果皮,种子表面红褐色或暗栗色,质硬,内含浅黄色肥厚胚乳 2 片.(2)微性状特征为外种皮红褐色,极薄,质脆;中种皮黑褐色,较厚,质硬;内种皮浅黄色,质软.(3)显微特征为外种皮石细胞结构和排列方式、中种皮栅状细胞结构、内种皮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草酸钙簇晶.(4)基于ITS2 序列可将凤眼果与苹婆属其他植物有效区分,mat K序列可将假苹婆与苹婆属其他植物有效区分.该研究获取的凤眼果性状、微性状及显微特征数据,结合ITS2 条形码序列可有效鉴别凤眼果,为其资源开发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凤眼果性状鉴别微性状鉴别显微鉴别DNA条形码

    MSPD-HPLC法分析云南红豆杉中的10-DABⅢ和紫杉醇

    赵倩倩朱靖博
    1042-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中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Ⅲ)和紫杉醇(Taxol)的分析方法,该研究采用基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MSPD-HPLC)对云南红豆杉中的 10-DAB Ⅲ及Taxol进行定量分析,探究硅胶、佛罗里硅土、酸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碱性氧化铝、C18、C18-ME、C18-G1、C18-HC、Diol、Xamide、Xion共12 种样品预处理分散剂及各种分散剂的质量、洗脱剂的种类、洗脱剂的浓度、洗脱剂体积对两种成分分析的影响,并对优化后的条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与超声提取、热回流提取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其有效性.结果表明:(1)12 种固相分散剂中,碱性氧化铝具有良好的目标化合物萃取物检出量,并且当碱性氧化铝与样品的质量比为 3∶1、6mL甲醇为洗脱剂洗脱时,10-DAB Ⅲ和Taxol的萃取检出量较高.(2)建立的云南红豆杉枝叶中 10-DAB Ⅲ和 Taxol 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10-DAB Ⅲ和Taxol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介于 0.023 9~0.030 1 μg·mL-1和 0.142~0.178 μg·mL-1之间;各目标分析物平均加样回收率在 93.6%~109.0%之间.(3)比较分析显示,3 种方法对 2 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检出量基本无差别,但MSPD法溶剂消耗少、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净化效率高,可应用于云南红豆杉原料的快速分析.该研究以碱性氧化铝为分散剂应用于云南红豆杉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建立了快速、高效的云南红豆杉中10-DABⅢ和紫杉醇的分析方法,为云南红豆杉中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云南红豆杉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紫杉醇基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姜蛋白脱除刺梨果汁中单宁的工艺研究

    刘治年吴豫平王欣颖田弋夫...
    1052-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脱除刺梨果汁(Rosa roxburghii juice)中的单宁,降低其涩味改善口感,该研究以刺梨果汁为对象,采用化学沉淀法,以姜蛋白为单宁脱除剂,并以单宁脱除率和维生素C(VC)保留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姜蛋白脱除单宁工艺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1)姜蛋白脱除刺梨果汁单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液固比 30∶1.2(mL∶g),刺梨果汁pH 3.0,搅拌温度 5℃,搅拌时间 30 min.(2)由正交试验分析可知,各因素对刺梨果汁脱除单宁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液固比>搅拌温度>刺梨果汁pH>搅拌时间.(3)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单宁脱除率为(47.451±0.608)%,VC保留率为(75.904±1.244)%.(4)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果汁透光率从(8.44±0.662)%提高到(92.47±0.397)%,涩味明显改善,同时丰富了刺梨果汁风味.该研究结果为解决刺梨果汁深加工行业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工艺技术路线基础,也为拓展生姜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一定技术基础.

    刺梨果汁姜蛋白单宁化学沉淀法维生素C(VC)

    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吴昊芬周家林李文艳钟国跃...
    1060-1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藏药萨嘎尔(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HP-20 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PHPLC)对坚硬黄耆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NMR和HR-ESI-MS等波谱方法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 19 个黄酮衍生物和 1 个倍半萜苷,其结构分别为 7-O-methylorobol-4′-O-β-D-葡萄糖苷(1)、mildiside A(2)、柚皮素(3)、樱黄素4′-O-β-D-葡萄糖苷(4)、orobot(5)、山柰酚-3-O-β-D-(6′-乙酰)葡萄糖苷(6)、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O-β-D-葡萄糖苷(7)、amarantholidoside IV(8)、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10)、5,7,4′-三羟基异黄酮(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S)-mucronulatol(13)、毛蕊异黄酮(14)、槲皮素(15)、红车轴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芸香糖苷(18)、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0).化合物 1-9 为首次在黄耆属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坚硬黄耆中分离得到.该结果为坚硬黄耆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未来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坚硬黄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异黄酮

    半枝莲抗肝癌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方振峰曹晓琴陈中强房辉...
    1070-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期研究发现,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全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其 7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肝癌活性.为明确其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TLC、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单体化合物结构,并利用CCK-8 法评价了所有单体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 细胞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考察了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与肝癌靶标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1)从该活性部位共分离得到 14 个化合物,包括 12 个新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 2 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cutefolide C(1)、6-乙酰氧基-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G(2)、scutestrigillosin D(3)、scutehenanine D(4)、半枝莲碱 A(5)、半枝莲碱 B(6)、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H(7)、半枝莲碱N(8)、半枝莲碱Y(9)、barbatin A(10)、barbatin B(11)、barbatin D(12)、5,7,6′-三羟基-2′-甲氧基黄酮醇(13)和 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4).其中,化合物 1-3、13、14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 4、7、10-12 表现出较弱的HepG2 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 6 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阳性对照(顺铂)活性接近,而化合物 5 表现出比顺铂更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 5 和化合物 6 与肝癌靶蛋白VEGF-2 均具有良好的结合力.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半枝莲的化学物质类群,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活性化合物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半枝莲化学成分二萜肝癌细胞增殖

    蛇含委陵菜的木脂素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张宝杨红匡维米陈婷婷...
    1082-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该研究综合运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测定各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鉴定了 13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素(1)、(+)-8-羟基松脂素(2)、(+)-丁香脂素(3)、(+)-杜仲树脂酚(4)、(+)-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松脂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8)、schilignan F(9)、(+)-松脂素-4,4′-O-双吡喃葡萄糖苷(10)、(+)-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neoolivil-4-O-β-D-glucopyranoside(12)、3,3′-bis[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2H-1-benzopyran](13).其中,化合物 1-4、7、8、10、12、13 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5、6、9、11 为首次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 1、3、4 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9.94±1.89)、(66.25±2.11)、(59.81±1.73)μmol·L-1.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化学成分,为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蛇含委陵菜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木脂素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

    基于全长转录组的蛇足石杉ARF基因家族鉴定分析

    李海波史济东张恺谢锂波...
    1091-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长素响应因子(ARF)是介导生长素信号传导并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转录因子家族.为探究蛇足石杉ARF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在高温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该研究利用全长转录组和RNA-seq数据,分析蛇足石杉ARF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及表达模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ARF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结构域、保守基序、系统发育、组织表达模式及高温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蛇足石杉全长转录组中共筛选出 24 个ARF家族成员,均为酸性蛋白且均为亲水蛋白.(2)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所有24 个HsARF均定位于细胞核.(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HsARF与被子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亲缘关系较远,与高等开花植物只有 2 个共同的ARF祖先.(4)结构域分析发现,除HsARF18/23/24外,大多数HsARF有B3 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发现,HsARF蛋白占比最多的为无规卷曲,其次为延伸链和α-螺旋.24 个HsARF蛋白中所用的三级结构模型只有 4 种.(5)RNA-seq分析显示,7 个HsARF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10 个HsARF在茎中的表达量高于根和叶,而HsARF13 和HsARF14 在叶中的表达量低于根和茎.(6)HsARF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8 个HsARF基因不同程度高温胁迫诱导,有7 个HsARF基因响应干旱胁迫,其中有3 个HsARF基因受干旱诱导,有4 个HsARF基因受干旱抑制.该研究结果为蛇足石杉HsARF基因的功能和生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蛇足石杉生长素反应因子(ARF)系统发育分析全长转录组非生物胁迫

    蛇足石杉COBRA基因家族的分子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黄玉妹滕建北涂冬萍梁柳观...
    1105-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蛇足石杉COBRA基因家族成员分子生物信息学特征及组织表达规律,该文基于蛇足石杉的全长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家族成员(HsCOBRAs)的理化性质、结构域、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蛇足石杉全长转录组中共筛选出 24 个HsCOBRAs家族成员,其中酸性蛋白 9 个,稳定蛋白 11 个,疏水性蛋白 5 个,具有跨膜结构的蛋白 7 个,具有信号肽的蛋白 3个.(2)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细胞膜上.(3)结构分析发现HsCOBRAs有 7 种结构域和 6种保守基序,部分成员具有高度保守的CCVS结构.(4)HsCOBRAs具有CAAT-box、TATA-box等 45 种顺式作用元件.(5)HsCOBRA2 在叶、孢子、茎、芽胞中的表达量均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HsCOBRAs的进一步研究及生物学功能验证等提供理论依据.

    蛇足石杉COBRA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全长转录组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