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添加对樟子松人工林氮转化及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刘鑫军魏洪杰
    1077-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氮(N)的有效性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土壤氮循环的重要因子.为探索N添加对樟子松人工林氮素转化及N功能基因(NFGs)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该文以塞罕坝千层板林场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年的氮添加处理,设置4个不同氮添加水平0、1、5、10 g N·m-2·a-1,分别记作N0、N1、N5、N10,采用功能基因微阵GeoChip 5.0系统及室内土壤培养法,探讨了土壤NFGs对氮添加的反应及其对氮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N0相比,中低N添加处理(N1、N5)促进了氨化(ureC、nirA、nrfA)、硝化(amoA)和反硝化(norB)相关基因的相对丰度,高N处理(N10)则抑制了所有NFGs的表达.(2)相关分析表明,N1、N5的促进作用与土壤有机碳(SOC)、硝态氮(NO3--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显著相关,N10处理显著降低了所有氮转化过程NFGs的相对丰度,这种负面影响与溶解性有机碳(DOC)、MBC含量的减少有关.(3)与氮转化基因丰度规律趋势相似,N1和N5处理显著增加了净N硝化、净N矿化以及N2O的排放速率,但N10促进作用不明显,表明氮添加对氮转化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4)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amoA-AOB和MBC是影响净N硝化的关键因素,ureC、nirK和MBC是影响净氮矿化的关键因素,narG、nirS是影响N2 O排放的关键因素.综上,N添加可提高促进樟子松人工林的氮转化及提高部分特定酶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但氮添加水平存在阈值,当施用10 g N·m-2·a-1时,氮转化受到抑制,添加5 g N·m-2·a-1是促进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转化的较佳水平.

    氮添加氮功能基因(NFGs)净氮转化N2O排放

    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叶片对微地形的响应

    尚艳琼陈志强陈志彪冯柳俊...
    1088-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该文以芒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比较了3种微地形(沟脊、沟壁、沟底)中环境因子和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分析了芒萁对浅沟微地形的响应及其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变异程度在0.05~0.47之间,叶厚和叶面积均表现为沟底>沟壁>沟脊(P<0.05),沟壁的叶氮含量显著高于沟脊和沟底,沟脊的叶磷含量显著低于沟壁和沟底,比叶面积和叶碳含量在3种微地形间均无显著差异.(2)沟脊的芒萁通过减小叶面积来降低水分散失进行自我保护,沟壁的芒萁通过增加叶氮含量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而促进生长,沟底的芒萁通过增大叶面积来提高光捕获能力而促进生长.综上结果认为,土壤养分和温湿条件的差异,促使芒萁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含量和改变叶片形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芒萁微地形功能性状环境因子南方红壤侵蚀区

    适度紫外辐射增强对白鲜光合特性和药用活性成分的影响

    苏宇航宋晓倩郑晶文曹梦...
    1096-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次生代谢成分环境调控是药用植物优质栽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迄今为止,短期紫外光诱导对药用活性成分积累效应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该文以光环境敏感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为研究对象,探索短期不同强度(低剂量和中剂量)紫外(UV)辐射增强对其根、茎和叶中黄柏酮、梣酮、白鲜碱和柠檬苦素4种有效成分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1)无论是低剂量还是中剂量UV-A和UV-B辐射条件下,白鲜叶片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大于0.76;PSⅡ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基于"湖泊模型"光化学淬灭系数(qL)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与对照(未经紫外辐射处理)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低剂量与中剂量UV-B辐射均显著增加白鲜PSⅡ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2)适度短期紫外辐射增强能够诱导白鲜药用活性成分快速积累,根中4种有效成分最高可提升51%,主要在白鲜根中积累.其中,中剂量UV-A辐射和低剂量UV-B辐射效果最明显,不仅根中黄柏酮、梣酮、白鲜碱和柠檬苦素4种活性成分明显提升,还促进茎中白鲜碱和叶中梣酮的积累.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短期紫外辐射增强能有效诱导白鲜药用活性成分的积累,并通过提升白鲜PSⅡ非光化学效率来提升白鲜光强耐受性.

    紫外辐射白鲜次生代谢药用成分光合特性

    亚热带植物春季和秋季物候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陈沁唐欣然薛乾怀王鑫洋...
    1105-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导致的物候变化已经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温带和寒带相比,亚热带物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秋季物候的研究也十分缺乏,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别,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研究亚热带植物春季和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不同功能群间的差异性,该研究利用湖南省长沙植物园25种木本植物20 a的物候观测数据,根据AIC信息标准,先筛选各物种最佳温度和降水模型,并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功能群的物种对温度的响应是否一致.结果表明:(1)大多数物种的春季物候和秋季物候都对温度变化响应显著,展叶与开花的提前速率分别是3.76 d·℃-1和6.53 d·℃-1,叶变色与落叶的推迟速率分别是16.66 d·℃-1和3.50 d·℃-1.(2)部分物种的春季(展叶物候:60%,开花物候:35%)和秋季(叶变色物候:25%,落叶物候:13%)对降水显著响应.(3)除不同落叶性物种(常绿和落叶之间)的展叶物候表现出对气候的响应有显著差异外,其他不同功能群的物种对气候的响应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认为,亚热带地区植物春季物候显著提前,秋季物候显著推迟,且亚热带地区不同功能群的物种对温度的响应大部分无显著差异,表明气候变化对亚热带地区不同功能群的影响程度大部分趋同.

    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功能群全球变暖

    天山中段南坡巴伦台地区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马紫荆张云玲刘彬
    1116-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天山中段南坡巴伦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在和静县巴伦台地区海拔范围内设置34个样地进行了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的调查及室内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调查到30科75属134种植物,草本层为主要优势层.不同海拔高度上土壤理化指标具有异质性,土壤含水量、全盐、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氮和有效钾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除全钾以外,其他土壤因子的含量均表现为中海拔大于低、高海拔区域.随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在低、高海拔段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灌木层物种Patrick丰富度指数较低;草本层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2)RDA分析表明,影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土壤含水量、全盐、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海拔作为主导因子,与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全盐是抑制植物群落总体物种Simpson指数的主要土壤因子;氮元素一定程度上限制灌木、半灌木物种的生长.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不同生活型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及不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不同.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指标巴伦台

    云南高原湖泊水葱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特征及影响因子

    赵飘刘振亚王娜牛孟莹...
    1126-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地理差异和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株高、基径等克隆生长参数,以及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种子产量、活性种子数等繁殖参数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密度、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经纬度、海拔地带性分布特征,其中密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暖月和冷月均温,土壤全氮、全磷是影响水葱克隆生长(密度、株高)的关键因子,其中暖月均温影响最大,年均降水、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水葱有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其中年均降水影响最大.综上认为,气候因子(暖月均温、冷月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植物水葱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子.

    挺水植物湖滨带繁殖策略气候变化高原湖泊

    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分解特征研究

    王陈里崔婉哲赵飘肖德荣...
    1136-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挺水植物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分解过程是物质能量循环的必要环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湿地凋落物的分解特征,该研究选取九种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采集生长旺季、立枯阶段、倒伏阶段、沉水阶段共4个阶段的叶枯落物样品,在3.5 a的培养期内测定了叶枯落物分解速率及3大类指标(16种理化指标),分析了分解速率和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物种种类与分解阶段对各指标变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分解速率(k)范围为0.43~1.41 a-1,其中茭草分解最快(k=1.41 a-1),再力花分解最慢(k=0.43 a-1).(2)物理性状中的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在培养期内分别呈"持续上升""持续下降"和"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养分元素指标主要呈现"释放-富集""富集-释放"和"净释放"3种变化模式;涉碳化合物指标中,木质素表现为"富集-释放""富集-释放-富集"和"富集"模式,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表现为"富集-释放"的变化规律.(3)叶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物理指标(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和初始涉碳化合物指标(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相关性最高.(4)13种指标在培养期内的动态变化由分解阶段主导,3种指标由物种种类主导.其中,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碳、钾、钙、硫、铁等在不同植物的分解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可作为研究挺水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关键指示性指标.该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分解速率不同,物理和涉碳化合物指标是调控分解速率的主要因子;通过揭示不同湿地挺水植物的分解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枯落物分解预测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挺水植物分解动态湖滨带枯落物生境

    长苞香蒲对人工盐碱湿地Na+和K+的吸收与转运特征

    赵宏亮倪细炉侯晖谢沁宓...
    1150-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对盐生湿地生态系统中Na+和K+的吸收与转运特征,探讨长苞香蒲对盐生湿地的生态修复效果,该研究采用人工模拟盐生湿地的方法,设置CK(对照)、T1(浇灌100 mmol·L-1盐水)、T2(浇灌200 mmol·L-1盐水)及T3(浇灌300 mmol·L-1盐水)4种不同盐浓度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并分别于5月5日(开始盐胁迫处理,S0)、5月30日(S1)、6月30日(S2)和7月30日(S3)测量其株高和干重、植株地上与地下部分Na+和K+的含量以及底泥和水体中Na+和K+的含量以分析长苞香蒲对盐碱湿地的脱盐作用.结果表明:(1)各处理的长苞香蒲的株高和干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但与CK相比,各处理生长量随盐浓度升高出现下降趋势.(2)高浓度盐处理(T3)使长苞香蒲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Na+分别增加了2.56倍和1.75倍,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K+含量分别降低了34.1%和35.8%.(3)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Na+/K+在处理和对照间均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增加的趋势,选择性转移系数与Na+和K+转移系数总体随处理时间延长呈降低的趋势.(4)在S0至S3期间,长苞香蒲对处理组土壤Na+和K+的去除率为10.6%~15.8%和2.3%~12.8%,对处理组水体Na+和K+的去除率为55.0%~65.1%和1.6%~67.0%.综上表明,盐胁迫能影响长苞香蒲体内的Na+和K+平衡,长苞香蒲能够有效地吸收Na+,并在一定盐浓度下能通过K+的交换将Na+从根部吸收转运至地上部分.因此,长苞香蒲可通过离子转运的形式完成对盐离子的吸收,可作为盐碱湿地生态修复的优良植物.

    长苞香蒲,Na+和K+含量,脱盐作用,转运特征,植物修复

    桂北典型锰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主要植物富集特征

    王新帅林华俞果蒋萍萍...
    1160-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桂北某典型锰矿尾库区周边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筛选适合该地区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材料,该研究在矿区周边采集了9种农作物和23种主要植物及其根际土壤,并测定了Cd、Mn、Cr、Pb和Zn 5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矿区农田土壤、农作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通过计算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系数评估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Cd、Mn污染最为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18.53、147.09,达到重度污染级别.(2)研究区花生和小白菜等作物可食用部位中的Cd、Cr、Pb含量均超过食品国家安全标准(GB 2762—2017)中的阈值,具有较高健康风险.(3)23种主要植物中青葙、鬼针草、一点红、蜈蚣草等对多种重金属转运系数大于1,具备富集型植物特征;一把伞南星、蓖麻、千里光等根部重金属含量较高,转运系数较低,具备根部囤积型植物特征;响铃豆、筒轴茅、苣荬菜等富集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且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能健康生长,具备规避型植物特征.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存在较严重的Cd/Mn复合污染,青葙等植物用于修复该复合污染土壤极具应用潜力.

    土壤重金属锰矿区污染评价富集植物转运系数

    基于LC-MS/MS分析马缨杜鹃花代谢物的变化

    武绍龙唐明张习敏唐婧...
    1170-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花开花至凋谢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文采用LC-MS/MS技术对其花苞期、开裂期、传粉期、盛开期、衰老期和凋谢期的化学成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共鉴定到973种代谢物,主要包含黄酮类、有机酸、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类、生物碱等.(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样本间代谢物存在差异,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t检验的P值和单变量分析的差异倍数(fold-change)筛选差异代谢物(VIP>1,P<0.05,Fc>2或Fc<0.5),涉及591种,在马缨杜鹃花期进入衰老期和凋谢期后差异代谢物数量和表达量显著上升,其中花苞期至开裂期差异代谢物的表达主要呈现下调,而进入衰老期和凋谢期后差异代谢物的表达主要呈现上调.(3)KEGG注释到68条代谢通路,其中差异代谢物极显著富集(P<0.01)通路3条,包括苯丙素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4)结合苯丙素类、黄酮类等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通路共筛选到10种代谢物包括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查耳酮(chalcone)、柚皮素(naringenin)、对香豆酰基莽草酸(p-coumaroyl 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松柏醇(coniferyl alcohol)、芥子酸(sinapic acid)、紫丁香苷(syringin)、槲皮素(quercetin).此外,有效成分的差异代谢物表明苯丙素类生物合成代谢活动随马缨杜鹃花的发育逐渐增强,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逐渐减弱,这些关键差异代谢物可能对马缨杜鹃花的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为马缨杜鹃花开花至凋谢进程中的有效成分代谢途径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代谢组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马缨杜鹃花花期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马缨杜鹃花期代谢组LC-MS/MS代谢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