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WorldView-3遥感影像的福田红树林碳储量年际变化

    胡柳柳谭敏罗琴黄子健...
    1403-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然而其碳储量动态变化却鲜有报道.该文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 2017 年获取的WorldView-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地面样本点,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识别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反演并计算得到深圳福田红树林各优势群落面积.进一步,基于 2017 年、2020 年和 2023 年 3 个时间段红树林群落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各优势群落碳储量,进而获得福田红树林群落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年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算法的冠层识别总体精度为 82.29%,Kappa系数为 0.77;福田红树林分布面积为 93.84 hm2,其中秋茄(Kandelia obovata)分布面积最大(49.96 hm2),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无瓣海桑(S.apetal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的面积依次为 26.23、8.90、6.52、0.50 hm2.(2)秋茄群落总碳储量最高,其次是白骨壤、海桑和无瓣海桑,木榄群落总碳储量最低.无瓣海桑和海桑的群落碳密度呈上升趋势且无瓣海桑群落碳密度在五个优势群落中最高,秋茄群落碳密度先升后降,白骨壤群落碳密度呈下降趋势,木榄群落碳密度变化不明显.总体而言,福田红树林优势群落碳储量在 2017-2023 年间变化不大,秋茄、无瓣海桑和海桑群落碳固存能力较强,白骨壤群落的碳密度逐年减少,而木榄群落碳密度相对稳定.该研究结果为评估福田红树林各优势群落固碳能力提供了数据基础,并对后续红树林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碳储量碳密度遥感影像随机森林年际变化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郑尹齐史娴陈权乌兰...
    1415-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哨兵-2(Sentinel-2)影像和环境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MVP-LUE)模型估算了 2016-2020 年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探究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年GPP呈现出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格局.(2)在形成机制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月均GPP时空分布格局受到多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年内季节性上GPP 在"旱→雨"过渡期随着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air)的限制降低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与海水温度的促进作用,展现出较高的GPP;旱季中期Tair低,对GPP 限制严重,但随着纬度的降低,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受Tair限制的程度被减弱;雨季则因较高的云覆盖而使PAR成为GPP 的限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评估区域红树林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揭示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关键环境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撑.

    MVP-LUE模型哨兵-2影像时空分布格局限制因子红树林生态系统海南岛

    间伐修枝对拉关木林下乡土红树植物的影响

    陈春莲杨珊刘强周佳逸...
    1428-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保护区内对外来红树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人工林不采取剧烈扰动生境的皆伐措施,而通过间伐修枝处理使拉关木逐渐退出更替为乡土红树林的新途径的影响,该研究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拉关木林为研究区域,依托保护区对拉关木林进行间伐修枝,研究拉关木林间伐修枝的调控措施对恢复乡土红树群落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间伐修枝后拉关木残桩萌枝的无性繁殖削弱了处理效果,但一次干预(50%强度的间伐修枝)和两次干预(50%强度的间伐修枝之后追加一次修枝)2 种处理之间,拉关木残桩萌枝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2)间伐修枝能丰富林下灌木层的乡土红树种类,以及促进其生长,并且两次干预比一次干预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草本层红树幼苗自然更新无显著影响.(3)在未间伐、间伐修枝和林缘 3 种样地中人工种植乡土红树苗木,间伐修枝对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秋茄(Kandelia obovata)幼苗的存活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间伐修枝对红海榄的生长有接近林缘条件的效果,但效果有限.综上所述,建议在 50%强度间伐修枝的基础上加大间伐强度或修枝频率,在林下适当进行乡土红树植物的人工种植,同时清除拉关木残桩萌生的枝条,这样更有利于拉关木林向乡土红树林的转化.

    外来红树拉关木间伐修枝乡土红树生态恢复

    氮磷添加对滨海新围垦区大叶女贞细根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

    王志保路兴慧张演义王宏骄...
    1438-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氮(N)磷(P)养分梯度分别对滨海新围垦区植物表层(0~10 cm)细根(≤2 mm)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该实验以大叶女贞为试材,采用内生长土芯(体积 196.25 cm3)施肥法对大叶女贞土壤表层(0~10 cm)的土芯分别进行氮、磷添加实验,分别设每穴 0、1、3、5、7、9、11、13、15、17、20 g的施肥梯度,研究N、P养分分别对土壤表层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入 3gN时,细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 62.39%、120.87%、169.97%、59.19%、106.99%和 102.75%;施入 5~11gN时,以上各指标逐渐降低,当N施入量大于 11g时,无根系生长.(2)施入 3gP时,根系的总长度、表面积、体积、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77.37%、111.15%、147.50%、73.87%、97.88%和 98.05%.当P 施入量大于 5g时,细根的以上指标逐渐降低,但未出现无根系的状况.施肥促使细根的形态指标和生物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植物通过改变细根构型来提高土壤养分的获取能力.综上认为,在距离树干 1m位置的表层土壤中分别施加 3gN或P 可显著促进大叶女贞细根的生长.

    氮磷添加细根形态生物量大叶女贞新围垦区上海

    不同生境下广西红鳞蒲桃幼苗的生态适应性

    赵小雨招礼军朱栗琼莫若果...
    1448-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在天然更新条件下 3 种不同生境的红鳞蒲桃幼苗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该文以广西滨海地区天然更新的当年生红鳞蒲桃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和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色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对环境因子进行方差分析(ANOVA)表明,3种不同生境间的光照强度差异极显著,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2)不同生境下幼苗叶片与根系的生理特征随着光照强度而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生境B中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SS含量、MDA含量、叶绿素a/b含量以及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生境A;而生境A中叶片的POD活性、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的SOD活性、SS含量、MDA含量显著高于生境B.(3)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生境B中幼苗叶片的SOD活性、MDA含量以及根系的POD活性显著高于生境A;而生境A中叶片的POD活性、SS含量显著高于生境B;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的SS含量、MDA含量,先是生境A显著高于生境B,随后变为生境B显著高于生境A;叶绿素a/b含量以及根系的SOD活性,先是生境B显著高于生境A,随后变为生境A显著高于生境B.综合分析表明,由于 3 种生境的生理生化特征均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其中郁闭度最小的生境B发生了光抑制现象,因此需要人工调整郁闭度来创造适宜的光照环境,为幼苗的天然更新提供条件.

    红鳞蒲桃抗氧化酶渗透调节光合色素适应性

    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陈望安李蜜黎芳婷高程海...
    1458-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及其代谢产物粗提物抑菌活性,该文采集防城港市珍珠湾和渔洲坪海草床 9 份盐生植物根际土壤进行研究,使用 5 种分离培养基,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通过PCR扩增和 16S rR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采用滤纸片法筛选可培养细菌发酵粗提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4 种人类致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 9 份样品中共分离获得可培养细菌 42 株,隶属 13 个科 14 个属,包括链霉菌属、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微杆菌属、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罗思氏菌属、嗜冷杆菌属、假诺卡氏菌属、发光菌属、氟单胞菌属和志贺菌属,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2)抑菌活性初筛结果显示,6 株可培养细菌至少对 2 种以上人类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 1 株来自弧菌属,1 株来自罗思氏菌属,其余 4 株均来自链霉菌属.综上所述,防城港海域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较新颖独特,链霉菌属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潜在菌种资源.

    海草床人类致病菌细菌多样性链霉菌属抑菌活性

    不同入侵程度两种菊科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桔红陈文彭玉姣崔现亮...
    1469-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分配与养分策略是外来植物入侵性的重要体现.为探究入侵植物的资源分配格局、吸收利用策略以及与入侵性的关系,该研究以 2 种菊科入侵植物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和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入侵程度的植物构件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分析了植物各器官N、P分配格局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假臭草入侵程度的加重,土壤速效氮(AN)含量显著降低;随金腰箭入侵程度的加重,土壤N、P、AN含量显著降低;假臭草入侵生境土壤N含量(0.696~2.701 g·kg-1)显著大于金腰箭入侵生境(0.189~0.337 g·kg-1),土壤C、P、AN、速效磷(AP)含量小于金腰箭入侵生境.(2)3 种入侵程度的假臭草和金腰箭N分配为叶>茎>根;P较多地分配至茎(假臭草)、茎和叶(金腰箭);轻度入侵的假臭草(根、茎)和金腰箭(叶)较重度入侵有低的C∶P值和N∶P值,2 种植物入侵初期有较快的相对生长速率;2 种植物N∶P 值均为叶>根、茎,其根和茎具有较快的生长能力.(3)3 种入侵程度的假臭草根、茎N∶P 值,根、茎C∶P 值均小于金腰箭,金腰箭叶N∶P值、C∶P值均显著小于假臭草,即假臭草根、茎具有较快的相对生长速率并增大入侵性,金腰箭则整体具有更快的相对生长速率,其入侵潜力更强.(4)假臭草和金腰箭各器官N、P分配及相对生长速率分别受土壤AN、AP含量和土壤N、P含量的影响,其相对生长速率分别随土壤AN、AP、N、P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外来植物对资源分配和利用策略以及入侵潜力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外来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氮磷分配营养策略入侵性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湖北的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研究

    焦鑫宇李嘉谊杨清玉龙梅...
    1481-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湖北省的入侵过程和影响因素,该文结合相关报道和实地踏查搜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分布点,借助 ArcGIS 对其历史分布动态进行模拟重建,并利用MaxEnt模型对其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湖北呈不连续聚集分布,由早期的"跳跃式"入侵演变为由东向西北"渐进式"扩散,其中武汉、咸宁和宜昌中部地区入侵程度最为严重.(2)人类活动是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沿着公路、铁路等交通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入侵分布点数量与人类活动强度和路网密度呈正相关.(3)最干季度降水量(Bio_17)、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_4)、最湿季度平均温度(Bio_8)、土壤的酸碱度(t_pH)、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t_oc)和海拔(DEM)是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在t_pH=4.0~7.5、t_oc=0.60%~1.12%的酸性或弱碱性土及Bio_4=880~920、Bio_8>24℃时,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容易发生入侵,其在湖北省的中、高适生区面积可达75 200 km2.综合其在湖北的历史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认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生区面积和入侵点均呈现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人类活动是造成其入侵湖北和扩散的主要因素,而自然因子则直接限制其在入侵点的种群大小和发生面积.该研究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防控治理等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动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入侵机理

    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空间分布及潜力区筛选建议

    刘茂徐雪罗娅杨胜天...
    1495-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自然遗产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与差距仍不明晰.为此,该文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和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识别了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分布区中的保护空缺,旨在为未来筛选世界自然遗产地潜力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 2021 年 7 月,世界自然遗产地共 257 项,有 189 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被列入到名录中,占总数的 73.54%.(2)在 189 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世界遗产地中,有 80 项分布在16 个生物多样性超级丰富的国家;89 项分布在全球 30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内;134 项分布在全球关键生物多样性区;170 项分布在 12 个植被生物群落中.(3)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4)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空缺.未来可从 3 个方向考虑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即列入类别上可扩展不可再生地质类遗址与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地的名单,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对未受到保护的优先区予以重视并增强有效性保护,地理分布上加强代表性不足的遗址分布数量.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探寻那些具有独特生物多样价值但还尚未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区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潜力区影响因素

    地形对温带密林下灌草层地上生物量分异的影响——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

    王乐牟溥王天明
    1512-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地形对林下灌草层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嵌套设计法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调查了138 个密林下样地共 1 685 个植物样方,通过嵌套方差分析与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林下灌草层植物生物量受地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之间,谷底的灌草层植物生物量高于坡上,坡上高于坡下(P<0.01);不同坡向之间,阴坡灌草层植物生物量低于阳坡及平地(P<0.01),后二者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坡度之间,平坡灌草层植物生物量高于陡坡,陡坡高于缓坡(P<0.01).(2)坡位与坡向的交互作用显著,坡下平地、坡上平地、坡上阳坡与谷底的所有坡位灌草层植物生物量最高,坡下阴坡、坡下阳坡及坡上阴坡之间无显著差异.(3)研究区现行状态下,有序逻辑斯蒂回归结果显示,灌草层植物生物量在不同海拔、坡位及坡向坡度组合下不同.坡位、坡向及坡度对林下灌草层植物生物量有显著影响,3 个坡位等级间谷底最高而坡下最低,3 个坡度等级间陡坡最高而缓坡最低,不同坡向比较,阴坡最低.(4)在不排除人为干扰、森林放牧的现实情况下,谷底、陡坡地带灌草层植物生物量概率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准确估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林下灌草层植物对虎豹猎物种群的承载力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为濒危虎豹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林下灌草层植物有蹄类动物食物资源地形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有序逻辑斯蒂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