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牛斗虎"舞蹈的历史渊源、展演内容、文化内涵及传承路径

    周连华白茹萍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应该将文化振兴视为重点工作之一,并通过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来展现乡村发展的新魅力."牛斗虎"舞蹈是流传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锅培口村的民间舞蹈,其由太平天国士兵王仁所学武术"牛虎拳"演变而来,该舞蹈流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地方乡村社会有着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作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斗虎"舞蹈为本土自发性艺术活动,其历史变迁、艺术展演和传承脉络都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文章在全面梳理和分析"牛斗虎"舞蹈的地方历史渊源、展演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年轻人成为传承的活力主体、确立静态与动态的传承内容以及探索多元维度兼顾的传承方式等多种传承路径,为"牛斗虎"舞蹈的有序传承提供了思路.研究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与乡村精神的回归,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地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牛斗虎"舞蹈族群集体记忆展演内容文化内涵传承路径

    从传统民俗到公共文化:扬州吴桥社火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趋向

    王颖张兴宇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后非遗时代,经历了"遗产化"进程的传统村落民俗资源,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文章主要从"传统民俗"与"公共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采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探究作为代表性民俗类非遗的扬州吴桥社火,在村落日常生活领域动员地方政府、学界和商家等多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逻辑问题.研究发现,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乡村中留存的仪式内容往往被简化,但是其内嵌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意义却在代际记忆中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彰显乡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同时,民俗类非遗借助乡村公共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利用机制,能够进一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传统民俗公共文化吴桥社火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中间人"乡村振兴民族类非遗

    "村BA":节庆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机制及价值阐释

    杨珍珍蒙锦贤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BA"作为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的一项乡村体育赛事,是根植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吃新节"中的一项节俗活动,因其"土味"和"接地气"而被大众所熟知,后逐渐演变为兼具地方特色和节日文化的体育赛事,成为推进"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和推动旅游产业化的经典范例.基于此,文章以贵州省台江县"村BA"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贵州省台江县"村BA"的历史演变、创造性转化机制及价值,以期为贵州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

    台江县"村BA"乡村振兴节庆类"非遗"创造性转化价值阐释文旅融合

    多元保护主体视域下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以青岛市城阳区洼里盘鼓为例

    罗薇甘海燕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非遗保护工作的浪潮下,如何赶上时代发展机遇,借政策之"东风"而发非遗活态传承之"新绿",成为表演类非遗项目不可回避、亦不容忽视的时代课题.从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可能性较低,仅停留在节庆表演的乡民艺术无法依靠自身打造成完整的文旅融合项目,故而其势必寻找一条符合自身特征与发展规律的传承路径.文章通过对山东省非遗项目洼里盘鼓的田野调查发现,其传承与存续遵循一种政府掌舵、社区响应和群众参与的互作模式.提出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传承需在多元保护主体的共同协作下进行,唯有化群众参与的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激活其对社区文化的热情.通过重新审视自身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真正做到着眼当下、迈向未来,不仅要从经济层面,更要从文化领域实现乡村振兴的宏观目标.

    民间表演类非遗洼里盘鼓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保护主体传承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杨芳芳梁艺涵梁芷铭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是提高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文章在阐述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成效,总结出转变思想观念、重塑文化生态、完善文化建设、实现数字赋能和激发公众的主体性等"广西经验",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生动案例.

    乡村振兴民族文化数字化文化自信传承创新广西

    后申遗时期广西非遗茶文化研学旅行发展研究

    李宁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子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以来,广西非遗茶文化正式步入了"后申遗时期".文章从涉茶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体验店等3个方面阐述了广西茶文化研学旅行资源的现状,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分析法对发展非遗茶文化研学旅行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深挖文化内涵、创新产品设计、完善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宣传推广和开展区域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研究对做好"茶申遗成功后半篇文章"和发展非遗茶文化研学旅行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后申遗时期茶文化茶非遗广西非遗茶文化研学旅行

    广西六堡茶非遗化的资本转化研究

    莫晓蕾许晓明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六堡茶的"非遗化"使其逐渐成为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并推动其不断实现资本转化.然而,广西六堡茶在实现资本转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六堡茶在非遗化的资本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助推六堡茶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中,在推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使非遗服务当代发展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实现六堡茶提高综合产值的目标.

    非遗化六堡茶文化资源资本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赋能旅游品牌

    桂绿1号制作花香型绿茶的加工工艺

    潘启友黎飘婷刘迪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桂绿1号茶树品种的优势,研究在传统绿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了乌龙茶特有的做青工艺,旨在提升以桂绿1号茶树鲜叶为原料所制成绿茶的香气与口感.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程度的做青处理方案:T1(做青2次)、T2(做青3次)、T3(做青4次),并将它们与对照组CK(传统绿茶加工工艺)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各组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和生化成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感官评价得分方面,T1(91.5分)>CK(90.9分)>T2(89.7分)>T3(86.4分).由此可见,在4种处理方案中,T1表现出最佳的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相较于CK组,T1组的茶多酚质量百分浓度减少了2.16%,而游离氨基酸质量百分浓度则增加了0.35%,可溶性糖质量百分浓度上升了0.68%,酚氨比下降了1.06.这说明从生化成分的角度来看,T1组的绿茶品质也优于CK组.因此,研究表明,在制作桂绿1号绿茶时采用2次做青工艺相比于传统的绿茶加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茶叶的香气与口感,进而提升其整体品质.

    桂绿1号绿茶花香型做青工艺

    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治理的效能向度

    关洪海柳欣源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作为高等院校基本的组织单元,在学术研究、学术创造和学术治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以组织效能的视角重新审视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研判组织效能,并通过"效能驱动"来提升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效能,表现为学术组织领导者选择科学有效的领导方式、强化学术组织成员各类行为管理覆盖面、营造学术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生态圈等,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院校组织效能效能驱动基层学术组织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优化研究与对策

    林颖明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助学贷款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流程缺乏明确且可量化的标准条件、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完善、贷款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学生的诚信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以及贷后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问题.文章以广西地区的实践做法为例,提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息共享与协作、严格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等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优化对策,以期为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优化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