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脚趾站立试验在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刘磊宋飞霏马超刘光普...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脚趾站立试验是否可以作为诊断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的临床依据.方法 研究时间自2018-01-2018-12,采用PASS 14.0软件进行样本量计算并根据门诊实际情况,观察组(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140例,对照组(排除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的骨科门诊患者)纳入12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率,比较观察组中脚趾站立试验阳性患者与脚趾站立试验阴性患者的性别、年龄、颈椎功能、病程、颈椎MRI结果(蛛网膜下腔是否消失,脊髓信号是否改变)差异.分析观察组中不同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结果分级与颈椎功能分级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结果分级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率为86.4%,对照组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率为7.5%;观察组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脚趾站立试验阴性患者相比,脚趾站立试验阳性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更轻、病程更短、脊髓信号改变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结果分级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9(95%CI为0.553~0.824),灵敏度为0.579,特异度为0.752.结论 脚趾站立试验可以作为评价颈部脊髓损伤客观、简单、可行的筛查试验,患者容易遵循相关试验步骤,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躯干平衡和疾病严重程度,脚趾站立试验阳性的患者可能存在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

    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脚趾站立试验锥体束征颈椎功能障碍

    基于Mimics软件分析不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

    侯志鹏叶森琦赵刘军张吉辉...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Mimics软件建立正常下颈椎三维图像,比较分析不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自2021-01-2022-09进行颈椎CT扫描检查后颈部正常的患者,将50例颈椎CT数据采用Mimics软件分析,通过三维重建得到C3~7三维图像.第一组模拟右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第二组模拟左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第三组模拟双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观察并比较3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与零切迹融合器螺钉的相互位置.结果 第一组48例C3、4节段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相交,46例C4、5节段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相交,第二组C3、4、C4、5节段所有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相交,其余零切迹融合器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均处于安全位置.第三组C3~7节段中零切迹融合器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均处于安全位置.调整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的角度后,第一组C3、4节段、C4、5节段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的尾倾角均大于第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右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采用刘建东的方法置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是可行性的,但是还需要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来验证其稳定性.

    颈椎三柱损伤颈椎前路椎弓根钉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Mimics软件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微型钢板在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辛大森程才孙洪江高书明...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1-02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4例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前路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固定,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颈椎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颈前不适感、吞咽困难、颈后轴性疼痛等症状.术后3个月MRI显示颈椎管扩大良好,脊髓前后压迫均完全解除.术后1年颈椎CT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融合良好,椎板单开门状态维持良好,无再关门现象发生.术后 1年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1年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微型钢板的应用有利于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更广泛开展,手术安全性提高,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进而使更多患者受益.

    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昶任恒久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颈性眩晕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21-08诊治的66例颈性眩晕的临床资料,手术组43例采用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以及治疗后12个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手术组2例因疗效不满意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4例因无法耐受颈性眩晕症状而接受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组4例手术部位出现瘀斑,2例主诉声音沙哑,术后第2周完全康复.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组治疗后1、3、6、1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均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左侧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79,P<0.001).结论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该术式可以增加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量,而且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的减少程度存在正相关性,提示椎动脉血流变化在颈性眩晕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颈性眩晕椎动脉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交感神经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OF 5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钱玉强王强江龙李法年...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OF5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20-12诊治的24例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后柱骨性结构损伤或前方张力带损伤的OF5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的差异.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0个月,平均29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拔出、断裂、弯曲等情况,无椎体塌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VAS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周继续降低(P<0.05).术后1周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有所降低,但是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Cobb角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有所丢失,但是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OF 5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以早期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避免骨折椎体高度和Cobb角丢失,患者可以早期活动以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

    胸腰椎骨折骨质疏松后方韧带复合体OF分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成形术

    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学习曲线分析

    仝路李毅付宇萌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操作要点并分析其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19-08连续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5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记录图像采集时间、规划时间,同时分析临床医师操作骨科机器人系统的学习曲线.结果 当手术量达到12例时,图像采集时间发生变化,维持在(23.6±3.2)min.当手术量达到20例时,规划时间明显减少,维持在(1.5±0.2)min.当手术量增加时,图像采集时间和规划时间会减少,并且进入一个平台期.根据上述学习曲线分析结果可以将前20例定为新手期组,第21~50例定为熟练期组.熟练期组图像采集时间、规划时间短于新手期组,骨水泥渗漏患者比例低于新手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25 kg/m2、胸椎骨折患者的图像采集时间更长,体质量指数≥25 kg/m2、胸椎骨折、2个椎体骨折患者的规划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学习曲线的平台期大约为20例,术者与助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术前准备,熟练掌握图像采集与路径规划操作,进而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骨科机器人学习曲线

    骨折断端逆行穿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赵锦伟鞠昌军高广凌吕广水...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介绍锁骨中段骨折断端逆行穿针复位技术的具体方法,评估该技术辅助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自2015-01-2020-01诊治的96例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4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切开复位骨折后行钢板螺钉内固定,穿针组采用骨折断端逆行穿针技术复位骨折后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DASH评分.结果 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5个月,平均13.9个月.与常规组比较,穿针组总切口长度更短,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针组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常规组,术后1、3、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常规组,术后12个月DASH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出现5例(10.4%)并发症,穿针组出现2例(4.2%)并发症,穿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断端逆行穿针复位技术在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应用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锁骨中段骨折粉碎性骨折逆行穿针技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

    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唐聪颜志文池开宇刘胜...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并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4-2022-03诊治的6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观察组28例术中采用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手法复位联合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骨折,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Henry切口撬拨复位并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正中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肌腱断裂、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腕关节(前屈、后伸)活动度、前臂旋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前臂旋前活动度比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术后3个月前臂旋前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快速康复,更早获得满意的前臂旋前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骨折旋前方肌微创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后残留疼痛原因的研究进展

    胡铜祖力卡尔·阿地力赵疆
    43-47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残留疼痛小关节损伤骨水泥渗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