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逆向工程的骨盆复杂三维形态镜像对称性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郑秋宝陈梓锋邱健钊封挺...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逆向工程技术验证双侧骨盆复杂三维形态镜像对称性,以探讨健侧骨盆是否可以作为患侧的参考模型.方法 收集50名健康成人的骨盆CT图像数据并经Min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右侧半骨盆模型和依据左侧半骨盆镜像后的模型经Geomagic Qualify软件进行3D偏差分析,并对各模型的体积和表面积进行检测.同时对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其对骨盆对称性的影响.结果 双侧骨盆模型之间平均标准偏差为(1.11±0.13)mm,(91.96± 3.13)%的数据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双侧骨盆模型的体积和表面积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年龄分组在骨盆对称性上的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05).3D色谱偏差图显示偏差最大的部位在韧带、肌肉附着处及骶髂关节面.结论 双侧骨盆之间有高度的对称性,即健侧骨盆可以作为患侧骨盆的参考模型,这一研究结果为依据镜像对称性原理进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逆向工程骨盆对称性3D偏差分析

    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桥接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

    许鑫袁伶俐张井泉朱勋兵...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桥接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2-12诊治的40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例采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桥接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桥接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VAS评分及Majeed评分,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Majeed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5%(19/20)和100%(20/20).观察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股外侧皮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切口皮下脂肪液化2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3例,深静脉血栓1例.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优良率为95%(19/20),对照组为90%(18/20).结论 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桥接钢板在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骨盆骨折髂腹股沟入路桥接钢板内固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

    毕红宾杨亚丽李岩范华雨...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10-2021-03诊治的1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一期采用生物型加长股骨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随访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平均32.0个月.术后切口按时换药,均一期愈合并拆线,围手术期未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5.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独立无辅助行走.本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89±4.64)分,较术前(53.11±3.45)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评价: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一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可行,疗效满意;股骨侧假体建议选择生物型全涂层加长股骨柄假体,初始稳定性好,同时具有骨折固定作用.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

    新型板钉互锁系统内固定治疗AO-B、C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吴咏德陈波伍伟飞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板钉互锁系统内固定治疗AO-B、C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2-01诊治的61例AO-B、C型股骨远端骨折,其中36例采用新型板钉互锁系统固定(改进组),25例采用常规单切口股骨远端双钢板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骨折复位质量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5个月.改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出血量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术后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早于常规组,而且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也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短缩畸形、内外畸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进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板钉互锁系统内固定治疗AO-B、C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满意,具有损伤小、手术效率高、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股骨远端骨折板钉互锁系统髓内钉内固定

    前参考法与后参考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影像学参数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何兵石建伟张永辉徐静宜...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端截骨采用前参考法与后参考法对患者术后股骨影像学参数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21-06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根据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不同股骨远端截骨方法进行分组,AR组47例采用前参考法,PR组56例采用后参考法.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前髁notching深度、Tayside分级、股骨后髁偏心距、股骨远端前后径、股骨后髁偏移率、膝关节临床KSS评分、膝关节功能KS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10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0~75.0个月,平均33.1个月.AR组前髁notching深度、股骨后髁偏心距、股骨后髁偏移率均小于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Tayside分级情况优于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与PR组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临床KSS评分、膝关节功能KSS评分、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前参考法在股骨前髁骨量保留和恢复髌股关节对合关系方面更有优势,而后参考法在股骨后髁的骨量保留和恢复关节线方面更有优势,同时前参考法在术后早期有着更大的膝关节活动度.

    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参考法后参考法Notching深度Tayside分级股骨后髁偏心距股骨后髁偏移率膝关节活动范围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前屈角对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王浩然何斌范磊王伯尧...
    13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前屈角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8-2022-08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0例膝骨性关节炎,根据术后患膝关节X线正侧位片股骨假体前屈角度进行分组,正常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前屈角度5°~7°,35例股骨假体前屈角正常(A组),35例股骨假体前屈角偏大(B组).两组术前活动情况无明显差异,术中均在规范操作下完成手术,选择相同厂家的膝关节假体系统,假体置入位置、松紧度均无异常,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训练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股骨假体俯屈角、胫骨平台后倾角以及膝关节伸直与屈曲活动度.结果 70例均获得为期1个月的门诊随访,术后症状均有所改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4.74± 4.78)分,B组为(79.89±4.43)分;A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等级:A组优16例,良19例;B组优3例,良32例.A组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为(2.39±0.32)分,B组为(2.91±0.43)分;A组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股骨假体俯屈角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伸直活动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前屈角偏大对患者膝关节结构的稳定以及功能的恢复有着较大的影响,术后股骨假体前屈角正常者无论是症状的缓解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均优于股骨假体前屈角偏大者.

    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前屈角

    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Ranawat Ⅱ型膝外翻畸形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卿忠郝林杰李辉许鹏...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Ranawat Ⅱ型膝外翻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7-06应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Ranawat Ⅱ型膝外翻畸形,其中31例术中行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截骨组),34例常规方法行外侧软组织松解(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髋膝踝角、膝关节KSS临床评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0~7.8年,平均6.3年.常规组6例、截骨组4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溶栓治疗后均于术后2周左右恢复.截骨组3例因骨质疏松出现部分螺钉少许退钉,其中1例因螺钉退出较多作小切口将螺钉重新置入,另2例无明显症状未做特殊处理.所有患者滑移截骨块与股骨髁均愈合,影像学检查显示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为术后3~6个月,平均3.2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截骨组膝关节KSS临床评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髋膝踝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Ranawat Ⅱ型膝外翻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满意,术中可避免对外侧软组织进行广泛松解,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化,更容易达到屈伸间隙及内外侧软组织的平衡,而且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力线及功能恢复满意.

    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外翻畸形滑移截骨软组织平衡

    QCT辅助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形态的临床分析与应用研究

    高迪刘定玺许炜张清...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地图投影技术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影像技术评估胫骨平台五柱分型下骨折形态、骨密度在临床诊疗上的价值.方法 收集自2018-08-2022-07诊治的68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CT影像数据,应用Mimics 20.0软件重建健侧胫骨平台标准3D模型,对患侧骨折区域进行三维重建、复位,将复位的三维骨折模型导入3-matic软件中,在标准模型上识别骨折区域并叠加,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三维热图可视化处理.按照胫骨平台五柱分型,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区域三维图形在二维平面下各柱形态变化及骨折发生率,同时在健侧胫骨平台内外侧标记感兴趣区域,应用QCT准确获取骨密度值,对比内外侧柱骨密度值与骨折形态的相关影响.结果 胫骨平台骨折三维重建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前内侧柱骨折19例,占比27.94%;胫骨平台前侧柱(结节区域)骨折30例,占比44.11%;胫骨平台前外侧柱骨折53例,占比77.94%;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42例,占比61.76%;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24例,占比35.29%.骨折热图结果及分布比例显示前外侧柱及后外侧柱骨折分布为40%~70%,前内侧柱及后内侧柱骨折分布为20%~30%,前侧柱骨折分布为20%~40%.根据胫骨平台健侧内外侧骨密度测量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胫骨平台内侧骨密度高于胫骨平台外侧骨密度,其中50岁以上患者骨密度区别更加明显.结论 QCT辅助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形态不仅完善了目前仅在理论上的五柱分型,同时提高了临床医师对其诊断的认识,并且指导临床手术规划,为临床制定个性化医疗提供依据.

    胫骨平台骨折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骨密度地图投影技术

    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改良L形切口术后愈合的影响

    蔡沛彪罗瑞琴郑志辉李晓武...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改良L形切口术后愈合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10-2023-02行改良L形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0例跟骨骨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松止血带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闭创前局部浸润氨甲环酸(1g,溶于20mL生理盐水)3~5 min.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4~21 d,平均15.7d.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d、术后14 d复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观察组术后皮缘坏死1例,皮下血肿1例;对照组皮缘坏死2例,浅表感染1例,皮下血肿4例.结论 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促进跟骨骨折内固定改良L形切口愈合,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不会对患者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安全性、可行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跟骨骨折氨甲环酸局部浸润术后引流量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髋关节病的研究进展

    邝孝坤陈勤严嘉祥刘英科...
    159-163页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骨关节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