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邓罗义宋宁王先斌吴霜...
    225-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肌痉挛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保护性或危险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2-12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183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脊髓损伤有无合并肌痉挛分为痉挛组和非痉挛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脊髓损伤节段、损伤分级,以及是否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神经病理性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类型、发生特点、影响因素等特征.结果 痉挛组(n=47)和非痉挛组(n=136)的损伤节段、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年龄、ASIA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压疮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贫血、低蛋白血症、D-二聚体升高、尿路感染、肾积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损伤节段、病程、压疮均为脊髓损伤合并肌痉挛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病程较长及合并压疮为独立危险因素(OR>1),低损伤节段为保护因素(OR<1).结论 病程、损伤节段、压疮均是脊髓损伤患者合并肌痉挛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病程延长及合并压疮是独立危险因素,低损伤节段为保护因素.

    脊髓损伤肌痉挛影响因素痉挛管理

    前弓分离移位的Gehweiler Ⅲa型寰椎骨折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拾坤王兆红刘磊王暑光...
    230-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前弓分离移位的Gehweiler Ⅲa型寰椎骨折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21-10收治的35例前弓分离移位Gehweiler Ⅲa型寰椎骨折,其中24例采用Halo支具固定治疗(Halo支具组),11例行寰椎或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分析骨折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随访观察Halo支具治疗组支具拆除后骨折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患者的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寰枢椎相对旋转度(Rotating angle of atlas on dentate,RAAD).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0周,平均33.3周.所有患者后弓均获得骨性愈合,但总体前弓骨折愈合率为71.4%,其中手术治疗组9例(81.8%)获得前弓骨性愈合,Halo支具组16例(66.7%)获得前弓骨性愈合,手术治疗组前弓骨折愈合率高于Halo支具组.Halo支具组根据支具拆除后是否获得骨性愈合分为愈合组(n=16)和不愈合组(n=8),不愈合组寰椎侧块分离移位明显大于愈合组(P<0.05).支具拆除后1个月愈合组颈部疼痛VAS评分、NDI指数、RAAD均较不愈合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具拆除后3、6个月,愈合组RAAD优于不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颈部疼痛VAS评分、N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移位程度较大的Gehweiler Ⅲa型寰椎骨折出现不愈合的风险较高,而手术治疗较Halo支具固定的骨折愈合率更高.如果Gehweiler Ⅲa型寰椎骨折前弓骨折移位较大,且患者对旋转功能要求高,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寰椎骨折前弓分离移位内固定Gehweiler分型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

    艾进伟廖文胜陈书连曹臣...
    23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9-01-2020-12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的24例考虑原发性腰椎感染.术中取出炎症病变组织,分别送细菌培养、抗酸染色、X-pert、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mNGS)、病理检查,术后根据致病菌检测结果选用抗生素.将致病菌的检测分为mNGS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包含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之和,即血培养、组织细菌培养、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T-spot、组织病理TB-DNA阳性、X-pert等,mNGS组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结果 24例中有1例证实为脊柱夏科氏病并予以排除,其余23例均为原发性腰椎感染.术前血培养阳性3例(3/23,13.04%),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3例(3/23,13.04%),T-spot阳性1例(1/23,4.35%).术中标本,X-pert阳性1例(1/23,4.35%),组织培养阳性4例(4/23,17.39%),组织病理TB-DNA阳性3例(3/23,13.04%),mNGS阳性20例(20/23,86.96%).细菌培养、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为阴性3例(3/23,13.04%).mNGS组的致病菌检测阳性率为86.96%(20/23),常规组为60.87%(14/23),mNGS组致病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44).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2例治疗无效,其余21例于术后6~12个月治愈.结论 致病菌鉴定是腰椎感染的首要问题,在常规检测方法基础上加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能提高致病菌检出率,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感染不仅同时满足病变组织取材、手术清创,而且不破坏脊柱稳定,治疗效果良好.

    腰椎原发性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椎间孔镜下扩创术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再手术策略

    郝清海刘涛李庆超柴星宇...
    24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cage)后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再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12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1 214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术后第1次侧位X线片和术后随访比较时cage后缘金属标记物向后移位≥2 mm的患者标记为cage移位组,再根据随机原则抽取100例无cage后移的患者标记为非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融合前后椎间盘高度差、螺钉松动情况、cage置入深度、融合节段数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3个月.21例出现术后cage后移,其中4例需行再手术,再手术节段分别为:L3、41例,L4.52例,L5S1 1例,其中1例是第1次翻修术后再次cage后移,被迫行二次翻修手术.cage后移组(n=21)手术前后平均椎间隙高度均较非移位组(n=1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选择相对较小的cage是后移的影响因素.此外,骨质疏松、置入深度不足、螺钉松动、梨形椎间隙、长节段固定后发生cage后移的概率也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cage移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骨质疏松症、cage相对较小、置入深度不足、"梨形"椎间隙、长节段固定及内固定松动是融合术后cage移位的主要危险因素.翻修手术应找到cage后移的主要因素而制定个性化的再手术方案,无附加损伤地取出cage、椎间及钉道的重新制备、恢复腰椎前凸角是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腰椎椎间融合术融合器后移危险因素再手术

    经椎弓根旁外侧入路与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王罡陈勇杨茂伟易东升...
    247-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旁外侧入路与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及术后近期残留腰背部疼痛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纳入自2019-03-2020-05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58例新发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其中29例经椎弓根旁外侧入路(椎弓根旁外侧入路组),29例经椎弓根穿刺入路(椎弓根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近期残余腰背痛发生率、术后伤椎后凸角.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椎弓根旁外侧入路组骨水泥灌注量多于椎弓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两组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椎弓根旁外侧入路组术后1d、1周疼痛VAS评分比椎弓根入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后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术后伤椎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近期均有患者残余腰背部疼痛,椎弓根入路组术后1d、术后1周残余腰背部疼痛发生率高于椎弓根旁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残余腰背部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旁外侧入路与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是经椎弓根旁外侧入路术后近期残留腰背痛发生率明显低于经椎弓根入路.

    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椎弓根旁外侧入路椎弓根入路骨质疏松性

    PVP治疗急性与非急性期含椎体裂隙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

    唐雪彬李华王云清曹贞国...
    25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急性与非急性期含椎体裂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10-2021-03行PVP治疗的53例含椎体裂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根据病程时间分为急性期组(病程<2周,n=23)与非急性期组(病程≥2周,n=30).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以及术后2d、12个月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结果 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期组骨水泥弥散分布多为海绵状,非急性期组多为团块状.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2.6个月.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性期组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Cobb角矫正恢复情况均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疼痛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急性与非急性期含椎体裂隙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急性期患者在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的矫正效果方面更优,因此,对于含椎体裂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建议及早行PVP治疗.

    椎体压缩骨折骨质疏松性急性期非急性期椎体裂隙老年

    原发性椎管内脓肿17例诊治体会

    汤海朱宗波赵奎吉克阿木...
    25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原发性椎管内脓肿患者的诊治经验,为优化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5-2023-01诊治的17例成人原发性椎管内脓肿,2例进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案包括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纠正低蛋白血症、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15例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后正中入路,根据脓肿位置选择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术中注意保护双侧关节突关节,尽可能清除脓肿组织,术后根据组织病理诊断及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脓肿均位于硬膜外,其中胸段3例,胸腰段5例,腰段2例,腰骶段7例.术后1例脓液培养结果为阳性,结果为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术后4例病理检查结果为脊柱结核,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下肢放射痛症状、麻木症状均完全缓解,体温恢复正常.非手术治疗的2例痊愈,双下肢疼痛麻木缓解,肌力为5级.手术治疗的15例中11例痊愈,2例下肢肌力由术前4级恢复至5-级,1例下肢肌力由术前3级恢复至4+级,1例遗留大便功能障碍.结论 原发性椎管内脓肿好发于腰骶段及胸腰段,疼痛、发热、下肢神经功能损伤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并足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不能耐受手术或其他原因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有无恶化.

    原发性椎管内脓肿手术治疗细菌培养广谱抗生素

    熔融堆积3D打印CaC03/PLA负载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软骨缺损的研究

    贾志标李奇王子振彪段炼...
    26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熔融堆积3D打印碳酸钙(CaCO3)/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材料负载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熔融堆积3D打印工艺制备CaCO3/PLA材料,电镜扫描其微观结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定性检测CD90;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后将24只实验动物兔分为4组,每组6只并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对照组给予0.5 mL磷酸盐缓冲液,干细胞组给予0.5 mL细胞悬液(细胞计数约为6.56×106/mL),材料组将3D打印CaCO3/PLA材料填充于关节软骨缺损处,干细胞+材料组将3D打印CaCO3/PLA材料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并注射0.5 mL细胞悬液,干预8周后进行组织学苏木素-伊红、番红固绿染色.根据染色结果结合ICRS大体评分、改良Pineda评分评估各组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结果 熔融堆积3D打印CaCO3/PLA材料电镜扫描显示纵横排列整齐,内部为疏松多孔结构,孔道相连续,孔径为580~800 μm,微观扫描面呈三维立体结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CD90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胞内椭圆形细胞核,胞质染为红色,核染为蓝色.对照组ICRS大体评分平均1分,干细胞组平均6.5分,材料组平均5.5分,干细胞+材料组平均10.8分.对照组改良Pineda评分平均13.17分,干细胞组平均4.01分,材料组平均8.01分,干细胞+材料组平均2.66分.结论 熔融堆积3D打印CaCO3/PLA材料负载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能力,且该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进一步证明了采用组织工程学方法进行软骨损伤修复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疗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软骨缺损熔融堆积3D打印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碳酸钙聚乳酸

    锁定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陈琦张弛罗轶程邦君...
    26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锁定钢板和髓内钉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二者的抗压刚度和失效载荷.方法 纳入20例人工肱骨标本,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PHILOS钢板固定(n=10),B组采用髓内钉固定(n=10),比较两组轴向压缩试验抗压刚度、剪切力压缩试验抗压刚度、失效载荷.结果 A组轴向压缩试验抗压刚度为(166.5±19.7)N/mm,B组轴向压缩试验抗压刚度为(202.6±16.8)N/mm,A组轴向压缩试验抗压刚度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9,P<0.001).A组剪切力压缩试验抗压刚度为(145.9±37.7)N/mm,B组剪切力压缩试验抗压刚度为(191.1±16.5)N/mm,A组剪切力压缩试验抗压刚度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2,P=0.003).A组轴向压缩试验失效载荷为1 675~2 000N,B组的轴向压缩试验失效载荷均为2 000N,B组整体失效载荷高于A组.结论 在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内固定中,髓内钉相对于PHILOS钢板在轴向压缩试验、剪切力压缩试验和失效载荷中拥有更佳的力学性能.

    肱骨外科颈骨折锁定钢板髓内钉生物力学

    喙肩韧带转位在肩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雅康杨晓茂
    270-272页

    肩锁关节脱位喙肩韧带转位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