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节囊优先切开髋关节镜技术治疗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张凯彬徐鸿尧宋文锴刘家林...
    337-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关节囊优先切开髋关节镜技术治疗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21-01诊治的24例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所有患者采用关节囊优先切开髋关节镜技术治疗,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改良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屈髋活动度、屈髋90°内旋活动度、冠状位CT测量的α角.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9(15~27)个月.12例术中探查发现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术后1例出现神经牵拉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麻木,2周后自行消失.未出现医源性软骨或盂唇损伤、切口感染、骨折、动脉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改良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屈髋活动度、屈髋90°内旋活动度、冠状位CT测量的α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关节囊优先切开髋关节镜技术治疗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改善髋关节功能,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关节镜关节囊优先切开软骨损伤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体会

    饶小华田纪青
    342-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体会,分析初学者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4-2022-04采用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取标准侧卧位,与后外侧入路的手术体位相同,作髂前上棘至股骨大粗隆基底部长约8 cm或4横指左右的皮肤切口,切口方向位于髋、膝伸直位时髂前上棘与腓骨头连线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40~21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360 mL,平均220 mL.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25个月.20例术后早期可以独立穿袜子.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5例,良4例,可1例.结论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从肌间隙及神经界面进入,符合微创理念,患者可早期快速康复.侧卧位手术可以采用常规工具及假体,有利于医师操作及基层医院开展,学习曲线较短.

    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微创老年

    前内侧皮质不同复位类型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叶作舟吴晓天傅阳蒋凯...
    346-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有限元模拟计算评价前内侧皮质不同复位类型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1例65岁健康男性股骨CT数据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数据导入相关软件,按照前内侧皮质正性、中性和负性复位类型进行组合,生成9组AO 31-A2.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三维模型.在相同的约束条件下分别施加轴向压缩、侧方挤压、水平剪切载荷,测量和评价模型骨折端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弹性应变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应力.结果 轴向压缩、侧方挤压、水平剪切载荷下正-正组骨折端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弹性应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应力均最小.内侧皮质正性组(正-正组、正-中组、正-负组)在3种载荷下的骨折端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弹性应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应力小于中性组和负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前侧皮质对位分类,正性组、中性组、负性组在3种载荷下的骨折端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弹性应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的关键在于确保股骨近端内侧皮质的复位质量,而前侧皮质起辅助作用,内侧皮质负性对位是术后稳定性丢失的危险因素.

    股骨粗隆间骨折前内侧皮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关节镜下骨槽带线锚钉与单骨道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比较

    郝非凡夏磊胡泽森付浩然...
    351-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骨槽带线锚钉与单骨道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01采用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的3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其中19例髌骨侧采用单骨道解剖重建(单骨道组),16例髌骨侧采用骨槽带线锚钉固定(带线锚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髌骨侧重建肌腱宽度,术后外侧髌股角、髌骨适合角、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Kujala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内未出现髌骨再脱位.单骨道组手术时间较带线锚钉组短,术后3、6、9、12个月膝关节Kujala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髌骨侧重建肌腱宽度、术后3个月外侧髌股角、术后3个月髌骨适合角,以及术后3、6、9、12个月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关节镜下骨槽带线锚钉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比较,关节镜下通过单骨道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的髌骨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

    复发性髌骨脱位内侧髌股韧带韧带重建单骨道带线锚钉

    股骨髁矢状面屈曲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初步应用及股骨髁假体"低头"安装效果观察

    阎晓丽郝岩傅坤元朱方正...
    356-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股骨髁假体型号时可能遇到假体在冠状面宽出或测量数据介于两个型号之间的难题,评估股骨髁矢状面屈曲截骨技术(即"低头"截骨技术)解决这个难题的可行性,同时观察股骨髁假体适度"低头"安装对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21-10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2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中2例因股骨髁假体在冠状面上宽出、4例测量数据介于两个型号之间,需进行徒手修正股骨髁远端截骨面.术后摄X线片测量前叶皮质角,前叶皮质角≥6°的36例纳入低头组,前叶皮质角<6°的36例纳入非低头组,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6例术中采取徒手修正股骨髁远端截骨面,操作时间为2~4 min,平均3 min."低头"截骨后测量标记均能准确调整到预计修正型号的刻度线处,无股骨前皮质切迹,亦无冠状面假体宽出的情况发生,而且屈伸间隙平衡满意.低头组另外30例为股骨开髓定位点位置偏低.低头组前叶皮质角范围6°~15°.低头组与非低头组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平均14个月.低头组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关节翻修.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髁假体可以适度"低头"安装,并不会影响术后早期疗效,遇到股骨髁假体在冠状面宽出或测量数据介于两个型号之间的情况时,可以主动徒手修正股骨髁远端截骨面,技术实用,操作简单,而且不影响屈伸间隙平衡及患肢术后功能.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低头"截骨技术股骨髁假体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临床观察

    李锋侦司文腾邹士平王跃辉...
    36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与髌骨轨迹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0-05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比较不同股骨滑车发育不良Dejour分型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HSS临床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股骨滑车沟角、股骨滑车沟深度、髌骨倾斜角、股骨外侧倾斜角、髌股适合角.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6个月,平均24.5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股骨滑车沟角、股骨滑车沟深度、髌骨倾斜角、股骨外侧倾斜角、髌股适合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不同Dejour分型患者股骨滑车沟角、股骨滑车沟深度、髌骨倾斜角、股骨外侧倾斜角、髌股适合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临床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不同Dejour分型患者膝关节临床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改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导致的髌骨轨迹异常,从而提高髌股关节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Dejour分型髌骨轨迹全膝关节置换术

    Schatzker Ⅱ型深度塌陷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点与治疗策略

    史宗新夏效泳王立超朱治国...
    36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Schatzker Ⅱ型深度塌陷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点、治疗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12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5例Schatzker Ⅱ型深度塌陷胫骨平台骨折,分析此类骨折的形态特点,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并总结治疗策略.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评估骨折复位丢失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未出现关节面高度丢失.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8周,平均13.8周.术后12个月骨折复位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4~18分,平均16.5分;优36例,良9例.术后12个月改良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0~98分,平均92.2分;优33例,良12例.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2°~89.2°,平均87.2°;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6°~8.9°,平均7.1°.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0°~89.2°,平均87.1°;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4°~9.0°,平均7.1°.结论 Schatzker Ⅱ型深度塌陷胫骨平台骨折大多累及外侧柱和后柱,需采用前外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骨折,并进行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下肢力线,同时修复半月板及韧带损伤,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深度塌陷切开复位内固定

    延长腓骨头上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19例

    杨秀陈翰霖王鸿燊陈庆泉...
    37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延长腓骨头上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并观察术后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9-2022-09采用手术治疗的19例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7例为单纯后外侧柱骨折,12例为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均出现后壁破裂.经延长腓骨头上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骨折后采用2块钛板固定,前外侧选用3.5 mm外侧平台L形解剖钛板固定,将前外侧解剖钛板尽可能地放置在外侧平台靠后的位置,后侧钛板置于腓总神经与腓肠肌外侧头间隙.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8个月,平均15.7个月.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出院时骨折复位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4~18分,平均16.7分.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面再次塌陷、内固定失效、骨折再次移位、切口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8~14个月,平均10.7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92.1~96.4分,平均94.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10°~126°,平均118.2°.结论 延长腓骨头上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适用于治疗累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在一个切口下完成前外侧和后外侧双钢钛板内固定,不必进行腓骨头截骨;双钛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术后患者可相对较早进行膝关节轴向负重,术后关节面再次塌陷风险低.

    胫骨平台骨折后外侧柱腓骨头上方双间隙入路内固定

    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

    吴田尧林水鑫陆菁陈建海...
    375-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通过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有关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文献,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质量分析,结局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Tornetta评分、Burwell-Chamley放射学评分、并发症情况(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结果 纳入4篇文献,共258例,锁定钢板组132例,解剖钢板组126例.文献质量NOS量表评分:1篇8分,2篇7分,1篇6分.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较解剖钢板组短,骨折愈合时间较解剖钢板组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低于解剖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ornetta评分、Burwell-Chamley放射学评分、其他并发症(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解剖钢板内固定相比,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手术时间更短,骨折愈合更快,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更低.

    Pilon骨折锁定钢板解剖钢板内固定Meta分析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8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常彦峰周胜虎宋晓阳张浩强...
    379-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肺栓塞时早期诊断治疗方法以及血气分析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21-12完成的2 189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术后8例发生肺栓塞,6例抢救成功(4例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例为全髋关节翻修术后,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2例死亡(1例为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结果 本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发生率为0.365%(8/2 189),8例肺栓塞中7例发生在住院期间,1例发生在出院后.6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抢救成功的6例术前不吸氧的情况下测量氧分压为61~87 mmHg,平均71.17 mmHg;血氧饱和度为91%~96%,平均93.17%;氧合指数为279~353 mmHg,平均302.83 mmHg.抢救成功的6例发生肺栓塞时(不吸氧状态下测量)氧分压为48~71 mmHg,平均58.50 mmHg;血氧饱和度为79%~93%,平均88.17%;氧合指数为143~278 mmHg,平均219.17 mmHg.结论 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怀疑患者发生肺栓塞时,需及时鉴别、确诊,尽快制定治疗方案,降低术后致死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可明显提高肺栓塞确诊率.

    人工关节置换术肺栓塞血气分析肺动脉造影下腔静脉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