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白云

月刊

1000-8993

gyjz@periodicals.net.cn;gyjz@chinajournal.net.cn

010-82227236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工业建筑/Journ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技术方针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向的指导性,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针对性,解决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实用性,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建筑科学类主要核心期刊。重点报道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和基础、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突出工业建筑、钢结构和维修改造技术等特点,并优先报道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三大建筑超大基坑安全监测孪生系统

    陈宏达李欣俞财照何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蓬勃发展与城市化快速推进,超大基坑工程的规模与数量激增,然而,超大地下空间结构施工面临着地下环境复杂、致险因素众多等挑战,其安全问题日渐显著.针对超大地下空间结构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孪生理念,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超大地下空间结构施工的智能化安全监测孪生系统,同时探究了物联网和数字孪生的融合机理.该孪生系统利用BIM技术建立对应的物理施工模型,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现虚拟施工模型与物理施工模型的信息交互,借助孪生系统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实时安全分析,得到结构的安全状态并反馈在应用服务层中,通过实例项目验证了孪生系统在超大基坑施工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超大基坑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安全监测

    基于BIM和本体的大型地下空间精益建造方法研究

    王海涛俞财照王泽林何猛...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大型地下空间的建造开发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大型地下空间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多学科交叉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为了实现大型地下空间的高效管理和施工,本研究基于精益建造理念,通过融合BIM和本体技术构建了一个大型地下空间精益建造方法框架.该框架由数据层、知识层、本体层和应用层构成,通过有效整合各类信息并利用本体的查询和语义推理能力,为施工团队提供一个基于知识库和规则系统的决策支持平台,促进大型地下空间精益建造知识的共享.并以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的大型地下空间工程为案例对该方法进行应用,验证了该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大型地下空间精益建造建筑信息模型本体

    融合多源多维数据的大型地下空间数字化交付方法

    俞财照王海涛宋天帅郑家榕...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竣工交付模式的弊端 日益凸显.为解决大型地下空间场景下传统竣工交付效率低、交付数据可利用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融合多源多维数据的数字化交付方法.首先建立面向大型地下空间的数字孪生框架,并依托这套框架提出数字化交付流程,同时提出交付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管理方法;然后根据大型地下空间场景交付数据存在多源多维的特点,对交付平台的设计原则、交付内容、功能框架以及应用场景展开详细论述;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开展数字化交付工作.结果表明,所提交付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交付效率并节约管理成本,同时形成具有一定经济与信息价值的数据资产.

    数字化交付多源多维数据数据融合大型地下空间数字孪生标签

    低碳目标下的大型地下空间施工方案智能优化方法

    宋天帅俞财照秦彦龙史国梁...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地下空间的建设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在大型地下空间的施工过程中,如何获取最优化的施工方案,到达绿色环保的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低碳为 目标,本研究提出了大型地下空间施工智能优化方法.根据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形成了施工方案优化架构,获取了影响施工能耗的关键因素.基于关键因素的分析,明确了各类构件和施工路径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在改进的Dijkstra算法的驱动下形成了施工路径的智能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形成了碳排放与施工方案的耦合关系.在低碳目标下精准获取最优化的施工方案.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施工现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分析施工碳排放,形成了最佳施工路径.

    碳排放大型地下空间施工方案智能优化

    核电站安全壳密封性能测试研究进展综述

    王友刚孙运轮马鹏举解玉建...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壳是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设施之一,因此其密封性能至关重要.在核电站调试和运行期间均需要开展核电站安全壳密封性试验,以测试其密封性能.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核电站安全壳密封性试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安全壳整体密封性测试、局部密封性测试以及涉及密封性测试的其他方面三个角度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对安全壳整体密封性试验和局部密封性试验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方法特点.此外,对安全壳密封性测试相关的部件优化、泄漏率预测和数值模拟与软件开发进行了总结,还分析了 目前安全壳密封性测试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安全壳密封性测试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为安全壳密封性研究及其发展应用提供相关借鉴.

    安全壳密封性能测试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HHT和RDT的结构运行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王明俊饶瑞叶婉玲苏梓僖...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结构 自振频率识别精度和识别工作的 自动化水平,提出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和随机减量技术(RDT)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傅里叶变换、巴特沃斯滤波获得目标频段动力响应,接着用经验模态分解(EMD)获得系列固有模态函数(IMF),采用RDT提取每个IMF的自由衰减振动信号,通过Hilbert变换,获得相位曲线和振幅曲线,最后拟合曲线斜率,获得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研究发现,无论是线性平稳信号还是非平稳信号,提出的方法在鲁棒性和准确性上均较传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HHT有优势,且无须人工介入判断模态真伪.对于非线性短信号,为获得更好的分析效果,推荐截取阈值取1.2σ,自由衰减时长取75 s.

    运行模态参数HHT随机减量技术截取阈值自由衰减长度

    基于可见光和红外图像融合的建筑外墙空鼓与脱落识别方法研究

    王玮米庆仁肖云杨新聪...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外墙空鼓与脱落的识别对于确保城市老旧建筑物周围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人工原位检测方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此外识别结果也会受到专业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采用无人机进行图像采集并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对建筑外墙缺陷进行识别的方法逐渐流行开来.然而,目前对于缺陷检测的研究仅针对单一模态的可见光图像或者红外图像,往往只能对某一缺陷进行检测,且没有考虑缺陷之间的转换关系.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融合建筑外墙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结合两种模态的图像信息,并通过不同深度的UNet和Res-UNet模型对融合后图像进行建筑外墙缺陷识别,比较了不同深度模型的识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深度为4的Res-UNet模型对建筑外墙的空鼓和脱落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多模态融合可见光和红外图像融合外墙缺陷识别深度学习

    基于三维重建的结构表面裂缝检测方法

    张昊宇丁勇李登华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裂缝监测方法缺乏对裂缝区域参数集成化表达,提出一种基于三维重建的结构表面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提高裂缝边缘识别精度的同时,实现了裂缝的区域集成及参数计算.使用二维裂缝映射到三维模型的方法完成裂缝的定位.根据建筑物的立面高度和结构特点,规划摄影路径、采集影像数据、构建针对建筑裂缝的影像数据集;结合SfM重建技术建立裂缝所在外立面区域三维模型,根据相机光心到裂缝所在拟合平面的距离,实现无测距设备条件下物距信息的获取;利用级联神经网络完成结构表面裂缝的识别与分割;利用实景三维模型获取像素解析度完成裂缝参数的计算.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准确识别建筑外立面裂缝,同时计算裂缝宽度和长度,最终完成裂缝集成与定位.裂缝宽度相对误差小于1.5%,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混凝土裂缝检测深度学习三维实景模型像素解析度

    基于点云数据与BIM模型配准方法的研究

    张桂林王敬德韩阳魏栋...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3D点云扫描技术与BIM模型的 自动配准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现如今建筑工程的科技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且只有依靠现代科技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施工工作.基于此,随着BIM技术高速发展、3D激光扫描技术的三维展示性脱颖而出,能够非接触高速精确地获取目标物的三维坐标数据,经过业内软件处理,建立目标建筑物的三维数字模型.点云数据具有几何信息精度高,可真实还原建筑现场的优点,BIM具有丰富的构件几何信息.提出了一种利用BIM网格模型对3D点云进行粗配准的方法,重点以平面作为几何特征,用于将3D点云与BIM网格对齐,从而实现对建筑物施工进度的监测,为建筑行业实现智能化与精确化提供了可能.

    BIM模型3D点云粗配准

    日本多宝塔的设计方法及形制溯源

    邵继中李坤洋松本康隆郗皎如...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史料的整理及现有遗存的调研,系统性梳理了 日本多宝塔的发展过程和现存样式风格,发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日本多宝塔融入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营造思想观念和造型艺术,形成二重结构——圆形龟腹的固定建筑形制.从这一线索出发,进一步分析日本多宝塔的建筑设计思想方法,并从密宗思想引入和融合、汉地建筑形制影响及本土化吸收和创造等方面追溯其固有建筑形制的演变脉络.结果表明:日本多宝塔形制的演变过程深刻反映出 日本僧人和工匠在消化、吸收来自中国汉地建筑形式和技艺的同时,创造性地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 日本本土特色的木结构塔类建筑体系.

    日本多宝塔设计方法形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