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白云

月刊

1000-8993

gyjz@periodicals.net.cn;gyjz@chinajournal.net.cn

010-82227236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工业建筑/Journ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技术方针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向的指导性,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针对性,解决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实用性,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建筑科学类主要核心期刊。重点报道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和基础、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突出工业建筑、钢结构和维修改造技术等特点,并优先报道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触媒联动下兰州火车站片区微更新与优化设计研究

    薛乾明黄跃昊尚永涛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存量更新的大趋势下,旧城火车站片区的发展瓶颈 日渐凸显,如何促使旧城车站片区优化升级,焕发片区活力是当前城市更新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以兰州火车站为例,在对该片区进行合理范围界定和现状梳理后,通过触媒联动理念对火车站片区进行微更新与优化设计,确立以站前广场为点要素、站前道路和沿街商业带为线要素、站前地块为面要素,将"多点聚合,线状串点,点线面联动发展"作为更新优化方针,明确当前片区优化方案,促进兰州火车站旧城片区更新改造、优化升级.

    微更新城市设计触媒多元联动火车站片区

    皖南小三线建筑及其历史遗存价值研究

    徐震王磊彭金强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三线建设背景下,上海于20世纪60年代起在安徽皖南地区建设了合计81家企、事业单位,作为上海的后方基地,称皖南小三线.皖南小三线建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小三线的空间格局具备典型"山、散、洞"特征,但也与皖南山地水系格局相关;其建筑单体和建造活动不仅体现出上海向内地的技术转移,还反映出当时技术背景下的 自主创新,同时体现出地方性本土建造特征.皖南小三线作为规模最大的小三线建设项目,不仅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物质见证,还是特定历史时期 自主创新精神的物质丰碑,在建筑技术转移、低机械建造、区域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历史价值与纪念价值.

    皖南小三线工业遗产技术转移自主创新

    旱涝灾害适应性:营建机制与当代启示——以太行山区传统村落为例

    韩刘伟林祖锐赵之枫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行山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将集水、蓄水、用水、排水完美于村落空间营建中,为农耕文明下应对旱涝灾害并存的区域环境提供了核心支持,体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文内涵,其中的营建机制对现代城镇生态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太行山区内传统村落为例,运用归纳总结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析传统村落基于"趋利-避害"考量的村落整体生态格局、集成"蓄水—排水"一体的村落水组织体系、兼顾"旱时—涝时"情境的多功能复合空间、综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旱涝自平衡设施和形成调控"人-水"关系的非制度性人文观念的旱涝灾害适应性营建机制.最后从系统性思维、融合性策略和共建性理念3方面出发提出对当代城乡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旱涝并存营建机制规划启示太行山区传统村落

    考虑主观评分差异影响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指标赋权研究

    王德才宋文辉丁娜缪俊杰...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的指标赋权是基于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来赋予指标权重向量,通常忽视了主观评分差异对权重的影响.而主观评分差异反映了评分数据的可靠性和对高价值指标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指标赋权的影响因素可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准确.研究引入信息量权重法与强制分布法,以传统赋权方法得到的指标权重为基础,一方面通过信息量权重法,以专家对同一指标评分数据的一致性为依据进行赋权,弥补指标赋权未考虑专家对同一指标评分差异的缺失;另一方面利用强制分布法基于已有指标间评分高低差异构建的赋权变权模型,对其变权区间进行优化,提高区间界限参数确定的合理性.模拟验证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后,以歙县许村大宅祠与吴氏支祠为例,进一步验证上述两种方法的实践意义,使价值评估能够更可靠有效地指导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主观评分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指标赋权信息量权重法强制分布法

    基于网络照片数据的工业遗产旅游地意象分析:以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为例

    孙德龙宋祎琳张抒妍陈心睿...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更新之下,工业遗产在转型中的历史信息与空间文化如何传播和被公众感知需要被重视.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意象研究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但受制于数据、方法等限制,对工业遗产地等微观尺度的研究相对缺乏.以上海国际时尚中心(SIFC)为研究对象,对社交媒体上采集的与建成环境相关的12 578张图片进行分类,并基于三维模型结合人工校正对拍摄者点位进行批量还原和标记,进而分析上海时尚中心在公共活动、公共空间、标志物和 自然景观方面的意象构成特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结构特征和意象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游客对改造后园区的感知意象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层面,其次才是对工业遗产的感知;2)原有工业遗产的主要空间结构在重新开发后基本保留,但诸如街道等部分元素受到的关注程度不足;3)商业艺术要素在重新赋予场所活力的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工业文化元素的感知.对于自下而上的主观感知特征的揭示,可为进一步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传播规律和区域特色营造提供参考.

    遗产旅游城市意象工业遗产网络照片价值感知

    预应力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直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孙长军宋守坛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预应力混凝土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直剪受剪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对接缝直剪破坏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采用文献中的184个接缝直剪试验数据,对已有接缝承载力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对不同类型接缝的抗剪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键齿接缝直剪承载力小于单键齿接缝,胶接单齿接缝承载力最高,干接多键齿接缝承载力最低,胶接平面接缝介于两者之间.美国节段桥梁规范计算式对干接单键齿接缝预测结果较好,干接多键齿预测结果偏于不安全.通过对比给出了建议的接缝承载力计算模型.接缝直剪承载力和规范最小抗剪截面承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中国公路桥梁规范(JTG 3362-2018)设计的结构,截面高度小于5 m时,基本不会出现胶接键齿直剪破坏.

    节段预制拼装梁直剪承载力键齿接缝预应力最小受剪截面

    全框支厚板转换高层结构质心偏心率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李浩汪大洋赵东卓谢桢...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框支厚板转换高层结构体系 目前在地铁上盖物业开发中逐渐应用,为探究上部多塔结构竖向收进引起的结构整体质心偏心率的改变对全框支厚板转换结构的影响,设计制作了 1∶35缩尺比的全框支厚板转换结构多塔钢结构缩尺模型,计算其综合质心偏心率,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并采用有限元软件Etabs建立7个有限元模型进行整体偏心率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全框支厚板转化结构的竖向收进,会造成结构的整体偏心率发生改变,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呈现随着结构质心偏心率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同时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均表明全框支厚板转换结构的扭转效应随着整体偏心率e增加而增加,数值计算结果有效验证了试验结果.

    全框支厚板转换高层结构振动台试验立面收进质心偏心率数值计算

    配筋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复合受扭柱抗震性能研究和损伤分析

    洪宇邵永健祁明涛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配筋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ECC)柱在压弯剪扭复合受力状态下的抗震性能,对11根配筋ECC试件和1根钢筋混凝土(Reinforcement Concrete,RC)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探究轴压比、扭弯比、剪跨比、纵筋配筋率、配箍率、纤维含量、原材料等参数对抗震性能和损伤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RC柱,ECC柱的抗变形能力更强,复合受扭承载力和抗震性能也有显著提升;达到极限位移后ECC柱的扭矩下降平缓,其损伤进程也较为缓慢;对于ECC试件,适当提高轴压比、扭弯比、剪跨比和纤维含量能够有效抑制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损伤;配箍率对于ECC柱的复合受扭承载力影响不大,但配置箍筋是必要的.

    配筋ECC柱拟静力加载复合受扭抗震性能Park-Ang法累积损伤指数

    内嵌复合轻集料隔墙大板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王波王宁王静峰陈刚...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内嵌复合轻集料隔墙大板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C)框架的抗震性能,对1榀装配式混凝土空框架、1榀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1榀复合轻集料墙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墙板与框架的协同受力性能和工作机理,分析了结构的破坏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刚度退化、延性性能以及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轻集料隔墙大板内嵌连接安全可靠,有效确保了复合轻集料墙板与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协同工作;与加气混凝土填充墙相比,复合轻集料大板对框架的极限水平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均显著提高;复合轻集料墙板-装配式RC框架的弹性位移角平均值θy及弹塑性极限位移角平均值θu均满足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并验证了模型具有很好的吻合度,为内嵌复合轻集料隔墙大板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复合轻集料墙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恢复力模型

    高强钢T形圆管相贯节点轴向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袁智深尹思广姚尧唐翔...
    170-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强钢T形圆钢管相贯节点的轴向滞回性能,对5个不同支管与主管截面外径比的高强钢T形圆管节点进行了支管轴向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从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和延性等方面展开了分析,重点考察了节点几何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支管轴向往复荷载的作用下,节点破坏模式为支主管相贯线处冠部附近主管壁开裂且裂缝沿主管横截面扩展,这与普通强度钢材T形圆管相贯节点的破坏模式有所不相同;各节点的滞回曲线均呈饱满的梭形,表明高强钢T形圆管相贯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表明:主管截面尺寸相同的试件的滞回曲线外形接近,主管截面尺寸是影响这类节点滞回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限元建模计算得到的节点破坏模式、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强钢T形圆管相贯节点轴向滞回性能.

    高强钢管T形圆管相贯节点轴向滞回性能破坏模式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