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气象
高原气象

吕世华

双月刊

1000-0534

gybjb@lzb.ac.cn gyqx@lzb.ac.cn

0931-496700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高原气象/Journal Plateau Meteo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性大气科学学术期刊之一, 努力反映高原气象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创造性和高水平的新成果, 新观点、 新动向。推动高原气象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传播高原气象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知识,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重点报导青藏高原以其强烈的隆升, 独特的自然环境、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对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的深刻影响, 及邻近地区的天气气候及大气物理、 化学等的观测事实, 大气环流理论, 预报预测方法, 高原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影响等, 也报导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本刊设学术论文、 短论、 研究简报、 学术讨论、 经验交流和综合评述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RU资料的山西百年气温时空演变特征

    杜泽玉曹富强杨荣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百年尺度上的区域气温变化规律,近年来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1901-2016年英国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提供的高分辨率、逐月气温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116年来山西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百年来山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和各季节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13 ℃·(10a)-1(年平均)、0.16℃•(1Oa)-1(春季)、0.05 ℃·(10a)-1(夏季)、0.09 ℃-(10a)-1(秋季)、0.22 ℃-(10a)-1(冬季),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对年均温增长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2.31%,夏季气温增幅最小,贡献率也最小(9.62%).研究时段内,山西各季节气温均发生突变,春季季均温突变开始于1993年,夏季在1917年和1996年都发生了气温突变,秋季、冬季出现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1年、1984年.空间上,山西多年平均气温和季均温均以南高北低的纬度变化规律为主,同时受到地形的影响,分别形成不同气温中心,其中冬季受地形影响最小,尤其是最冷月.

    气温变化时空特征CRUM-K突变检验

    甘肃河东地区近30年季节极端气温指数变化与环流影响

    黄浩张勃马尚谦黄涛...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88-2017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分析了甘肃河东地区近30年各季节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ENSO和AO对河东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河东地区处于变暖态势中,各季节气温日较差(DTR)、暖夜日数(TN90p)、暖昼日数(TX90p)均呈增加趋势,冷夜日数(TN10p)、冷昼日数(TX10p)均呈减少趋势.甘南高原极端气温指数在各区中变化最显著,春季是各极端指数变化最显著的季节,也是河东地区DTR变化趋势不同于全国的影响因素.DTR于1992年突变后增加,平均气温于1996-1997年发生突变,其余极端气温指数于1997年突变,极端气温指数在其自身以及平均气温突变年份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变暖的态势.ElNiño影响河东地区冬季DTR的增加,LaNiña影响冬季TXl0p日数增加,AO正相位时河东地区夏季高温事件更易发生.

    极端气温指数河东地区季节变化环流指数

    华南一次飑线升尺度增长过程的机制分析

    王林沈新勇王勇张弛...
    14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集、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资料对2016年4月13日前后发生在华南的一次飑线升尺度增长过程进行了动力和热力环境条件分析.飑线形成前,对流层高层有急流,华南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有利于高空辐散.高空有弱槽存在,并且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槽发展.近地面上有低压系统控制,并且有风场的辐合,加强了抬升运动.模拟的结果表明:WRF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随线升尺度过程,飑线的降水量和落区较为接近实况.与以往的飑线过程相比,此次飑线过程中,升尺度阶段有效位能较初始对流阶段要高,但是整个华南地区对流有效位能始终处于中低水平.除了天气尺度系统的影响,多种中尺条件的配合对这次飑线升尺度发展很有利.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低位涡和较高温度递减率是触发条件,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条件和抬升条件.低层风场转向加强,垂直风切变的方向改变,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后部入流的加深加剧了不稳定和垂直抬升运动,是促进β中尺度飑线升尺度的重要条件.冷池在升尺度阶段不明显,但冷池对维持成熟阶段的α中尺度飑线结构很重要.

    飑线升尺度增长β中尺度对流有效位能后部入流

    山东夏季空中水汽分布和水汽输送特征

    王娜顾伟宗邱粲孟祥新...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山东省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和JRA-5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2-2016年山东夏季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降水转化率、水汽通量及输送路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夏季降水与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相关性和多雨年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从常年值来看,山东平均夏季降水量为401.2 mm,大气可降水量为3478.8 mm,降水转化率为11.5%.降水转化率和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更加一致,经向水汽输送和局地水汽通量散度与地面有效降水的关系更加密切,当大气可降水量充沛、外部水汽输送充足并出现局地水汽辐合时,更加有利于山东南部地区降水的发生发展,从而形成夏季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气候特征表现出东南地区大于西北地区的空间分布型态.西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鄂霍茨克海至日本海是造成山东夏季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水汽源地,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地区是重要的冷空气输送区域;当山东上游盛行偏西风时,自新疆和青藏高原至内蒙古的狭长带出现异常水汽扰动并发展,是由水汽异常引起的水汽通量异常对山东局地降水异常贡献的主要条件.

    大气可降水量降水转化率水汽通量水汽路径

    降雨量及叠加预测方法研究

    舒涛叶唐进李俊杰李豪...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得到精确度较高的降雨量预测值及其叠加预测精度,利用小波神经网络和NARX动态神经网络对降雨趋势和降雨量进行预测,并分析降雨量叠加预测值的误差.研究表明,小波神经网络分析的月降雨量多个变化周期以及总的变化趋势较为准确;NARX动态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测试误差为0.21%,回归效果图的相关系数R为0.99993,回判和检验误差分别只有0.22%和0.40%;降雨量叠加预测和检验误差较小,均未超过2%,能够满足降雨量不断叠加预测的要求.该方法能为边坡动态稳定性预测提供精确度较高的降雨量预测值.

    降雨量预测方法NARX动态神经网络小波神经网络叠加预测

    中国地面气象要素格点融合业务产品检验

    孙靖程光光黄小玉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18年5 km分辨率中国地面气象要素2m温度、10 m风速和24 h累积降水格点融合产品进行非独立和独立检验.非独立检验结果表明:(1)相比于站点观测,2m温度格点融合产品整体偏暖,各月平均均方根误差在1 ℃左右,35 ℃以上高温和-20 ℃以下低温天气时均方根误差分别在1 ℃和2 ℃以上.(2)10m风速格点融合产品可准确地描述0~2级风速,但对3级以上,特别是6级以上大风风速描述能力偏弱,主要表现为比实际偏小.(3)卫星-地面观测的二源融合和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的三源融合降水格点产品在0~0.1 mm降水区间出现降水面积过大的现象;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两种产品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均随之增加,主要表现为降水融合产品的量级比观测偏小.相对而言,三源融合降水格点产品的准确性优于二源融合产品的.独立检验结果表明,三种要素的检验指标随时间或阈值的变化趋势与非独立检验基本一致,且更能表明格点融合产品与观测之间的偏差.主要是因为独立检验中使用到的观测均未参与格点融合产品的制作过程.综上所述,中国地面气象要素格点融合产品对一般天气描述较好,但在高低温、大风或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时误差较大.

    高时空分辨率格点融合产品独立检验

    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和海温关系

    罗玉马振峰李小兰徐路扬...
    18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四川盆地气象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盆地冬季霾日数的气象条件,探讨了海温异常对冬季霾日数的可能影响,基于海温关键区建立冬季霾日数预测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预测能力.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四川盆地三大城市群为冬季霾多发区;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与相对湿度、气温、降水日数关系显著.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偏多(少)年,大气环流异常呈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欧亚中高纬呈北低(高)南高(低)、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强).秋季东北太平洋、热带太平洋以及北大西洋海温关键区暖海温(冷)发展,有利于盆地盆地冬季霾日数偏多(少).前期秋季东北太平洋、热带太平洋、北大西洋海温异常是影响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年际预报信号,对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多寡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四川盆地霾日海温年际信号

    2018年春季西北五省省会城市大气质量与健康风险评价

    盛丹睿温小虎冯起武君...
    2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大气污染及其引起的健康效应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对2018年春季西北五省省会城市PM2.5、PM10、NO2、SO2、CO和O3浓度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PM2.5、PM10、SO2和NO2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为主要超标污染物.除乌鲁木齐市(该市PM10春季平均质量浓度亦超标)外,其余四个城市PM2.5和PM10的春季平均质量浓度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各城市SO2、NO2、O3和CO的污染水平较低.2018年春季各城市空气质量以良好至轻度污染为主.各城市人群PM2.5和PM10的春季健康风险均在USEPA规定的可接受风险范围内.SO2和NO2的健康风险均未超过瑞典、荷兰等国推荐的可接受风险值.SO2和NO2对老人产生的健康风险最小,儿童最大,儿童为较敏感受体.儿童(<6岁)SO2/NO2的春季健康风险约是成人(18〜60岁)的1.2/1.3倍,是60岁以上人群的1.7/1.8倍.不同性别及年龄阶段人群SO2和NO2的健康风险存在差异,6〜17岁人群和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风险有女性>男性的特点,6岁以下儿童与18~60岁成人的健康风险则表现为男性>女性.

    大气污染物大气质量评价健康风险评价西北五省省会城市

    北京市大气电场和大气污染物关系初步研究

    李京校CHEN Xuemeng程月星李如箭...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京市朝阳站为例总体上分析了2014-2015年北京市全年、冬半年和夏半年电场强度和污染物变化特性及相关性,重点研究静稳积累型、污染复合型、沙尘型3种类型污染天气下大气电场强度与主要污染物因子浓度以及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年电场强度每小时平均值为0.45~0.72kV·m-1,全年电场强度主要峰值在03:00(北京时,下同)和23:00,主要谷值在06:00和13:00;冬半年电场强度与污染物强度相关性更明显,特别是与PM10、PM2.5、PM1.0、N02的相关性较显著.(2)静稳积累型污染物过程中,污染物浓度较快变大,电场强度随之增加,电场强度和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比较接近;相对湿度增大时,电场强度变为负值.(3)污染复合型过程中污染物浓度和电场强度变化都较平缓,在相对湿度较大的重污染天气,电场强度和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并不强;电场强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性较强.(4)沙尘型天气下电场强度为负值,该种情况下大气污染物快速积累,电场强度绝对值剧烈变大,然后快速降低.沙尘型天气下不同情况电场强度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是沙尘暴、扬沙、浮尘.

    北京市大气电场大气污染物相对湿度相关系数

    雷暴活动与MLT区域金属Na层变化特征的统计研究

    孔祥贞邱振峰赵阳陶心怡...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WWLLN闪电定位资料、子午工程海口站激光雷达所测的中性金属钠原子密度数据,利用SEA时序叠加法对对流层雷暴活动与中间层及低热层(MLT)金属钠(Na)原子变化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金属钠原子层对雷暴活动的响应及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在雷暴日,MLT区域Na原子在距地面90~95km处的密度小于非雷暴日的值;利用总雷暴活动触发下的SEA统计得到,Na原子密度在触发后的24 h内出现了明显的减弱,在触发前则有微弱的增强;触发前Na原子密度的增强与闪电活动的发生距离和方位有关;在东北方高密度闪电活动的触发下,Na原子密度在距地面85~93 km的范围内、触发点前-12~0h显著增强;Na原子密度峰值在91 km和87km处的相对增强幅度最高,在96km之上的高度未发现明显的峰值;Na原子柱密度分布特征在闪电触发前-12~0 h与其后0~24 h与之前-24~-12 h存在显著差异,最高相对变化量为36.1%.研究结果表明低纬上空MLT区的Na原子密度的变化应考虑雷暴电场及闪电活动的影响因素.

    时序叠加分析雷暴闪电金属Na层Na原子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