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方建春

双月刊

1674-1331

gysb@chinajournal.net.cn

0954-2079538

756000

宁夏固原县文化巷161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兼聚全国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教学发展、繁荣学术交流。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基于3237份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

    阿巴拜克热·买买提
    5-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和铸牢南疆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锚定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而摸清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则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以南疆地区的3000 余名少数民族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性别、民族、就读年级、生源地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等是影响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巩固现状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女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更为强烈;K地区的地域因素较为显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程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弱成正比;不同年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出U型变化,受到就读层次、知识储备、社会认知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的影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影响因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脉络与推进路径

    张磊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的思想认识、强烈的情感认同和自然的发展融入,是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一种与生俱来、流淌在血液骨髓中的深厚情感.本文从思想共识、形成脉络、价值追求和推进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增进民族团结、坚定文化自信、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坚实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脉络推进路径

    价值同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温静毕晓昕马金龙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党民族工作的主线.探析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有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党关于民族工作的"主线",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化解和防范民族地区的各种风险隐患,提高民族自治水平,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为民族地区教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大局中考虑,能带动民族地区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理念更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生态良好发展;同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生产力水平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价值内涵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理念同构互促.

    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教育民族工作价值内涵

    物质与精神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对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再形塑

    王果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潮的复兴和演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哲学文化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对于理解和引导民族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发现民族主义思潮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而哲学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哲学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在民族主义思潮中的表现.通过对比不同哲学流派的物质与精神观,提出了物质与精神契合的观点,并分析这一观点在民族主义思潮中的具体体现.研究发现,民族主义思潮中的物质与精神契合体现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念、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通过弘扬哲学文化中的物质与精神契合理念,可以引导民族主义思潮朝着更加理性、包容和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和谐与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物质与精神契合

    方志中的诗歌"窃美"现象——以嘉庆《平江县志》为例

    李龙杰朱富林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对地方志中艺文志的文献价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但这些材料实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嘉庆《平江县志》的艺文志所载唐诗绝大多数存在套用和伪题的伪造现象,对其作伪内容进行考证并分析可能的形成原因,以此来说明对于方志文献我们应审慎以待,重新审视方志的编纂以及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方志主要通过"套用""伪题""改文"的手段收录与地方本来无关的诗文,此作伪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方志中的诗歌"窃美"现象.

    方志伪造诗歌艺文志窃美现象

    马致远《秋思》套曲所见元代文人的现实境遇和心理变化探析

    尚勤思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净沙·秋思》和《夜行船·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前者被称为"秋思之祖",后者被誉为"曲中无一"."秋思"的书写与思考展现了马致远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意象运用技巧.以"秋思"为线索分析马致远的两套散曲,不仅能够解读曲中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特点,而且还能够从前后散曲的创作中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士人形象,从而探析元代文人的现实境遇和心理变化.

    马致远秋思意象《天净沙·秋思》《夜行船·秋思》

    魏光焘所撰固原碑刻及其价值考略

    王昕宇刘衍青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光焘,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六年(1880),魏光焘任甘肃平庆泾固化道一职,管辖地含今之固原.在固原任职期间,他积极调整行政建置,维护地方和谐稳定,推动文化发展.他撰写固原碑刻共计六方,除《增修三关口车路记》与《武威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现分别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博物馆外,其余碑刻之碑石均不可考.六方碑刻之碑文因载于地方志中而得以流传,其碑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于对话中见哲理,语言洗练.碑文的文献价值体现在其可补地舆志之缺、详方志之略、增人物传记之鲜上.

    魏光焘固原碑刻价值

    陆游诗歌的黄河书写

    吴丽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象征,滋养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赵宋时期,黄河被赋予了不同的政治意味和文化意味,成为了文人反映现实、寄托情志的重要载体,陆游便是其中的代表.陆游从不同的角度对黄河进行了书写,既彰显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也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其诗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陆游诗歌黄河文化民族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朱申《春秋左传详节句解》删润说辩暨价值初探

    孙浩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朱申所撰《春秋左传详节句解》初刻本久佚,成书过程已难确考.但因其人生平及其书的传刻脉络今已初步探明,故能依据最新研究成果,与同时期林尧叟所撰《春秋经左氏传句解》对比辨析,论证二书卷前序解、凡例的附益性质,辨明注文的取用并无抄袭实证,以正确认识二者体例、内容等方面的雷同性,厘正朱申抄袭同时期他书的嫌名,促进其应有价值的阐发与利用.

    《春秋左传详节句解》抄袭文献价值

    "寻根"小说建构中国形象的路径及方法

    高越
    66-7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寻根"小说自诞生之始就潜藏着塑造中国形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借文化解决当下中国问题即"寻根"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学对国家形象自塑的成功与否有赖于文本创作的路径与方法,"寻根"小说以"符号乡土"作为空间载体、以"异质性话语"作为叙事策略、以"民族寓言"作为思想倾向,引起了国民对中国形象的共识,在不断祛魅—复魅—祛魅的过程中建构起多维度、多样态的中国形象.

    "寻根"小说中国形象国家叙事符号乡土民族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