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方建春

双月刊

1674-1331

gysb@chinajournal.net.cn

0954-2079538

756000

宁夏固原县文化巷161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兼聚全国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教学发展、繁荣学术交流。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之问人格的两重性与其诗风的演变

    刘天禾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典诗学不应以道德苛求审美,这不仅因为人品与诗品的流动性,也因为伦理对审美的制约本来就是有限的;但长期以来,不少论者将宋之问的人品与诗品混为一谈,甚至以人品批驳诗品,严重影响读者对其诗歌做出客观评判和欣赏.因此,对宋之问人格的复杂性进行全面踏勘,重塑其超越人格的镜像,探索其超越人格的成长与诗歌美境演变的对应关系,破除人品论争对诗美欣赏的枷锁,重建对其诗歌美学价值的公允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宋之问的人格具有明显的本体性与超越性两重层面,二者在不同阶段力量的消长形成了他不同时期迥异的诗风,与其诗歌美学境界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超越人格不断完善,诗歌的美学价值也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宋之问人格两重性诗风美学境界

    黎遂球影园黄牡丹诗的文化阐释

    刘乐乐邵子华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黎遂球以十首咏黄牡丹诗获得牡丹状元称号,成为影响数百年的文化事件.究其原因,扬州及影园都会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名士效应强化了黄牡丹诗的文化内涵,其内在精神和大众的心理渴望交合而成一种人性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多种基本元素的融合与再生;黄牡丹诗以人事写花的诗学价值和密集用典所形成的纤裱沉著的美学风格,打通了不同来源的隔代审美经验,让我们感受、体验到民族文化审美经验的叠加,从而造成了厚重的审美整体性.

    黎遂球黄牡丹诗知性审美文化阐释

    民国初期读书人的时空追忆——论《玉梨魂》的时代化呈现与空间印记

    贺勤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梨魂》自刊发以来即受到读者的高度欢迎.这部带有自传性、回忆性色彩的小说亦有很强的现实投射,以至于形成了当时部分读书人的共同记忆.小说背景的时代感与其中的叙事空间,为读者呈现了由传统到现代过程中、最后一场乡村乌托邦里的才子佳人往事,成为当时一众文人特定的时空追忆.小说主人公何梦霞的怀才不遏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这些共鸣的情感体验与成长记忆,应该也是《玉梨魂》在民国初期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玉梨魂》追忆晚清民国叙事空间怀才不遇

    欲将稗史易葩经,渐远雪莱近但丁——论吴宓《文学与人生》的文本结构和创作成因

    蒋浩伟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宓在《文学与人生》中要“通过文学研究人生”,但其中“文学”与“人生”各自的内容并不密切相关;要“以诗与哲理二方面为主”去探讨政治、道德、艺术等重要问题,但在实际的论述之中只谈“小说与人生”的关系,而几乎不谈诗歌.吴宓之所以如此矛盾,既是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片面接受,也可能是开设此课程时为各种方便采用了其《英国小说》课程的讲义内容.而在写作《文学与人生》讲义提纲的过程中,吴宓还因为悼念徐志摩而加剧了他早年留学时就在雪莱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白璧德“人文主义”之间徘徊不定的困境.这也是造成《文学与人生》结构混乱的重要原因.

    吴宓《文学与人生》留学经历“人文主义”浪漫主义

    打破泛道德化倾向的困局——新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及批评略窥

    季春雨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学创作与批评愈发喷涌的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及批评中仍存在“泛道德化”的问题.部分作品从看似合理化的绝对道德立场出发,将知识分子想当然地塑造成心理想象和行为方式均出现道德问题的“污名化”人物,或直接将他们放在道德的天平上去衡量,得出所谓立场鲜明的结论.批评本身无法简单地通过浮泛的问题表象去追究个体道德败坏的根由,甚至为道德确立准则.针对一系列的知识分子问题,批评者还无法产生绝对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标准,而言说者也不应粗暴地划分出优劣的等级.

    知识分子小说泛道德化理想化评价包容与关怀

    论赵华科幻作品的陌生化书写

    张存霞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以求新、求异为核心,强调增加感知难度,增强审美愉悦性.赵华的科幻作品是陌生化理论的实践,体现于题材上不循规蹈矩,形象塑造上突破常规,叙述风格上亲和温情.这种有温度的创作是对科幻文体艺术空间的拓展,亦是赵华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功尝试与探索.

    陌生化温情叙述风格

    《红楼梦》中名量词“个”的语法意义探析

    陈跃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中的名量词“个”数量多,所体现的语法意义多种多样.“个”后接一般名词和可数抽象名词,“个”体现了量化的语法意义;“个”后接不可数抽象名词,“个”具有有界化、具体化的语法意义.“个”前加疑问代词“那”“几”“怎”“怎么”,表疑问、不确定的语法意义;“个”前加疑问代词“那”还有表反问,加强肯定、遍指的语法意义;个别的“个”前加疑问代词“那”,具有遍选的语法意义;“个”前加指示代词“这”“那”等,表示确指的语法意义;“个”前加“这”与“个”前加“那”对举,表示不定的语法意义.“个”的重叠形式“个个”表遍指;“一个个”表遍指;“一个一个”,有的表遍指,有的还有依次的语法意义.

    《红楼梦》“个”名量词语法意义

    北宋中叶朝廷用兵政策探析——以仁宗朝对西夏战争为例

    蒲章臻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建国之初国内外局势未定,对外征战频繁.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军事政变频发的教训,施行以集中军权为目的的用兵政策,通过对统兵期进行限制与束缚实现朝廷对军队的有效掌控,维护统治的稳定.而自真宗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国内外局势趋于稳定,北宋进入安定发展的阶段,北宋中叶局势的转变使得朝廷的用兵政策也进行相应地调整,通过仁宗朝与西夏的战争可以窥见此期间用兵政策的调整详情.

    宋仁宗用兵政策西夏

    甘肃酒泉肃州区博物馆藏“大夏长印”考释

    金玉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有一枚“大夏长印”,是研究墓主人生前所任官职和社会地位的直接证据.文章对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三奇堡村八组葸家崖墓葬时代的判断,应该从东汉晚期至魏晋初期,进一步下延至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大夏郡县的政治归属尽管频繁变化,但从“大夏长印”的出土地点来看,只可能与建国河西的前凉和西凉关系相对密切.相比男性墓主人生前担任前凉大夏县长、死后返葬于故乡的推测,认为他生活在西凉时期(400-421)有更多史料的支持,似乎更合理.西凉建立初期,李暠以“招怀东夏”为目的,在敦煌周边设置大夏郡.405年,西凉迁都酒泉,包括大夏在内的侨置郡县从敦煌移至酒泉.根据史料记载,西凉有始臧令、张掖令,据此判断大夏郡下可能侨置大夏县.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葸家崖墓葬出土的“大夏长印”正好能说明,担任大夏长的男性墓主人生前活动在西凉都城酒泉并死后葬于此.同时,该印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西凉时期河西走廊西部地方郡县设置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首先,丰富西凉侨置郡县体制的内容,补充了西凉的县长官职.其次,大致确定西凉迁都酒泉后,大夏侨县位置所在.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葸家崖墓葬“大夏长印”十六国时期西凉王国

    海原县城出土明代墓砖之海刺都地名考析

    李进兴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原县城东街发现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座墓葬,出土一块墓砖,其上用朱砂写“海刺都”三字,本文从出土墓砖与相关丈实之结合深入考证,从而明确了海刺都城的确切位置,解决了学术界之争议.

    明万历年墓砖海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