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方建春

双月刊

1674-1331

gysb@chinajournal.net.cn

0954-2079538

756000

宁夏固原县文化巷161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兼聚全国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教学发展、繁荣学术交流。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河西走廊商业发展新格局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于光建杨嘉禾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这里也是中原农耕文化、北方游牧文化、西域绿洲文化及域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之地和多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核心区域.商业贸易是推动河西走廊多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驱动力.清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北边疆的拓展和管控的有效加强,河西走廊的军事功能色彩减弱,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增强,农业、手工业等传统生业经济逐步恢复,晋、陕、京、津、豫、鲁等地商帮的进入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商业市场的发展,特殊的民族贸易专业市镇也随着社会的稳定渐次形成规模,城镇专业市场增多,小型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日渐繁荣,有效地促进了河西走廊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纽带关系,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进,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变迁重要表现.

    清代民国河西走廊城镇商业交往交流交融

    融入课程思政的语言类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以《第二外语(日语)2》为例

    马一木刘畅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语言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既是完善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需要,更能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意识.作为语言类通识课程的《第二外语(日语)2》非常适合以"课堂思政"为切入点,做到将"育人"与外语知识学习巧妙融合.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巧思教学设计、重构课程评价体系、搭建线上资源平台,力求在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设计.同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从外语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人格培育相统一的育人目标.

    语言类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价值塑造人格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赵江燕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紧密联系,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配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拓展创新课堂教学之外的培育方法和载体,优化社会环境等,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正宝堂本《幼学琼林》考述

    唐方胡玉冰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宝堂本为《幼学琼林》和刻本中的一种,是1885 年由日本人草场谨三郎在文成堂本或与其相近的一种版本的基础上训点刊印而成.尽管作为翻刻本,正宝堂本存在一些讹误,其校语也较为浅显,但其刊刻质量尚佳,部分内容可纠他本之误,且其装帧、内容及用字等方面亦具有艺术文化研究价值,这为深入研究该书及同类古代蒙学文献在域外的流传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幼学琼林》正宝堂本刊刻质量价值

    明代杨鹤生平考述

    唐宁田富军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鹤,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曾任洛南知县、长安知县、两浙巡盐御史、贵州巡抚、左佥都御史等职,官至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为官期间勤政爱民,于洛南、长安任知县时以体恤民情备受称道,在巡盐两浙、巡抚贵州时施行德政,临危受命总督三边时恪尽职守,为稳定叛局作出一定的贡献.杨鹤一生可分为仕前成长期、仕中成长期、仕途起伏期、三边总制期四个阶段.

    杨鹤生平考述

    乾嘉时期"李杜韩苏"并称的诗学考察——以清诗话为视角

    上官锐浩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人并称自汉魏六朝以降便是品藻诗风相近诗人的重要范式之一.自宋代至清初关于唐宋诗及其代表作家一直存有争论.清代乾嘉时期关于李、杜、韩、苏并称四大家的诗学批评在诗话中方兴未艾,这一方面是宋诗地位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是乾嘉之际通融唐宋的诗学观点开始日渐升温.乾嘉诗人高举李、杜、韩、苏四家作为古今典范,是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的,认可四大家诗歌所代表的是对于唐宋诗之争的理性的重新审视,折中思想取代偏激争辩则推动清诗学开始迎来繁荣.

    乾嘉时期唐宋诗之争并称李杜韩苏

    也谈彭阳县秦汉时称"朝那"的音义

    母尚帆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旧称"朝那",历来对于"朝那"的读音和意义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历史文化和出土器物,结合古音演变,使用羌语和藏缅语的对音材料证明"朝那"中"朝"读"追输切",音"株","那"读"诺何切",音"挪"."朝那"应该是古羌语的借词用作县名,或同"黑龙"义.通过梳理文献,进一步补充了"朝"和"株"相通的旁证材料.历史上早期借音词表示地名的读音,应该保留其所借读音,避免随借音字演变而失去理据.

    彭阳县朝那音义考源

    徐复观、郭绍虞《文心雕龙》文体观之比较

    谭明珠虎维尧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绍虞和徐复观对《文心雕龙》中"文体"的看法不尽相同.学界主流观点是以郭绍虞为代表的将《文心雕龙》划分为修辞论和文体论,文体观为体裁风格论,侧重实用性和适用性.然徐复观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等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辩驳,提出整部《文心雕龙》皆当为文体论的颠覆性观点及"体裁""体要""体貌"三层次文体观,侧重艺术性和审美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裁"的重要性.分析、比较二者的观点,在坚持整体方向性和具体内涵性的统一及文章整体存在的观点的基础上,认同徐氏三层次文体观,三层次的关系为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文体文类风格体貌《文心雕龙》

    生活的平凡与对平凡的恐惧——论袁鸣谷的小说兼及新笔记小说

    任淑媛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鸣谷的小说关照人文、历史、地理、绘画等领域,叙事重视气韵、节制、留白,以老辣的笔触揭示生存本真,透视幽微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平凡与对平凡的恐惧有深度思考.袁鸣谷的小说为宁夏文学开拓了广阔的疆土,是宁夏文学丰富性、复杂性、艺术性的一个代表.从总体上看,袁鸣谷的小说创作,深具我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叙述特征,同时在小说的精神性、思想性方面又有现代性思考,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新笔记小说遥相呼应.讨论袁鸣谷小说的这一特征,一方面指出其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特征,一方面看出笔记体小说的现实价值,特别是从中国古代小说中选取资源,突显优秀传统文学资源的传承和转化问题,同时也说明其小说创作还有比较深广的思想艺术空间.

    袁鸣谷笔记小说传承与转化宁夏小说

    《论持久战》的英译传播与文人抗战——以"上海的朋友"圈为例

    屈小草屈文焜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其后,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抗战与外援的关系——<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标志着一场英译传播活动在"看不见的战线"迅速展开.这是孤岛时期形成的"上海的朋友"圈,包括共产党人、爱国文学界人士乃至同情中国人民抗日的外国朋友在内的一次有组织的抗战行动.重温抗战历史,重读《论持久战》及其英译本序言,学习和汲取"上海的朋友"斗争经验,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论持久战》英译传播"上海的朋友"文人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