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方建春

双月刊

1674-1331

gysb@chinajournal.net.cn

0954-2079538

756000

宁夏固原县文化巷161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兼聚全国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教学发展、繁荣学术交流。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国时期固原社会生活观念的变迁

    马志江杨钧期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进一步加强,民国社会生活观念的变迁更加明显.在这一背景之下,民国时期固原的社会生活观念开始转型,其主要表现在商业意识逐渐浓厚、文化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活观念渐趋开放以及爱国与民主观念进一步增强等四个方面.

    民国固原社会生活观念变迁

    俄藏西夏文《大宝积经》卷九十八考补

    张九玲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参照唐菩提流志汉文本,首次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357号西夏文《大宝积经》卷九十八进行了录文、翻译和校注,侧重对西夏原件所缺文字作出拟补,同时简要总结了本卷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西夏词汇和句子,并指出了经文中一例此前未见的通假现象.

    西夏文佛经《大宝积经》

    西夏陵申遗背景与策略探析

    孔德翊马立群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推进,西夏陵中遗进入了关键阶段.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客观形势的变化,全面准确的阐述西夏陵遗产的价值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西夏陵在陵址的选择、布局以及陪葬等诸多方面,将国家统治中心、王权秩序、君臣关系等思想文化因素结合到一起,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一面.

    西夏陵遗产价值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文化和传承研究——以六盘山西麓长城和长征及丝路为例

    李江波李禄胜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宁夏发展旅游事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宁夏长城和长征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六盘山西麓,战国秦长城为国家第五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央红军入境宁夏后,一直沿着战国秦长城向东行进.因此,六盘西麓的长城线也是长征线,部分还与丝路重合.如此独特的文化资源,放眼全国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深入研究和发掘该文化资源意蕴,用好国家政策和珍贵文化资源,并与宁夏全域旅游对接,在做好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该资源,对落实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六盘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文化公园朝那湫渊长城和长征及丝路全域旅游保护和利用

    关于推进宁夏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晓梅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理念,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生态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宁夏通过在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造,在产业方向上优化调整,使经济按照绿色化方向推进.但是,从具体产业分析,依然面临农业绿色产品供给不足、工业能耗高效益低、服务业资源消耗量大等问题,急需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农业绿色供给,加强工业绿色技术转化应用,减少服务业发展资源耗费,加强环境保护夯实产业发展的绿色基础等措施持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产业绿色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基于陕西与四川、河南的比较

    马瑞马于凡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政治与经济的交流,更能促进文化的交融.基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本文以文化吸引力、文化引导力和文化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文化软实力,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三个维度的综合指标,进而对陕西四川河南三省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三省之中陕西的文化吸引力最弱,文化引导力最强,文化生产力处于中间水平.认为陕西要以文化自觉增强文化吸引力,以优化结构促进文化引导力,以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生产力.

    “一带一路”陕西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赵江燕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任课教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合理处理课程讲授重略点、挖掘教学内容的现代价值、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综合性、过程性的考核等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

    基层治理视域下乡村人民调解的“地方性知识”建构

    马树同
    99-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基层治理机制,有助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形成有效的基层治理,但乡村人民调解还面临“地方性知识”与正式制度设计的冲突.借助“地方性知识”为分析框架,对宁夏南部山区赵村人民调解实践进行分析.发现:村民自治组织在人民调解过程中具备“自治”的功效;国家法律在乡村人民调解中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内化为村民所能接受的知识;乡村德治思维仍然占据村民行动的主导地位,并且影响或修正人民调解的法律执行.为此,在具体的调解过程中,建构乡村人民调解的“地方性知识”,对发挥乡村人民调解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将乡村人民调解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重大意义.

    自治法治德治乡村人民调解地方性知识

    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研究

    尉泽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促成了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载体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平台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的必要、困境以及对策三个角度出发,以求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步伐.

    网络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

    林伯渠在延安的民生工作实践及当代审视

    马小军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对中国民生建设工作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林伯渠的民生思想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深化并付诸于实践.本文着重分析林伯渠在边区工作时对民生工作的实践,为当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善和保障民生中以重要启示.

    林伯渠民生工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