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方建春

双月刊

1674-1331

gysb@chinajournal.net.cn

0954-2079538

756000

宁夏固原县文化巷161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兼聚全国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教学发展、繁荣学术交流。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社旗方言中"蹲"义动词考证

    张耀晖马军丽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社旗方言中表示"蹲下"之义,存在"圪蹴、跍蹴、跍装、跍集"这样一组近义词.其词义与用法基本相同,多数情况下可以相互替换,但各方言词的起源与生成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方言词汇的形成与当地的经济、政治以及地缘方言片接触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比较这组近义词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出河南社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社旗方言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社旗方言"蹲"义动词本字考证

    食在河、湟、洮、渭间:20世纪30年代甘青民族走廊地区的饮食业——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牛继清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1938 年顾颉刚考察西北教育时的日记,详载游历河、湟、洮、渭间的衣食住行,是珍贵的甘青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生活史料.《顾颉刚日记》所记兰州、西宁及各县城、乡镇的饮食业、饮食品类等状况,结合其他西行文献的零星记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生活习俗,可以弥补地方文献记载的不足.

    甘青饮食《顾颉刚日记》西行文献

    再论宋代华池镇的沿革、地望及其功能

    谭强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池镇是北宋设置于庆州华池水上游的一座重要军事防御据点.以往研究认为华池镇于熙宁四年(1071)废县而来,但实际上华池镇在庆历年间就已经存在.华池县、镇、寨之间的演变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华池镇的地望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华池县、镇、寨之间的演变而多次变动.华池镇地处三川交会之地,扼守交通要道,具有军事防御和商业贸易的重要功能.

    宋代华池沿革地望功能

    中华文化在宁夏的具象化发展及其现代性思考

    段雅瑄马惠兰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既有整体性形态的特征,又有地方性的特色.宁夏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在宁夏地区的具象化,其主要表现为宁夏地域特色的统一、族群文化传承和族群边界弹性的兼备、稳定性基础上迁变性和创新性同在.通过这种具象让我们再次思考中华文化在当代宁夏创新性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即以先进文化的宽度和厚度建设为基本,打牢各民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以保持文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为方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以增进共同性和尊重差异性为目标,展示中华文化的风格和品质.把握这些特色和规律对理解中华民族和民族关系都能提供新的视角.

    中华文化宁夏地方文化文化认同文化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地方立法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进路研究

    张宏彩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市域社会治理离不开健全和完善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市域地方立法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举措.新时代我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需准确把握市域地方立法的概念、时代诉求和价值定位,以及地方立法实践的主体、场域、范畴的结构逻辑和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新时代我国市域社会治理地方立法实践应从坚持地方立法与国家法治的差异性与统一性、地方立法的能动性与现实基础性、地方知识的传承性与新时代创新性三个维度出发,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地方有效立法支撑,进而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根基.

    市域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设区的市立法现实逻辑

    "田野课堂"模式在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中的价值塑造与场景构建

    马树同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是国家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但地方公费师范生长期留任乡村的意愿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缺少对乡村社会的关照,地方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和对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田野课堂"通过田野与课堂的有机翻转,为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田野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中价值塑造分析,发现"田野课堂"具有助力学生乡土情怀培育,加强学生对乡村社区的使命感,提高学生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但在"田野课堂"实践中,还面临田野与课堂相分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田野"入场"难的困境."田野课堂"的有效运行,需要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的管理者、一线教师,根据专业、课程转变观念,探索打破田野与课堂间壁垒的举措,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生"地方性知识"学习,滋养学生乡土情怀,实现在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中的育人目标.

    地方公费师范生田野课堂乡土情怀乡土文化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