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李涛

双月刊

1000-7164

gywsyzyb@163.com;gywsyzyb@vip.163.com

0412-5537140

114044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千山路42号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Journal Industri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职业与环境卫生、预防医学职业病临床、安全环保等工作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师生,工矿医务人员,以及职业卫生、安全环保、劳动保护领域的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山市某煤矿井下工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张越曹雪辉鄂钢马骏驰...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唐山市煤矿井下工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唐山市某煤矿1 072名煤矿井下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分为骨质疏松组164例和非骨质疏松组908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唐山市煤矿井下工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组年龄和BMI<19 kg/m2、工龄≥10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偶尔摄入奶制品、日照时间<30 min/d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组(x2/t=6.182、8.321、6.944、4.668、11.652、7.872、5.826、6.338,P均<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工龄≥10年、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是唐山市煤矿井下工人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19 kg/m2、经常摄入奶制品、日照时间≥30 min/d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1.545(1.077~2.215)、1.597(1.120~2.276)、1.983(1.282~3.067)、3.039(2.131~4.333)、0.599(0.414~0.868)、0.724(0.508~0.961)、0.671(0.472~0.954),P均<0.05].结论 唐山市煤矿井下工人骨质疏松受年龄、BMI、工龄、吸烟、饮酒、奶制品摄入、日照时间有关,应做好相关预防措施,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

    唐山市煤矿井下工人骨质疏松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投稿网址及说明

    49页

    2017-2021年连云港市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陈莉朱磷扬林祥田姚志扬...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17-2021年连云港市职业病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为制定连云港市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5年间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企业数不断增多,粉尘危害企业所占比重最大.上岗前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分别为0、1.56%、2.64%、4.57%、3.26%,呈逐年增长趋势(x2趋势=13.7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552,P<0.01);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分别为0、1.56%、2.64%、4.57%、3.26%,呈逐年增长趋势(x2趋势=116.04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248,P<0.01),2019-2021年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分别为0.01%、0.04%、0.1%,呈逐年增长趋势(x2趋势=24.3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95,P<0.01).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前三位分别为噪声2.10%、其他物理因素1.43%、苯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559.783,P<0.01);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以苯0.06%、噪声0.05%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170,P<0.01).提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存在粉尘、噪声危害企业的监管和治理,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该类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水平,降低职业病发生的概率.

    职业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

    某地区不同规模制造企业的职业卫生现况分析

    郑树英陆怀初柴鹏飞俞平达...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9月-2021年9月,采用查阅档案和统一编制调查表方式,对宁波市鄞州区175家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鄞州区175家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为36.3%,微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最高为68.2%,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0.01,P<0.01).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中物理因素超标率最高,为16.3%,而接触物理因素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率最低,为69.0%.接害劳动者职业健康培训率为50.0%,远低于企业管理人员水平.提示,鄞州区小微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较严峻,接害劳动者职业健康培训率较低,企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危害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况调查

    江苏省职业性中暑117例调查分析

    周琅赵圆韩磊高茜茜...
    56-5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江苏省职业病诊断网络报告系统,收集省内2022年1-12月确诊的职业性中暑病例.结果显示,2022年江苏省累计诊断职业性中暑117例,死亡10例(占8.55%),男性为主(占86.32%).以诊断人数由高到低排序,地区前三位依次是苏州市(占23.08%)、无锡市(占22.22%)、常州和扬州市(各占10.26%);经济类型前三位依次是私营企业(占78.63%)、国有企业(占11.97%)、中外合资企业(占5.13%);企业规模以小型企业为主(占58.97%);行业类别前三位依次是制造业(占43.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95%)、建筑业(占16.24%);年龄主要为45~59岁(占72.65%);工龄以<1年为主(占62.39%).2022年江苏省职业性中暑确诊高峰为9月份(35.04%),全年确诊时间主要集中于8-11月份(占93.16%).提示,需重视夏季苏南地区的小型私营企业的高温职业危害监测工作,做好接触高温职业危害的相关重点行业中高危人群的高温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江苏省职业性中暑回顾性调查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病例调查与分析

    陈满连刘伟东董晓蕾马争...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分析2018-2020年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515例病例资料,为提高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申请职业性噪声聋515例,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者248例,占48.2%.其中轻度218例(占42.3%),中度27例(占5.2%),重度3例(占0.6%).无职业性噪声聋267例(占51.8%),其中听力损失不符噪声聋诊断标准176例(占34.2%);工龄<3年45例(8.7%);接触噪声强度<85 dB(A)34例(占6.6%);夸大性聋9例(1.7%);先天性中耳疾病2例(占0.4%);外伤性耳聋1例(占0.2%).提示,申请诊断的病例中未能诊断为职业病的原因依次是听力损失没有达到标准、工龄不满3年,接触噪声强度<85 dB,夸大性耳聋,建议加强听力检测真实性和客观性,明确接噪工龄,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职业性噪声聋工龄年龄诊断申请

    某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性伤害现况分析

    谢琅徐小东单继宣李海玲...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毕节市某三甲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性伤害现况.制定《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工作人员职业暴露资料,共176人次,采用x2检验、连续性校正的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发生锐器伤的主要部位是手,非锐器伤的主要部位是眼(x2=58.874,P<0.01);不同职业类别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构成比以医生、护士和实习生为主(x2=14.286,P<0.01);不同职称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构成比以初级以下职称人员为主(x2=9.140,P<0.05);不同年龄发生锐器伤的构成比以≤25岁人员为主(x2=26.767,P<0.01);不同性别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构成比以女性为主(x2=8.062,P<0.01);职业暴露环节以手术过程发生最多(x2=83.447,P<0.01);职业暴露的场所以病房为主(x2=168.571,P<0.01).提示,不同职业、职称、年龄、工作年限人员应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安全培训,加强标准预防,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升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分析预防控制

    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分光光度法检测的改进研究

    祝蕾史少平赵小蕙徐彦...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GBZ/T 300.9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9部分:甲醛、乙醛和丁醛》中4甲醛的溶液吸收-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为基础,在不同吸收波长、不同显色时间及显色温度下进行吸光度测定,选择最佳的吸收波长是630 nm,最佳的显色时间是10 min,最佳的显色温度为室温(23±3)℃,以提高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检测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显示,本方法测定范围为0.03~2.0 μg,标准曲线y=0.353 5x+0.017 9,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r=0.999 4,方法的检出限为0.01μg,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m3(以采集3 L空气样品计),定量下限为0.03μg,最低定量浓度为0.05 mg/m3(以采集3 L空气样品计),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4%~1.2%,加标回收率为98%~101%.提示,该方法结果满意,适用于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甲醛.

    工作场所甲醛分光光度法

    某地区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

    张雨李鑫刘铁李爱军...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为健康监护和辐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托"北京市放射卫生监测数据库"平台,收集2018-2022年某区各级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该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为0.16 mSv/年,总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58.86人.mSv,年剂量低于探测下限、放射工作人员占87.44%.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2019年、2020年最低,均为0.15 mSv/年,2018年、2021年、2022年最高,均为0.17 mSv/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597,P<0.01).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8、0.18、0.15 mSv/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68,P<0.01).介入治疗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低,为0.14 mSv/年,核医学组最高,为0.21 mSv/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905,P<0.01).9人次(0.41%)出现超调查水平,主要为二级医疗机构、X射线诊断工种,非实际受照几乎占全部原因.提示,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较低,但有上升趋势,放射工作环境满足辐射防护标准及现行管理的要求,未来放射防护宣传、培训、监督等工作应着重于二级医疗机构和核医学工种.

    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超调查水平

    应用数学模型推算β-萘胺的职业接触限值

    岳小春杨伟戴锐睿何岸檐...
    71-7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