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印建安

双月刊

1000-0682

gyybbjb@126.com

029-81871277

710075

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8号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Journal Industrial Instrumentation & Autom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我国仪表行业的科技双月刊。以为过程控制工程设计及工程建设服务为主要宗旨,积极宣传国内外自动化和仪器仪表行业的科研设计、信息与动态、新技术和新工艺,交流在设计、操作、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经验。及时报道国内外自动化和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最新技术的应用,包括仪器仪表、过程控制、工控机、通讯、现场总线、系统工程等,是从事自动化工程设计、应用及仪表工业方面的科研、生产、管理、设计、操作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置视觉监测的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研究

    张旭东王国庆刘平利杨嘉龙...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在直角坐标机器人的数字孪生系统研究中,存在数字端对物理端真实情况反应不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采用外置视觉和数字孪生系统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半物理仿真技术建立数字端模型,并构建了直角坐标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设计了结合外置视觉的数字孪生系统模型,并就构建数字孪生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数字端模型、控制器、外置视觉监测等.实现了对直角坐标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的开发,完成了相关功能的实现.

    直角坐标机器人数字孪生外置监测半物理仿真

    基于深度学习的矿井电力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王怀志高德欣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期电力负荷预测能准确评估出煤矿的整体电力负荷变化情况,保证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与可靠运行.由于煤矿电力负荷预测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精确预测,文章针对此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相结合的矿井电力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并用于煤矿的实际电力负荷预测中.首先,构建了煤矿电力负荷预测的混合学习模型;然后,给出了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模型评判指标,搭建了仿真平台并进行了多种算法的分析与对比;最后,基于组态软件开发了电力监控与预测系统,并应用于煤矿实际监控中.经现场试验表明,设计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矿井短期电力负荷的准确预测,为煤矿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撑.

    深度学习短期负荷预测煤矿供电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监控平台

    一种异步电机转子电阻在线识别技术

    李强吴海江赵怀浩闻松涛...
    57-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异步电机转子电阻识别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神经网络的异步电机转子电阻在线识别技术.该技术方案以模型参考自适应识别技术作为基础框架,采用电压模型磁链观测系统作为参考单元,用电流模型磁链观测系统作为调控单元,设计了基电压和电流模型的转子电阻识别方法.并进一步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参考单元系统模型进行训练优化,实现对异步电机转子电阻在线的精确识别.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较高,比同类方法的转子电阻识别响应速度提升了约25%,识别精度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且具有较强的抗扰动稳定性,为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的策略设计提供了 一种新思路.

    异步电机转子电阻神经网络MRAS矢量控制

    数字式气压计检定箱技术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郑树芳刘海珍米凯民杨明华...
    61-6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尚无人对数字式气压计检定箱技术性能的测试方法进行过研究,研究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数字式气压计检定箱技术性能测试方案,包括对测试所选用测量设备技术指标的要求、测试所需环境条件及传压介质的要求、测试气路连接方式的要求、各项技术性能测试方法的设计及测试结果的验证,并以控制范围为(440~1100)hPa的QYJD-10型气压检定箱作为测试对象,以测量范围为(500~1100)hPa的0.01级数字式气压计作为气压标准器、以测量范围为(-60~81)℃和最大允许误差为±0.05℃ 的数字温度计作为温度标准器,对该测试方案进行了测试验证,综合评价了气压检定箱的各项技术性能均符合被检定或校准仪器相应规程规范的要求,从而证明了该测试方案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为数字式气压计检定箱技术性能的测试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数字式气压计检定箱传压介质

    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参数敏感性自动优化算法

    杜吉龙张国岳刘菁昊
    66-7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参数优化方法主要依托于麻雀搜索算法,但此方法忽略了应变传递的影响,导致传感器灵敏度较低,无法保证测量精度.为此,提出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参数敏感性自动优化算法.依据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充分考虑应变传递系数的变化规律,计算应变传递损耗,并采用光传输矩阵计算光纤中心波长的电场振幅,由此得到传感器敏感场分布,结合模式耦合理论,以敏感场分布均匀性和最大电容与最小电容比值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参数优化模型,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采样点加权获取优化响应值,进而得到传感器最优结构参数.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对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参数进行优化后,传感器的灵敏度较高,保证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加权最小二乘法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敏感性优化灵敏度

    基于物联网的电力通信机房状态监控系统设计

    赵子岩罗先南陈智雨李洋...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力通信机房运行过程中依靠人工定期巡检完成运维,存在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故障处理不及时、容易发生电网供电事故等问题,结合物联网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电力通信机房状态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可以对机房内机柜仪表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采用LoRa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网关,通过NB-IOT模块将数据信息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完成数据的整合和存储,并且在PC端显示实时状态.通过测试,该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各设备、机房内温湿度、气体溶度等数据信息,降低运维人员工作量,提升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信机房物联网LoRa实时监测

    一种新能源公共连接点系统谐波阻抗计算方法

    晏坤甘景福赵昕李昕溯...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中谐波责任划分及谐波放大问题研究中的谐波阻抗获取这一关键环节,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快速独立分量分析的公共连接点系统谐波阻抗估算方法.通过对公共连接点处电压和电流快速变化分量进行快速独立分量分析,得到四个独立分量及混合矩阵,推导了混合矩阵各元素与谐波阻抗间的线性关系,并基于系统侧和电源侧谐波电流、阻抗的关系及特性,根据独立分量与混合信号间的相关性求取变换矩阵并重新确定独立分量的正确次序和对应的混合矩阵,进而通过该混合矩阵各元素间的关系,推导系统谐波阻抗计算公式.搭建了仿真模型对所提方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谐波阻抗估算方法可准确估算系统谐波阻抗值,在系统谐波电流幅值小于电源谐波电流幅值且差距较大时,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及稳定性.

    新型电力系统系统谐波阻抗快速独立分量分析谐波责任谐波放大

    选煤场浓缩池溢流浓度控制方法研究

    王汾青
    83-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浓缩池溢流浓度的监测与控制方法是选煤厂实现智能化选煤的关键之一,针对仅采用传感器的溢流浓度监测与控制方式会导致絮凝剂调节滞后的问题.搭建一套浓缩池自动加药系统,该系统采用BP神经网络与模糊自抗扰控制器(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相结合的监测与控制方法,实现浓缩池溢流浓度的稳定控制,避免因絮凝剂添加量问题直接影响浓缩反应,进而影响絮凝沉降效果.通过仿真对比,该方法比采用PID控制的自动加药系统稳定性更高,可有效应对絮凝剂调节的滞后问题,为选煤厂浓缩池溢流浓度控制提出了新的方案.

    智能化选煤自动加药系统溢流浓度控制BP神经网络模糊ADRC

    一种电缆自动绕包机的设计与实现

    俞民强王力沈辉路锐...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输配电重要部件高压电缆在发生线芯断裂、绝缘层破损等故障时,人工绕包维修存在效率较低、易损伤电气性能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微控制器自动化调节齿轮做卷绕运动的电缆自动绕包机设计.电缆自动绕包机的机械结构利用步进电机与C型齿轮结构实现卷绕机械运动,其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利用传感器、微控制器、串口电路、数模转换处理电路等实现高压电缆绕包过程的恒张力反馈系统,软件部分通过运行模式和调试模式满足绕包过程的实时性和交互性需求.利用绕包过程中常用的3种带材完成自动绕包的实际效果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缆自动绕包机在对3种材料进行的绕包过程中,可以保证张力的恒定,其结果满足铺设电缆所需要的性能,提升了绕包效率和质量.

    高压电缆绕包带恒张力控制电机单片机

    工业用铠装热电偶技术发展研究

    王于金袁鸿梵邓馨怡薄新维...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铠装热电偶作为石油化工、光伏军工等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中的重要测温传感器,其用量大、用途广、寿命长.综述了工业用铠装热电偶技术研究现状,以贵、廉金属铠装热电偶为例,分析了工艺方法对其使用寿命和测温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铠装热电偶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当前发展趋势,结合新型单管多点式铠装热电偶技术阐述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铠装热电偶的高性能/轻量化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传感器铠装热电偶工艺方法使用寿命测温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