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肝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肝脏
肝脏

月刊

1008-1704

ganzang2010@163.com,ganzang@online.sh.cn

021-54483359

200235

上海市徐汇区沪闵路9585号

肝脏/Journal Chinese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是报道国内肝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交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介绍肝病新技术的重要发展并开展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为肝脏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技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肝病的诊治和预防研究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造影评估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价值

    郝苑苑王君徐大超
    526-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造影评估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特殊部位)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年6月—2022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0例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微波消融组(n=30)和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n=40),开展回顾性研究.术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评估两组消融效果,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发现微波消融组中完全消融22例,完全消融率为73.3%,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中完全消融38例,完全消融率为95.0%,两种治疗方式完全消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72,P=0.010);增强CT检查发现微波消融组中完全消融21例,完全消融率为70.0%,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中完全消融36例,完全消融率为90.0%,两种治疗方式完全消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34,P=0.033);而超声造影、增强CT分别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时的完全消融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0.082、0.721,P=0.774、0.396).微波消融组中术后出血1例、感染1例、胆漏2例、腹腔积液2例、周围器官损伤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3%(7/30);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组中术后出血1例、感染2例、胆漏1例、腹腔积液4例、周围器官损伤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5%(9/40).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特殊部位)应用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治疗成效显著,不仅能够提高肿瘤消融率,且不增加并发生风险.超声造影在消融效果评估中具有确切价值,与增强CT效能相当,可发挥临床指导作用.

    原发性肝癌特殊部位超声造影微波消融

    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高危患者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潘龙刘晓刚张惠民王长友...
    530-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高危患者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6月来院就诊的160例肝细胞癌高危患者肝占位性病变(204个病灶)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比较良性肝脏占位性病变与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造影检查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 160例肝细胞癌高危患者共有204个肝占位性病变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共有158个恶性病变,包括93个肝细胞肝癌病灶、56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和9个胆管细胞型肝癌病灶;46个良性病变,包括34个肝血管瘤、7个肝硬化结节病灶和5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均短于良性肝脏占位性病变(P<0.05);204个肝占位性病变病灶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检出151个恶性病灶与病理诊断一致,37个良性病灶与病理诊断一致,经Kappa 一致性检验,Kappa=0.772,P<0.05,2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较好;ROC分析显示,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细胞癌高危患者肝占位性病变恶性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5.57%(151/158),80.43%(37/46),0.760.结论 超声造影用于肝细胞癌高危患者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超声造影肝细胞癌高危人群肝占位性病变

    增强CT纹理参数在HBV相关肝细胞癌介入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杨菁菁李莎蔡明月
    534-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CT纹理参数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预后不良预测中的效能.方法 将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江南大学附属无锡五院收治的69例HBV相关HCC患者纳入研究.治疗前行增强CT扫描,根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分为预后不良及良好组,分别为14、5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增强CT纹理参数水平;以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分析明确HCC患者TAC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BMI、肿瘤直径、吸烟人数比例、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门静脉转移人数比例、偏度、熵值、平均值水平(78.57%、1.38±0.39、2.29±0.41、88.65±15.72)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38.18%,0.80±0.26,1.77±0.35,66.94±11.07),能量水平[(1.71±0.48)× 106]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5.14±1.35)× 106](P<0.05).ROC 结果显示,偏度、能量、熵值、平均值预测HCC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825、0.795、0.86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转移、偏度≥1.020、能量≤2.415 × 106、熵值≥2.265、平均值≥80.495为HC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门静脉转移及增强CT纹理参数中的偏度、能量、熵值、平均值能够用于预测HCC患者TACE治疗预后不良,临床在治疗前需对以上指标进行关注,采取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肝细胞癌增强CT介入治疗纹理参数疗效评估

    AARC-ACLF评分联合NL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韩肇丹许军李芃芃赵卫娟...
    538-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CLF(AARC-ACLF)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94例HBV相关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入组24 h内检测NLR,计算AARC-ACLF评分.根据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分为转归良好组及不佳组.分析HBV相关ACLF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评估AARC-ACLF评分和血清NLR水平对HBV相关ACLF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94例受试者中,转归良好58例,转归不佳36例.转归不佳组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WBC)、NLR及AARC-ACLF 评分分别为(26.68±6.91)s、(330.2±126.4)μmol/L、(6.67±2.06)× 109/L、6.45±2.76、(10.14±1.29)分,转归良好组为(20.32±4.20)s、(180.1±83.7)μmol/L、(5.06±1.97)× 109/L、2.85±1.67、(8.0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及AARC-ACLF评分偏高均为HBV相关ACLF患者病情转归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NLR、AARC-ACLF评分、NLR联合AARC-ACLF评分预测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78、0.892、0.943.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的血清NLR及AARC-ACLF评分均较高,对该病的短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CLF研究组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TBRR、TBCR对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周晓丽魏丽王兆勋杨学芳...
    542-54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反弹率(TBRR)、总胆红素清除率(TBCR)对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人工肝治疗的98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好转组65例,死亡组33例.比较两组间血细胞、肝生化指标、凝血指标、MELD评分以及人工肝治疗后TBRR、TBCR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人工肝治疗后有差异数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并得出最佳截断值.结果 好转组PLT、INR、MELD评分和TBRR分别为(122.2±50.5)× 109、1.7±0.5、18.8±5.2、(22.59±39.29)%;死亡组分别为(91.7±38.1)× 109、2.0±0.5、21.9±4.8、(67.69±65.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34;t=2.013,P=0.050;t=2.048,P=0.046;t=2.067,P=0.016);TBRR 评估 HBV-ACLF 患者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95%CI(0.549~0.870),约登指数为0.408时,最佳截断值为71.13%,敏感度为50%,特异度为85.5%.结论 HBV-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后死亡组TBRR值高于好转组,当TBRR>71.13%时,死亡风险极大.

    TBRRTBCR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价值

    166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和用药史分析

    刘茹佳辛小娟
    545-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用药史特点.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22年6月期间住院的16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按用药史分为中药、中成药或保健品致肝损伤组(HDS组,n=61),西药致肝损伤组(DILI组,n=65),混合用药组(MIX组,n=40),使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3组资料.结果 多数患者为女性、小于60岁、BMI小于24 kg/m2、无饮酒史、无药物性肝损伤病史、肝细胞型.DILI组有药物性肝损伤病史的患者最多(8 例,x2=6.334,P=0.033);HDS 组入院肝损伤分级(1/3/4/5)最高(14/45/2/0,x2=28.683,P<0.001),总胆红素水平[M(IQR)]最高[115.6(129.7),H=30.515,P<0.001].HDS和DILI组患者人工肝使用率、激素使用率、住院天数和结局无显著差异.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或胆管炎各1例(1.2%).容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及用药时长中位数依次为中草药(26.5%)30 d、西药与其他药物混合用药(10.2%)22 d、抗结核药(9.6%)30 d、中成药(7.2%)30 d、解热镇痛抗炎药(6.0%)10.5 d、抗恶性肿瘤药(6.0%)1.5 d、多种类西药(6.0%)17.5 d、其他抗感染药(5.4%)3d,用药不详(13.9%)25 d.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通常是女性、非老年、正常或低体重、肝细胞型.使用抗肿瘤药后1 d、解热镇痛抗炎药10 d、抗结核药以外抗感染药3 d、其他药物1个月左右时查肝功能利于早发现肝损伤.多种药物混用是肝损伤的重要原因.由中药、中成药或保健品引起肝损伤的患者入院时总胆红素水平和肝损伤分级高于西药,但两者预后相同.

    药物性肝损伤用药时长混合用药肝功能监测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昭君刘跃
    552-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确定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47例,根据是否存在ALF将患者分为ALF组和非ALF组,比较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ALF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比较人口学特征可知,ALF组(n=52)既往肝炎病史的比例、治疗持续时间以及Hy's定律阳性的比例分别为44.2%、51(7~328)d和51.9%,显著高于非ALF组(n=95)的18.9%、24(2~219)d和14.7%(P<0.05);比较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知,ALF组黄疸比例、恶心比例、腹水比例、腹胀比例、瘙痒比例、ALT水平、AST水平、ALP水平、TBil水平、DBLC水平、PT、WBC水平以及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90.4%、53.8%、42.3%、36.5%、23.1%、243(25,2024)U/L、134(75,1542)U/L、141(79,530)U/L、265(27,528)μmol/L、151(10,289)μmol/L、18.5(3.1,56.7)秒、6.1(2.8,49.6)×109/L 和 25.7(2.4,1870)ng/mL,显著高于非 ALF 组的20.0%、20.0%、13.7%、14.7%、10.5%、116(12,724)U/L、88(27,479)U/L、86(61,646)U/L、14(6,138)μmol/L、7(3,102)μmol/L、12.2(9.8,16.3)秒、5.2(2.1,25.6)× 109/L 和 2.3(0.7,3021.1)ng/mL(P<0.05);根据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AST水平、TBil水平、WBC水平、PLA水平、既往肝炎病史、PT、DBil水平、AFP水平、Alb水平、ALT水平、ALP水平、治疗持续时间、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瘙痒以及Hy's定律阳性是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发生ALF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T水平、TBL水平、WBC水平、PLA水平以及既往肝炎病史是ALF的强预测因子.结论 高血清胆红素、WBC、既往肝炎病史、AST水平和低血小板计数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ALF的独立预测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急性肝功能衰竭危险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IL-6、TNF-α、IL-10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的关系

    李兰亚屠涛孙志堂
    557-560,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沭阳县中医院进行治疗的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依据其肝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度肝损伤48例,中度肝损伤37例,重度肝损伤11例.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84名肝功能正常人群设为健康组.比较两组血清IL-6、TNF-α、IL-10水平,比较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比较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IL-6、TNF-α、IL-10水平,对所有肝损伤患者给予护肝等对症治疗,比较治疗后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IL-6、TNF-α、L-10水平,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IL-6、TNF-α、IL-10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 IL-6、TNF-α 水平[(29.8±6.4)pg/mL、(13.6±3.5)μg/mL]均高于健康组[(12.4±3.7)pg/mL、(3.8±1.3)pg/mL],IL-10(1.3±0.4)μg/mL低于健康组(4.9±0.8)pg/mL(P<0.05);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损伤组IL-6、TNF-α[(37.6±10.5)pg/mL、(23.1±5.6)pg/mL]水平高于中度肝损伤组[(31.5±8.1)pg/mL、(15.9±3.4)pg/mL],IL-10(1.1±0.3)μg/mL 低于中度肝损伤组(1.6±0.6)μg/mL,中度肝损伤组 IL-6、TNF-α 水平高于轻度肝损伤组[(26.6±3.7)pg/mL、(11.3±1.1)pg/mL],L-10 低于轻度肝损伤组(2.7±0.6)pg/mL(P<0.05);治疗后重度肝损伤组 IL-6、TNF-α[(23.5±3.7)pg/mL、(8.9±3.6)pg/mL]水平高于中度肝损伤组[(19.4±3.5)pg/mL、(6.2±1.4)pg/mL],IL-10(2.9±0.9)pg/mL 低于中度肝损伤组(3.7±0.8)μg/mL,中度肝损伤组IL-6、TNF-α水平高于轻度肝损伤组[(16.5±2.9)pg/mL、(4.7±1.2)μg/mL],IL-10低于轻度肝损伤组(4.2±1.1)p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6、TNF-α水平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肝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IL-10水平与其呈负相关(r=0.753、0.814、-0.792,P<0.05).结论 血清IL-6、TNF-α、IL-10水平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肝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临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预测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药物性肝损伤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肝损伤程度

    IRS-2通过PI3K/AKT通路调控肝细胞焦亡的实验研究

    郭庆鑫姚婷沈乐而陈金梅...
    56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受体底物(IRS-2)在过氧化氢(H2O2)诱导肝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H2O2刺激HepG2与L02细胞系.构建IRS-2 siRNA,在HepG2与L02细胞系中抑制IRS-2基因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IRS-2与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电镜下观测细胞形态、线粒体与焦亡小体,Mito-Track Green观测线粒体形态与数量.IRS-2 siRNA单独或联合PI3K/AKT通路激动剂刺激HepG2与L02细胞系,检测PI3K/AKT通路蛋白与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2O2可降低肝细胞活率,降低IRS-2蛋白表达,提高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内IRS-2表达可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肝细胞形态发生破坏,焦亡小体数量增多,上调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PI3K/PI3K与P-AKT/AKT比值下调.激活PI3K/AKT通路可逆转IRS-2下调导致的肝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结论 H2O2刺激肝细胞能降低IRS-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焦亡.抑制IRS-2表达可能通过减少PI3K/AKT通路激活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肝细胞焦亡.

    IRS-2PI3K/AKT通路焦亡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隐匿性HBV感染流行情况及临床、病毒学特征

    李月梅姚旋吕瑾徐静茹...
    567-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病毒学特征.方法 纳入2010年4月至2023年4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318例AIH患者,其中合并OBI 41例和无OBI 27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测量病毒载量,HBV基因分型,分析AIH合并OBI者的病毒学特征和突变.结果 合并OBI组抗-HBc阳性/抗-HBs阳性/抗-HBe阳性率为41.5%(17/41),高于无OBI组的17.3%(48/277)(P<0.05);合并OBI病毒基因以B、C型为主,B型23例、C型17例;抗-HBc/抗-HBe阳性患者为HBV DNA(685.3±154.7)IU/mL,抗-HBc/抗-HBs 阳性、抗-HBc 阳性、抗-HBc/抗-HBs/抗-HBe 阳性患者分别为(465.8±134.5)IU/mL、(323.6±103.6)IU/mL、(131.4±83.4)IU/mL,(P<0.05);合并 OBI 患者中共检出 10 例 OBI 表面抗原"a"决定簇突变.结论 AIH患者OBI感染风险较高,表现为抗-HBc/抗-HBs/抗-HBe阳性,AIH合并OBI病毒基因以B、C型为主,与T126A、Q129R突变有关.

    自身免疫性肝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特征病毒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