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塑记忆: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建构过去

    阿莱达·阿斯曼王蜜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莱达·阿斯曼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角度批判了对"集体记忆"的误解,并通过系统解读进一步指出,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是借助"社会框架"的概念把个体记忆提升到社会集体层面的结果,这是继传统史学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之后又一全新的记忆研究范式,为我们研究和分析过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为了克服"集体记忆"概念自身的模糊性和歧义,根据记忆所涉及的不同载体、媒介和时间长度等,阿莱达·阿斯曼区分了记忆的四种维度(模式):个体记忆、社会记忆、政治记忆和文化记忆,分析了记忆建构过程中不同维度之间的互动和转变,并以德国的战后记忆为例,分析了在大屠杀罪恶的主导性记忆框架下德国作为受难者的记忆如何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得到重塑.

    集体记忆个体记忆社会记忆政治记忆文化记忆

    创伤历史、文学的命运与跨文化记忆:文学记忆与媒介记忆研究的新方向

    阿斯特莉特·埃尔王小米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文化记忆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将文学、媒介研究与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诸多颇有活力的研究议题.首先是创伤历史的媒介表征问题,它将记忆研究指向大屠杀研究以及战争和暴力的文化史研究,个体创伤和文化创伤的逻辑关系、表征记忆的叙事和其他审美形式以及文学和电影的社会功能等是这一研究领域要应答的核心问题;其次是对文学"命运"的研究,即从社会、媒介和文本叙事的角度对文学故事和文学模式的"社会生命"进行历时的考察;最后是对跨国记忆与跨文化记忆的研究,它表明"跨文化"是记忆固有的一种属性,是我们在研究记忆的共时表征(如"创伤历史"的表征)和记忆的历时传承(如文学的"命运")时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研究视角.

    文化记忆研究文学与记忆媒介与记忆跨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及其动力学

    阿斯特莉特·埃尔安·瑞格妮徐雪英莫菲菲...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文化研究从产品到过程的转向,记忆研究也正在经历从"场"到"动态"的转向,即从关注相对稳定的"记忆场"到越来越多地将文化记忆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事实上,文化记忆形成包括三个关键要素:媒介化、再媒介化和公共领域的呈现,正是三者之间的持续互动共同创造了文化记忆.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媒介化与再媒介化的过程,媒介化是其存在的前提,同时所有的媒介化说到底都是一种再媒介化,而最终所有的媒介化与再媒介化如何嵌入社会结构即所谓记忆的"社会表现",则取决于社会、政治力量的制衡.因此,文化记忆的动力学强调的是作为一种多模态过程的记忆,它涉及媒介现象、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互动.

    文化记忆动力学媒介化再媒介化公共领域

    旅行的记忆

    阿斯特莉特·埃尔何竞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近二十年来记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如何展望记忆研究的未来,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一个多元学术复合体,记忆研究的跨学科性和跨文化属性使其从老式的"容器文化"研究转变为"跨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记忆,其本质可以看作是一种"旅行的记忆"(travelling memory).记忆是一个活态的运动过程,其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框架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将文化记忆本土化,从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角度来解读记忆.

    记忆研究跨文化旅行的记忆文化记忆

    以智抗疫:从健康码看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微生态"

    章昌平米加宁刘润泽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移动入口和微应用综合集成的服务集群正在成为城市治理智慧化的重要发展动向,"微服务""微创新"撬动了城市治理领域的"大应用""大创新".健康码正是在本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为分析其对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启发,以健康码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过程追踪法,综合分析健康码功能转化和"微生态"形成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城市治理智慧化"微生态"便于应用的快速布局与开发,能够助力实现"平战结合"的制度弹性,更加有效地聚合"弥散性"知识,将改变"人—城市"的互动模式.

    健康码城市治理微生态智慧治理

    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

    梁珺濡刘淑欣张惠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社区灾害韧性的提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灾害韧性可以分为以恢复为核心的"被动韧性"和以学习适应为核心的"转型韧性"两种类型."转型韧性"强调从根本上减少灾害脆弱性,以升级更新的视角提升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基本功能,更能体现灾害韧性的本质内涵.提升城市社区灾害转型韧性的关键在于促进灾害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而智慧化基础设施为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提供了关键技术条件.智慧社区能够通过连接、参与、适应与协作机制来促进社区转型韧性的提升,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可以从顶层设计、技术环境、治理模式三个方面探索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路径.

    智慧社区社区治理灾害韧性转型韧性

    主体间性与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价值观

    夏宏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他主义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当前的利他主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基本上是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体间性概念为人们探讨合理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思路.社会工作是一种同时涉及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交往行动.它要求各方以共识为目标,并使彼此之间的行动得到协调,因而这一行动具有主体间性的基本特征.主体间性的利他主义将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三个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克服了主客二元思维模式中的利他主义的局限性,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工作利他主义主体间性

    中国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需求、评估与政策体系构建

    郭金来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养老问题尤其是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体系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三位一体"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老龄人口生活、延续或扩展家庭养老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社会对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需求非常迫切,表现在老年人的家庭照护、社区医疗康复服务与送餐服务、家庭照料者经济补贴和喘息服务需求等方面.评估现有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体系,可以发现,中国较长时期内是以宏观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从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等方面进行支持,而微观支持政策相对薄弱.根据现实国情,我国急需在宏观方面提供税收支持政策、住房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等支持政策;微观方面应提供包括针对家庭照顾者出台多种服务性支持政策、建立配套家庭养老保障服务制度体系等.

    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政策评估政策框架体系构建

    监管与放任:美国网络中立制度的立与废——新自由主义视角之下美国网络监管制度研究

    陈俊妮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监管与放任之间的冲突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国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网络中立在2018年6月被撤销,这是美国网络监管制度的重大变化,标志着从政府监管开始走向市场放任.通过立与废的四维度解读发现,网络管制的放任政策深受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在美国回潮的左右,在新自由主义逻辑之下,关于新闻中立管制的无法可依、监管对互联网市场投资创新发展的阻碍以及对服务提供商利益的削减,都成为抵制监管的借口,导致以网络中立为核心的互联网监管制度在美国走向末路.如何找到网络自由发展与监管之间、公共利益与市场利益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网络中立在美国的遭遇,证明了大卫·哈维所说的,比起新自由主义所允许的治理体系,还有更为有价值的治理体系有待我们去建立.

    网络中立新自由主义互联网监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片论

    黄禧祯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创新,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方法论为指引,解决好话语的吸引力、解释力以及影响力几个问题.话语吸引力在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话题是引起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和关注的起点,话题设置应有问题意识;话语解释力在于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解释现实和说服学生,因而要阐明理论与现实"和解"的正确路径,话语的"特性"(政治性)和"本性"(学理性)要相协调,学术、教学、宣传三种话语融会贯通;话语影响力的提升应讲求复调式叙事的话语表达策略,在课堂上创设师生互动对话的方式和场域,在理论表达上注重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媒介话语"的转换和融通.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