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关系的新认识

    石然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在落后国家可以走上非资本主义前途这个问题上,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存在"暗合"之处.十月革命以后,孙中山开始积极关注和学习列宁主义,用三民主义阐释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并较准确地解释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走向"亲和".中国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吸收了列宁主义诸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如帝国主义理论、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阶级与国家学说、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和党的建设学说等,使其三民主义思想明显"列宁主义"化.尽管他们的世界观不同,但孙中山对列宁主义的积极关注和吸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接下来的历史走向.

    三民主义列宁主义社会革命新经济政策

    新奇幻剧叙事的解构主义与互文美学

    田秋生王琴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奇幻剧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所设置的"作者(author)"角色与主角共处于平等的场域,其所书写的固定、封闭的先前文本与主角所创造的动态、开放的文本交织互文,代表作如《童话镇》和《W两个世界》等.以热奈特的叙事学概念和查特曼的影视叙事理论为工具、以作者为切入点,研究此类剧如何通过颠倒故事与嫁接话语实现叙事的解构主义,继而形成影视与童话、漫画、剧本等体裁的互文美学.隐喻作者之死的新奇幻剧为后现代主义影视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影视叙事奇幻剧解构主义互文性美学

    为何说《伤逝》是哀悼兄弟恩情的小说

    商昌宝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小说《伤逝》,长久以来被解读成爱情小说,显然跟众多研究者和文学史教科书的解读有关.但是经过对鲁迅的大量现实生活的实例考证和索引,以及对照小说的情节和细节,可以证实,周作人在《知堂回忆录》中提出的该小说是鲁迅为哀悼兄弟恩情而写的观点,是符合小说主题和鲁迅创作初衷的.

    《伤逝》爱情小说兄弟恩情

    论《雷雨》本事的演变

    钟雨芹张均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雷雨》是以现实中作者曹禺家庭中的"很丑很丑"的往事为原型创作的,话剧中"周朴园—蘩漪—周萍"的关系结构,正是现实中"万德尊—薛咏南—万家修"关系结构的映射.在将现实中的"乱伦的事件"转化为艺术中的悲剧时,曹禺同时化用了"启蒙""左翼"与古希腊"命运"观三种不同的话语.它们以三边博弈的方式,共同参与了曹禺对《雷雨》本事的增删、挪移和虚构,从而造就了 1930年代文学生产的非典型现场.

    《雷雨》本事启蒙左翼命运

    审美的可规定性与人性塑造

    张玉能张弓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不仅揭示了审美教育的游戏冲动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特点,而且揭开了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可规定性"的自由状态,从而可以重新塑造人性,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人性完整的人.这种"可规定性"状态,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被描述为一种通过"心斋""坐忘""凝神观照"而达到的"虚静"的审美自由状态,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教育和文艺创作的最佳境界.借鉴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现象学观点来看,这种"可规定性"和"虚静"的审美自由状态,也就是一种现象学还原,悬置了一切现实的利害冲突,在审美直觉之中"面向事实本身",从而达到"本质直观",使得世界和人性都回到本真状态,从而能够塑造出本真的人性和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塑造人性可规定性虚静本质直观

    以"无定式"为式:中国现代诗歌的"分行"美学

    黎志敏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诗歌变迁是"从一种诗歌模式走向另一种诗歌模式",是在"格律层面"进行变化的.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美学思想的最基本原则,即"规范".而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乃是"自由"形式,其形式美学思想的最基本原则是"无定式";中国现代诗歌没有传统诗歌模式,不过具有基本的"分行"形式,以"分行"形式为平台在诗歌创作中可以实现韵律美学、意蕴美学、形态美学三种美学功能.中国现代诗歌形式的要义在于"诗歌形式必须具有艺术表现力",因此,现代诗人不能再像传统诗人那样轻松地"套用"既定的诗歌模式,而要自己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契合每首诗歌之内容的诗歌形式.这在事实上使得现代诗歌的创作比传统诗歌要更加具有挑战性.

    中国现代诗歌无定式形式模式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