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封孝伦

季刊

1671-444X

gdxbysb@163.com

0851-5114843

550003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道北段242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客家族群"新迁移"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统—现代"转型——以珠三角广东汉乐的在地化为例

    黄燕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大埔县源发地的广东汉乐相比,珠三角广东汉乐在乐器组合、人员构成、活动特征、社会功能、乐曲选择、音乐风格等方面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珠三角广东汉乐的在地化与客家族群性格、国家在场等因素紧密关联,这对广东汉乐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机遇也有挑战,典型地体现了客家族群"新迁移"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统—现代"转型,同时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启示: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有对立或趋同的生存形态,也有并存或联结的中间形态;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需要赋予新意涵和新形式,从而为传统文化的承续提供适宜的现代性语境.

    客家族群"新迁移"广东汉乐在地化族群性格国家在场

    岷江上游地区阿尔麦人的音乐行为阐释——以黑水县木都村的民俗音乐活动为例

    丁博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作为人群表达生活情感与表征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以人们的具体行为或表演实践得以呈现的.音乐行为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习惯、族群性格具有重要关系.借助音乐表演民族志身体记忆的理念可知,阿尔麦人音乐表演中的音乐行为是基于生态情境、信仰崇拜、尚武精神而形成的肢体行为,并在体化实践中内化为身体记忆.阿尔麦人的音乐表演空间看似欢愉和谐、理性有序,实则潜伏着危险与癫狂.

    音乐行为身体记忆族群性格阿尔麦人

    乐舞表演"场景"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贵州雷山黄里村、大龙村苗族鼓藏节的田野考察

    李星星赵书峰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雷山县黄里村、大龙村鼓藏节节庆文化空间中的乐舞表演由村寨建筑(有形客体)、芦笙场(文化设施)、歌舞活动(艺术实践)、各身份人群(多样性人群)构成,这四项客观结构要素与"戏剧性""真实性""合法性"三个主维度及其十五个子维度的主观认识要素之间相互驱动、协同,促成了该节庆活动中"起芦笙""讨花带""跳篝火"三种核心的乐舞表演场景类型.这些场景直观地体现了各类乐舞交织的形态,同时作为各身份人群共建、共享、共融的互动空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表征与文化缩影.多样性人群通过身体实践以期待的、想象的且关涉到实质空间的、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去思考、行动、抉择,在鲜活的体验与共同的表演中随乐舞表演场景的变化逐渐深入,因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该过程中表现出从"圈层扩展"到"互嵌互融",再到"多元碰撞"的递进特征,并形成多元主体间连续的、稳定的社会交往.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乐舞表演场景鼓藏节

    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湘南瑶族"串春珠"田野舞蹈民族志考察

    符安可谢春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态,与瑶族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表演过程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从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串春珠"到被列为"非遗"的民间舞蹈"串春珠","串春珠"的展演实现了由"民间在场"到"国家在场"的转变,这一语境的变迁彰显出身份的变迁."串春珠"舞蹈的意义不仅从宗教和祭祀逐渐转变为文化传承、社群凝聚和身份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步发展成为融合了"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的"新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空间生产文化变迁瑶族传统仪式舞蹈舞蹈民族志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