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宋宝安

双月刊

1000-5269

gdxb2004@yahoo.com.cn

0851-8292182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贵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列线电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表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在教学科研上有一得之见的札记、短评和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拟毛细管核磁共振特性研究

    董均贵
    77-8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磁共振技术已在岩土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但横向弛豫时间T2 与介质孔隙半径r的换算关系仍缺少试验支撑.采用3 种不同孔径的聚四氟乙烯管模拟土体毛细管,测定不同孔径、不同孔隙量条件下毛细管的T2 曲线,分析T2 曲线特征参数与孔隙半径和孔隙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2 曲线能很好地反映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储存状态,含水量与T2 曲线积分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孔隙半径r与T2 值存在正比例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核磁共振的介质孔隙和孔隙水储存形态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核磁共振毛细管T2曲线孔隙半径

    干湿循环下磷石膏稳定红黏土强度及水稳特性研究

    彭开均陈开圣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红黏土路基在干湿循环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磷石膏固废资源浪费和污染的现象,设计配合比为石灰∶磷石膏∶红黏土=8∶46∶46,外加剂OTS-02 型掺量 10%,在最佳含水率下制备压实度 90%、93%和96%的混合料试件,在干湿循环下开展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三轴试验及水稳试验.结果表明: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前2~3 次干湿循环次数下衰减最快,之后缓慢衰减并趋于稳定.掺有 10%OTS-02 型外加剂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明显比未掺外加剂的大,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差值越来越小.无侧限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养护7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8d的80%以上.混合料的内摩擦角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缓慢减小,黏聚力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显著减小.未掺外加剂的混合料水稳性极差,掺10%OTS-02 型外加剂后水稳性能显著提高,且水稳系数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干湿循环红黏土磷石膏强度特性水稳特性

    新型连续钢箱梁人行仿古廊桥的设计与计算

    蔡纪锋胡隆健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莆田市绶溪公园状元桥为例,根据公园景观规划,再深度挖掘莆田市独特的状元文化,将"斗拱""歇山"等传统元素融入到桥梁设计方案,设计出满足桥梁建筑结构和现代美学的人行"仿古廊桥".通过比选不同桥梁结构,确定了采用变截面钢箱梁匹配仿古廊桥为最佳设计方案.采用MIDAS/Civil软件对状元桥进行建模和结构计算分析,确定了廊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可为同类桥梁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廊桥变截面钢箱梁设计计算有限元分析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运营铁路影响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璩泽君江胜华王田龙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运营铁路的影响较大.依托徐州某涉铁工程实例,采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隧道下穿过程中铁路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铁路钢轨的高低和水平不平顺情况.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穿越过程中铁路路基沉降值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隧道施工引起的铁路路基沉降分布曲线可近似为正态分布,且下穿位置正上方路基沉降值最大;铁路钢轨的高低和水平不平顺最大值满足规范要求.盾构隧道下穿京沪铁路设计方案可行,为进一步保证下穿施工的安全提出了涉铁施工一系列保护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盾构隧道下穿施工铁路路基铁路桥梁有限元分析

    杜仲叶际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及产IAA菌株筛选

    齐英华赵煜峰宋可云王艳玲...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仲作为我国特有、贵州广泛分布的药用植物,其叶际微生物对其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人工栽培和野生杜仲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功能,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对杜仲叶附生及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基于FUNGuild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并对其产IAA能力进行评估.本试验共分离获得真菌2 门42 属226 株.其中,从野生杜仲叶中分离获得154 株,主要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25.32%)等19 个优势属;从人工栽培杜仲叶中分离获得72 株,主要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16.67%)等 19 个优势属.功能注释结果显示:除未定义功能类群,真菌类群主要涉及动物病原菌群(12.79%)、植物病原菌群-木腐菌群(13.95%)和内生菌群-附生菌群-植物病菌群(24.42%).结果表明人工栽培种和野生种的真菌物种组成差别较大,且共有菌株比例较低.本研究还分离到多个产吲哚-3-乙酸(IAA)菌株.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精准调控杜仲叶微生物组以增强植物健康、促进植物生长以及功能菌株的开发利用.

    植物微生物叶际真菌多样性生态功能吲哚乙酸

    Klebsiella oxytoca EN-B2高效转化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影响因素研究

    邹建国徐兴舟王英田珊...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羟胺和亚硝态氮对动植物具有毒害作用,并通过污染环境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的一株高效转化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该菌株同时去除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源为丁二酸钠,接菌量 0.4×108 CFU、碳氮比(C/N)15、温度25℃、转速150 r/min和初始pH值8.0 条件下,菌株EN-B2 对羟胺、亚硝态氮、总氮的去除效率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42%、100.00%和87.76%.此外,本研究通过向亚硝态氮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羟胺,进一步探讨了羟胺对菌株EN-B2 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体系中羟胺浓度超过3mg/L后,随着羟胺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该菌株在相同时间下亚硝态氮去除速率降低.本研究有助于理解Klebsiella oxytoca EN-B2 在羟胺和亚硝态氮混合体系中的除氮特性,为氮污染废水的处理工艺提供重要参考.

    Klebsiellaoxytoca羟胺亚硝态氮环境因素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