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颜勇

双月刊

1002-6959

0851-6615623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路扁井巷27号

贵州民族研究/Journal Guizhou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研究》是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时为季刊,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常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学研究介绍等栏目。 在30年的办刊实践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定位,坚持学科性、民族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对策性的多特性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自创刊以来,《贵州民族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关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性作品,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的研究,又有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族宗教问题思想理论,刊物都十分重视,开辟“邓小平民族思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民族地区发展”等专栏进行专题研究。 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积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刊发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广泛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现实差距和相互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完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等等。许多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促进作用。如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参与组织的“贵州麻山、瑶山‘两山’贫困现状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直接促成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有关决定。《贵州民族研究》于2001年组织了“夜郎问题专题研究”,组织了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夜郎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夜郎问题研究的方向、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刊发的一组研究文章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推动了夜郎问题的深入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一直以来,都连续不间断地被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转载量、被引用量居同类刊物前列;《贵州民族研究》刊是贵州省优秀社科新闻期刊,目前《贵州民族研究》已发行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贵州省及全国同类刊物海外发行面较大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研究述评

    李建军李宗赫郭远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是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重要保证,更是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对国内学界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具体从基本内涵、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阐述。在此基础上,亟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三大体系,厘清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理论内涵,挖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理论资源,探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实践路径,拓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研究方法。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五个认同

    清末东北移民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李宗双范立君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1860年东北开禁后,移民大规模的涌入,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入东北的移民与土著在互嵌式居住、生产互助、婚姻习俗、文化互鉴、民俗信仰等领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基础与物质基础,为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地区发展营造出一个具有参考性的历史演进与框架结构,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清末东北移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从"栽岩议事"到"府示立碑":清代黔东南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变迁

    谢景连陈杏烛伍应滔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雍正年间,随着"开辟苗疆"的实施,使得原本"不隶版图""不奉约束"的黔东南乡村社会,逐步归入"王化"的"版图"。"新疆六厅"的设置和"编户齐民"的落实,致国家权力下渗到基层乡村。黔东南乡村社会在与国家互动与协商的过程中,治理方式由以"栽岩议事"为主的自治管理,逐步演变成了以"府示立碑"为主的国家治理,但国家治理并未完全取代自治管理,而是呈现出了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共治的局面。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深化。文中以清代古州厅为个案,探究清代黔东南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变迁的历史过程。

    栽岩议事府示立碑清代黔东南乡村治理变迁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李桃君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思世界范围内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教训,科学总结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课题,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文明特性相结合,科学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制度设计、文化路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习惯规则的价值探析

    萨矗荣贵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习惯规则内容,这些传统的习惯规则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正式规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习惯规则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并由习惯机构依据传统社区和群体的文化价值观执行,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文化利益,确保群体内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根据传统习惯,非遗是集体所共有的,其使用伦理依赖于习惯规则和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因此习惯规则在保护集体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沿袭多年的习惯规则与非遗所在的地域和群体紧密相连,与现代法治互补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在非遗保护价值观上,二者的一致性能使它们相互呼应,共同维护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习惯规则集体利益合理使用现代价值

    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基于近十年研究文献的分析

    严云鹤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依从规律以及理论支撑。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当前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运用视角涉及文化视角、发展视角、人本视角等。在立足新时代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更加广泛、深刻地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加强民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有助于推动实务、实践工作的创新。

    民族社会工作文化视角发展视角人本视角

    投稿须知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