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谋篇逻辑——以文化领导权问题为中心

    王学斌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坚持文化领导权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首要任务,把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视为重大课题,同时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这些探索充分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谋篇逻辑:"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战略导向,整体思维"和"守正创新,固本培元".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领导权谋篇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发展动力与建设路径

    张浩于雅茹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特质,实现了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道义性的有机统一、全面性与指向性的有机统一.从其发展动力来看,实践发展与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根本动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转化是内生动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外部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个根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关键".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特质发展动力建设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在哲学视域中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前提

    孙明霞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文化求实传统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文化矛盾观点相互贯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华文化知行关系内在一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价值取向彼此融通.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便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三维解析

    李传兵任平阳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历史性考题,深刻阐明了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根本性、方向性与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一根本立场蕴含着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站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客观规律和人民至上的方法论路线.这三重逻辑以不同维度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突出的政治品格与鲜明的价值内核,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框架.因此,探索总结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特别是将其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三个维度,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回答中国共产党历经惊涛骇浪而屹立百年不倒的本源.

    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

    世界历史视域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探析——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诠释

    朱执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共产党人的立场、纲领和目标,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世界历史特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是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的必然结果,把"世界历史运动的集中者"定位为无产阶级,就此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群众立场;提出所有制问题是世界历史运动的基本问题,从而把无产阶级政党与所有制紧密结合;将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运动的前进方向,由此明确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并为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共同体和个体、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一国和多国、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等复杂关系提供了丰富观点.这些论断,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世界历史《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人民

    论替代型人工智能产品缺陷的认定——以自动驾驶汽车为视角

    申卫星阙梓冰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代表的替代型人工智能致人损害时应适用产品责任规则,但在产品缺陷判断问题上存在实践难题.究其根源,是传统的缺陷判断理论均建立在设计工艺已高度成熟的工业产品之上,无法匹配以复杂算法为主导的智能产品需要.对智能产品缺陷的判断需立足于新的事实基础,进而完成价值权衡和规范设计.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风险性使得确保产品安全成为法律治理的首要目标,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于整体福利提升的意义,促使治理者在管控安全风险的同时需兼顾技术创新价值.生产者过失要素能够妥当表达此种价值判断结论,依循自动驾驶汽车可能致害的具体情境建构生产者的理性设计和全流程警示说明义务,并以义务的违反作为判断产品缺陷的指针,是认定替代型人工智能产品缺陷的可行路径.

    替代型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设计缺陷生产者过失

    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制度——以"智能涌现"为观察视角

    姚佳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制度的构建,应置于"智能涌现"的观察视角之中."涌现现象"和"涌现论"在不同学科都是传统命题,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涌现"又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对于训练的数据,应注重著作权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但同时亦应在合法框架之下尽可能采集大体量数据和高质量数据,多元数据采集主体负有一系列义务.对于数据的训练,则旨在突出数据的利用规则,通过价值嵌入与技术支撑,防止"智能叛变",实现数据训练目标,并直接影响人工智能的"输出端".训练数据制度的构建内嵌于人工智能治理之中,在遵循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基础上,"好的数据"原则应成为一个新视角与新范式,通过涵盖"伦理"之内与之外的实践,使人工智能中的数据制度超越抽象性而更具实践性.

    训练数据人工智能涌现论数据利用数据质量

    AIGC的可版权性与制度建构

    王雨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ChatGPT等一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社会发展向强人工智能时代又迈进一步,著作权保护也迎来新的挑战,不同的实践争议与判决标准折射出著作权法在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问题时的局限性,AI生成物侵权与被侵权问题亟待解决.深入理解生成式AI的技术原理与社会影响,是理解AI生成物可版权性问题的基础,需在承认生成式AI具备独立创作的强大潜力前提下,探讨AIGC时代著作权法的适用.一方面,结合人工智能的生成本质与著作权法的规范逻辑,AI生成内容能否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需要同时考量内容独创性以及人的实质性贡献.从"贡献论"的角度来看,在算法设计者已经享有AI产品权益、创作须由算法使用者发起以及实际控制的背景下,立法可考虑赋予算法使用者对AI创作成果的权利,同时遵循约定优先的原则,允许有关各方通过用户条款、委托合同、合作协议等方式在事前约定版权归属和其他权益分配事项.另一方面,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承担,应当区分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结合具体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加以判断,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版权侵权责任判定体系,明晰与细化责任承担制度,利用新兴技术赋能数字版权保护,合理规避风险的发生.由此,以期实现强人工智能时代著作权规则的平稳过渡与衔接.

    生成式人工智能著作权可版权性侵权责任

    "图形"力:利奥塔哲学的感性支点与艺术批评动能

    诸葛沂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写作中,"图形"(figural)一词是其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和崇高美学的核心概念."图形"是其后现代哲学的起点之一,是撬动西方传统理性哲学、解构绝对同一性逻辑的支点,更是其以"事件""时间""差异""异识"等概念构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矩阵的结点.利奥塔的"图形"理论还拥有一种能够在当代艺术的创作、策展、评论与历史书写中屡被激发的潜能,是其艺术批评写作的支撑,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语境下接合(articulate)哲学与艺术的代表性概念,对这个概念与理论的研究,将会释放艺术批评的潜藏潜能,具有现实的意义.

    利奥塔图形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

    网络文艺领域网暴治理的传播伦理策略

    冉华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媒介环境中,网络文艺评论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已然成类出现.无论是从现实世界的典型现象还是就其表现出来的关键特征看,生成性媒介环境都是网络文艺评论的总体环境.生成性媒介生态环境凝聚"媒介动能",重塑文艺评论的"物质性"能量场.文艺领域之所以频繁发生网络暴力,主要是过于偏信"媒介生长论"的价值取向,同时却又在根本上忽略了巴洛克式的"褶皱"场景本来就是网络暴力的温床.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开展网络文艺评论暴力治理,主要的伦理策略包括:重塑社交健康的自我伦理,超越联结和断联的复杂性伦理,强化"趋势结果"——突显事件伦理,凭借"宏大叙事"增强文艺评论厚度.

    文艺评论网络暴力社交健康文艺传播伦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