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阳明心学的价值追求及其现代意义

    丁为祥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观念往往由主体意识而生成,亦因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与表现而成为人生世界的灵魂.但这并不是说价值观念就与主体意识同步而生,而是必然要表现为此前价值观念的某种继承与发展;只有在主体精神真正确立之后,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生成.价值观念的这一特点也充分表现在王阳明一生的实践追求中:从其"读书学圣贤"的理想到"身心之学"的准则再到其个体精神的确立以及内在性方向的开辟,也就使得儒家的慎独、诚意传统得以激活,其"世界"之个体性也得以真正形成.这种扎根于"慎独"传统并由"诚意"所表现的应世面向,也就为儒学从农耕文明到工商文明的过渡与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基础;而由此所形成的独立、平等的自立精神与人际关系中的职业操守与契约原则,不仅体现着个体立身行事的基本精神,而且也代表着阳明心学对于现代工商文明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王阳明价值追求个体精神诚意慎独现代意义

    翟震川的哲学思想述论

    欧阳祯人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于王阳明的及门弟子王龙溪等人到水西书院来讲学,阳明后学俨然在皖南地区形成了一个学术的中心,产生了大量阳明后学的传人.泾县的阳明后学翟震川是阳明学的再传弟子,深受王龙溪的影响,抵达了戒惧慎独之真机、中和位育之化的境界.他上承洙泗濂洛,面对明朝的社会现实,注重心即事,事即道,经世致用,学宗孔曾思孟,合外内之道,有意纠正阳明后学的空寂之偏.从格致诚正、家国天下,蔼然一气流通来讨论心学问题,也反映了阳明后学的思想起伏.

    翟震川未发之中格物致知一气流通家国天下

    经典、圣人与工夫:阳明学与魏晋玄学之关系

    李想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学与魏晋玄学在经典诠释、圣人观与适性等核心论题上有相近的反思,故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是考察阳明学思维方式与工夫模式的重要途径.阳明注重得经典之意而不必泥于文句的诠释原则,与王弼的言意之辨有相同的诠释取向,但阳明要更为兼顾文句自身的意义.阳明主张圣人的本质在于纯乎天理而非知识才能的多寡,此与郭象区分"迹""所以迹",并从"所以迹"论圣人的思路相类.阳明本其儒学立场,并未将仁义等归为"迹".阳明的工夫论以适性为基础,既注重符合根器气习气性,也指符合道或性之全体,此与郭象的适性逍遥说包含的有待逍遥与无待逍遥之间若合符契.阳明主要从工夫论的角度继承与发展了郭象的适性学说,而且有成性的维度.

    王阳明魏晋玄学经典诠释圣人观四句教适性逍遥

    孙应鳌学术历程考论——兼论蒋信在黔中王门学术思想体系建构中的地位

    戴岳刘海涛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贵州建省后首位被"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的黔中学者孙应鳌的学术渊源,自清末黎庶昌以来,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即认为孙应鳌是在十九岁时见到泰州王门的徐樾才开始接触心学的.然而,重新梳理历史文献却发现,孙应鳌因少年读书时没有明确的师承,所以"不立门户"而博览众家,其入手处在陈献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而对蒋信的学说也有所了解.因为"学遂通",故徐樾"一见而大奇之".入仕后,孙应鳌又在蒋信的影响下,转向"得定性求仁之学于宋大儒程纯公".中年后"归本于学孔",最终形成了"以求仁为宗,以尽人合天为求仁之始终,而其致功扼要在诚意慎独"的思想.孙应鳌是黔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学术历程受蒋信的影响颇深,而蒋信在黔期间的讲学活动是继王阳明之后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输入,不仅直接培养了马廷锡、李渭、孙应鳌等黔中王门第二代弟子,更是涵养了黔中王门重视躬行实践的品性,可以说是黔中王门学术思想建构的直接指导者,在黔中王门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深入考证这一问题,对于重新思考阳明悟道前贵州的学术、黔中王门学术思想的建立以及历史地位,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孙应鳌黔中王门蒋信学术历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

    雷洪尚雪娜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以社会生活方式结构、规律及体现的日常生活方式,分析目前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条件、趋势与存在的障碍、困境,可以尝试提出一个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视角以理解和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内容和进程.目前中国已经出现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条件、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基础;社会结构整体转变的促进;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必然;民生问题切实推进、解决的伴随;实际社会生活状态变化的预示;人的素质提高的追求.同时,存在不少障碍、困境:由"短缺期"到"满足期"的扭曲和畸形;收入、生活的水平差距在扩大;生活水平的效益、价值大量"受损";生活"风险感"导致的"压力感".据此,提出要引导社会观念,调整、完善相关社会政策导向,补充、增加相关有效措施等推进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对策.

    中国现代化社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测量指标构建及其政策意义

    陈成文廖欢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是衡量社会治理成果的重要尺度,是治理主体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开展社会治理活动所展现的效率、效果、效益和能力的统称.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就必须科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测量指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可以从基层社会治理效率、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基层社会治理效益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四个维度进行测量.科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测量指标的政策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推动理论认知与治理实践的有机统一;二是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三是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决策的科学化.

    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测量指标政策意义

    养老还是养小: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失衡逻辑与治理路径

    王增文张文雅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负增长形势下,全国家庭面临老和小的双重照料压力,极易出现代际资源失衡、权力失衡和价值失衡现象,进而造成家庭代际关系失衡,面临养老还是养小的选择困境.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失衡是婚姻、生育、代际居住安排、养老等系列事件综合作用之果,而交换逻辑存在于整个家庭生命周期内.具体而言,受制度逻辑所影响的代际责任软约束与养老资源的底线获得造成不稳定和不对等的代际资源交换状况,而构成家庭这一组织形成、扩展与衰退的生命重大事件在遭受社会时间的压迫后,加剧子代婚育焦虑的同时严重限制了农村家庭代际资源的交换;利益逻辑是农村家庭代际交换遵循的底层逻辑,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诉求叠加引发代际竞争与代际关系失衡.按照此失衡逻辑,家庭代际关系失衡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其治理路径也应置于家庭而非仅仅是个体的视域下.从"新家庭主义"的价值层面和完善家庭政策支持体系工具层面两个维度提出具体举措,包括在法治层面运用法律手段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以及家庭照料者的权益与福利、在德治层面促进家庭在社会政策中的主体回归,推动形成老幼共融、代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整合与优化政策服务,促进生计资本持续增长、统筹与协调资源要素,防范农村家庭潜在风险、多元主体协同配合,促进家庭照料能力提升等,可为我国社会政策改革提供重要思路.

    代际关系代际交换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失衡逻辑治理路径

    布鲁姆《J书》阐释的空间批评

    陆扬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罗德·布鲁姆跟大卫·罗森伯格1990年合作出版的学术畅销书《J书》,可视为对他本族犹太文化传统的一个著名"误读".此书系罗森伯格根据希伯来圣经底本译出《J书》正文,布鲁姆作评注.布鲁姆认为《J书》打破文类的边界,作者J是卡夫卡的先祖,成就可比荷马与莎士比亚.又《J书》中的创世描述,有恶作剧的孩子气,那是女性风格,大不同于后来男性祭师们编定的《创世记》文本.假若认可身体是为空间批评关注的一个焦点,J写创造女人,前后篇幅较写创造男人达六倍之多,这或可比肩日后乔叟笔下精力过剩的巴斯妇.故《J书》中无所不在的放逐主题,在布鲁姆看来便是福报的移花接木.是以无边空间的漫漫流浪,替代了遥遥无期的还乡心愿.

    布鲁姆J创世放逐边界

    中国现代"尚力"思潮的美学精神与当代意义

    李明慧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尚力"思潮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以倡导审美主体刚健强盛的生命力为基础,集中表现为"心力""意力""情力"对感性生命的启蒙,旨在以"力之美"实现个性的 自由解放与国民人格的改造,突出了"力"对审美主体的建构与创化."尚力"思潮与时代变革和现代启蒙相呼应,是一次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彰显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崇高意蕴和审美艺术人生统一、知情意行合一、审美与创美融合的美学精神,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现代觉醒."尚力"思潮独特的美育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当代审美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尚力"思潮心力意力情力美学精神

    司法公正视角下康斯坦茨公会议审判胡斯案述评

    曾祥敏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斯坦茨公会议审判胡斯案是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审判异端的著名案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根据中世纪教会法的有关规定,公会议监禁和立案审判胡斯并无不妥,但是围绕安全保证书、胡斯身份等立案的正当性之争议,表明胡斯案中的各方对于异端的认知和对教会处置异端规定的了解有很大的差异.就案件审理过程的程序正义而言,该案总体上遵循了当时教会法对异端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甚至在有些方面给人留下"法外施恩"的印象.就判决结果体现的实体正义而言,该案适用中世纪的教会法律恰当,定罪理由充分,胡斯的死刑判决也有前例可循.

    康斯坦茨公会议胡斯案司法公正天主教会教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