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林欣森

季刊

1672-3562

gzsyxb@163.com

020-83171273

510030

广州市起义路144号2605室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是以统战理论研究为主的社会科学综合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程竹汝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将全面发展协商民主作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战略布局和要求.那么,协商民主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呢?本文认为二者的多维关联包括:理论上,协商民主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显著的实践特征;现实中,协商民主已然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普遍的实践形式;制度上,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定型.

    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实践形式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设定

    华正学陆淞沅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政党政治话语权较量中,如何确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空间和国际话语权,是当下中国多党合作实践和政党制度研究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正如西方政党政治的话语霸权非一日之功一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想赢得国际话语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为此运筹帷幄、迎难而进、只争朝夕,做好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策略的精准实施.基于国际话语权较量的总体战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赢得国际话语权的战略大体可规划为"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立得住,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第二步,撑得起,放大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效能;第三步,传得开,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方可扎实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确立.

    政党政治国际话语权新型政党制度"三步走"战略

    以程序民主赋能基层协商民主的三重维度——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视角

    莫岳云许国燕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实现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基层协商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提升其民主实效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依靠程序赋能.程序民主的引入,能够保障基层协商的民主核心价值,维护协商公平正义,并极大地提升协商的效率水平,是提升基层协商民主实效的重要保障.当程序民主运用到基层协商民主中时,具体化为议事规程,以议事规程赋能基层协商民主,需要夯实议事规程的内容设计,强化协商主体能力建设,健全议事规程监督机制,保证环节完整与程序合理,实现程序民主推动实质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协商民主程序民主议事规程

    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路径研究

    王娜娜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党派人士是多党合作的重要主体,如何在遵循形式上"未加入党派"和实质上"有党派性"这一独特政治属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参政力量的功能优势,是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坚持问题导向,从夯实政策保障、构建多元平台、畅通政治参与渠道以及筑牢人才基础几个方面提出路径思考.

    新型政党制度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发挥路径

    制度理念·比较优势·原则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维探赜

    江秋飞罗嗣亮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新型民主的重要成果,这一民主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实践和中国政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彰显人民性的人民民主,是充分体现全面性和贯彻过程性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相较于西方民主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当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应当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参与渠道,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人民幸福权利;应当坚持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变成国家治理效能.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文化人民至上制度优势

    唤醒群众:中共三大召开前后宣传教育特点探微

    鲁敬诚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三大召开前后党的宣传教育以"唤醒"群众为主要目的.这一时期的宣传教育回应了革命形势的要求,开展国民运动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宣传教育,"群众党"的目标则决定了宣传教育的"唤醒"形式.这一时期的宣传教育符合了革命实际,借助创办出版物、学校和特定事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宣传教育具体方式.这一时期的宣传教育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团结到党的周围,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三大前后党的宣传教育统一战线

    "人大释法"启动模式问题的规范分析

    何浩汤华至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因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的数次解释所引发的关于"人大释法"启动模式的争议持续不断.基于体系解释的规范分析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主动解释香港基本法,除香港终审法院外,包括国务院在内的其他主体也有权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香港基本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须在"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政治基础上,遵守法秩序统一性原则、最大效力原则以及谦抑原则解释香港基本法.

    人大释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解释权香港基本法第158条

    华人离散群体家国意识的呈现——以1880-1920年的潮汕侨批为例

    林丹谢灿明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且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来自潮汕地区的华人群体面临着背井离乡、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等复杂问题,其情感表达、思想观念和书写模式的变化都在侨批中得以体现.本文借助LancsBox语料库分析方法,对1880年至1920年的潮汕侨批文本进行高频词统计和词语搭配分析,旨在探索华人离散群体家国意识的生成过程.通过对侨批文本的语言特征研究,揭示了华人离散群体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眷恋、思念,并展现出对家庭、孝道的坚持和家国意识的执着.

    LancsBox离散群体侨批家国意识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在粤香港大学生国家认同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李文珍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在粤香港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这一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为七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内地生的交往,对广东生活环境的适应,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央政策的认知,对媒体宣传的认识,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认知.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发现,与预想不同,"与内地生的交往"对在粤香港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并没有呈现显著性正向影响;"对广东生活的适应"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对这一群体的国家认同有着显著性的正向影响;而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基本法》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认知,暂时对这一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研究结论对在大湾区建设中铸牢港澳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大学生国家认同

    在粤就读港澳籍青少年国家认同基本现状与政策建议

    陈卓君
    70-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港澳相继回归祖国以来,港澳社会的国家认同尤其是香港社会的人心回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作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和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关键桥梁,增强在粤就读的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G市16名港澳籍青少年进行质性访谈,发现制度认同受到局限和冷漠的影响,学习适应和学校管理亟待改进,这些因素阻碍了在粤就读的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进一步提升.根据这一现状,本研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包括树立基本原则、消除符号化和标签化,全面加强政策和法制教育,以及采用生活化方式增强国家认同感.

    在粤就读港澳籍青少年国家认同制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