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蔗糖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蔗糖业
中国糖协、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
甘蔗糖业

中国糖协、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

安玉兴

双月刊

1005-9695

sugarprc@21cn.com

020-84168724

510316

广州市石榴岗路10号

甘蔗糖业/Journal Sugarcane and Canesugar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糖业协会、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和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共同主办,是国内制糖行业中创刊最早,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是甘蔗制糖行业内唯一的全国性的科技期刊,曾获中国轻工总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蔗新品种桂柳07150选育与生产应用性能分析

    卢李威卢文祥伍龙梅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蔗新品种桂柳07150(柳城07-150)由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选育,品种是以粤糖85-177为母本,ROC22为父本的杂交后代,2019年5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经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表证,该品种具有株型好、生长势强、早中熟、高产、高糖、抗倒、宿根性好、适应性强等优良农艺性状;全国甘蔗品种第11轮联合区试(广西柳州、来宾和云南开远等7个点)结果表明,平均蔗径产量增产10.97%,蔗糖分增加0.33%(绝对值),建议该品种可作为桂中蔗区及其相类似蔗区替代ROC22的优势竞争品种.

    甘蔗新品种桂柳07150选育

    不同补种方法对宿根蔗的效果研究

    吴建明陈荣发丘立杭范业赓...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补种方法对宿根蔗的效果,本试验于2017~2020年在3个不同地方开展,以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柳05-136为试验材料,设置单芽育苗、催芽、脱毒组培苗原苗3种不同方法补种宿根蔗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补种方法对甘蔗的株高和茎径均没有影响;②单芽育苗补种第1年宿根后3年宿根甘蔗的有效茎数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4155条/hm2和7965.30 kg/hm2、14370条/hm2和13554.6 kg/hm2、15240条/hm2和18252.45 kg/hm2,单芽育苗补种第2年宿根甘蔗的有效茎数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8040条/hm2和13286.55 kg/hm2;③催芽补种宿根当年甘蔗有效茎数和产量分别高于对照480条/hm2和3238.2 kg/hm2,差异不显著;④脱毒组培苗原苗补种处理的当年宿根甘蔗有效茎数和产量分别高于对照1590条/hm2和10060.05 kg/hm2.本试验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说明,不同补种方法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补种要根据宿根年限、品种特性、水源条件、土壤条件、人工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补种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甘蔗宿根年限短的问题.

    宿根蔗补种育苗催芽脱毒组培苗

    蔗叶残株不同处理方式对宿根蔗出苗生长的影响

    罗亚伟梁阗黄金生高轶静...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上,甘蔗收获后蔗叶残株处理通常有原地覆盖(或人工收集隔行覆盖)、蔗叶残株原地焚烧、机械粉碎还田、人工捡拾和机械打捆捡拾等几种方式,为了解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宿根蔗的影响,进行了留宿蔗地蔗叶残株不同处理方式对宿根蔗出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蔗地残株粉碎+平茬、残株焚烧、残株粉碎和捡拾清理均能有效提高宿根蔗的萌芽出苗率,促进蔗苗的生长和分蘖.其中,以残株粉碎+平茬处理最优,其宿根蔗的出苗率、分蘖率、苗高和叶长分别比原地覆盖(对照)提高14.6%(绝对值)、16.2%(绝对值)、35.3%、16%,可以替代蔗叶残株焚烧,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栽培管理措施.

    宿根蔗蔗叶残株农艺性状栽培措施

    应用手持式植物光谱测量仪开展甘蔗蓟马为害差异研究

    罗志明尹炯李银煳张荣跃...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甘蔗品种为材料,研究手持式植物光谱测量仪(PolyPen RP-410)在蔗叶光谱值测定的使用技术方法,并分析了不同蓟马为害程度蔗叶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异.结果表明:PolyPen RP-410测定蔗叶正、反面NDVI值无差异,不同叶位间NDVI值有一定差异;NDVI值可反映蔗叶的健康状况,且蓟马为害程度与NDVI值呈显著负相关.根据蔗叶受害等级与NDVI值线性回归关系,制定了蓟马为害蔗叶的5级分级方法.该分级方法既避免了人为误差,又提高了监测的准确度;同时还能有效去除因蔗叶颜色差异导致的影响,可为科学指导蔗区蓟马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

    甘蔗蓟马手持式植物光谱测量仪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害指数分级方法

    海藻多糖尿素对甘蔗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江日东陈迪文周文灵敖俊华...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湛江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通过1年新植与1年宿根田间试验研究施用海藻多糖尿素对甘蔗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用量下海藻多糖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2年平均产量提高5.4%,理论糖产量提高6.7%;常规用量减量20%条件下海藻多糖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2年平均产量提高10.1%,理论糖产量提高10.8%;与普通尿素相比,甘蔗施用海藻多糖尿素可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23.7%,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甘蔗海藻多糖尿素甘蔗产量氮素利用率糖产量

    生物炭对土壤有效镉含量和甘蔗镉吸收的影响

    唐国磊刀静梅冯璐施永祥...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求Cd污染的土壤添加生物炭对Cd从土壤-甘蔗迁移的影响,本研究以云蔗05-51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土壤生物炭含量分别设为0%、2.5%、5.0%,并加入不同量的Cd(NO3)2·4H2O到土壤,土样有效Cd含量设4个水平(0、100、250、500 mg/kg),共12个处理.在甘蔗幼苗期,对甘蔗株高、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进行测量,对甘蔗地上部分、根系的Cd含量和积累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土壤有效C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甘蔗幼苗期,土壤中0~500 mg/kg有效Cd对甘蔗株高、生物量积累抑制作用不明显.有效Cd浓度为250 mg/kg的处理,土壤有效Cd含量变化趋势为:5.0%生物炭<2.5%生物炭<0%生物炭.有效Cd浓度500 mg/kg处理85天后,甘蔗地上部分Cd含量趋势为:0%生物炭>2.5%生物炭>5.0%生物炭,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有效Cd浓度为500 mg/kg、生物炭0%的处理,甘蔗根系Cd含量达最高值为131.86 mg/kg,甘蔗根系Cd积累量6.43 mg为最大值.土壤有效Cd浓度为100、500 mg/kg的处理,地上部分Cd积累量趋势为:5.0%生物炭<2.5%生物炭<0%生物炭.总的来说,土壤有效Cd浓度在0~500 mg/kg范围,云蔗05-51在苗期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积累不受抑制.云蔗05-51地上部分Cd积累量明显低于根系.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效Cd含量呈降低的趋势,甘蔗地上部分和根系Cd含量和积累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甘蔗幼苗期红壤生物炭根系Cd污染

    不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果蔗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毛玲荣林怡蔡美艳林桂平...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摸索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果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降解地膜代替普通地膜覆盖的可行方法,为此,开展了不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果蔗上进行了覆盖应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果蔗春植(播)栽培(2月中旬~3月中旬)应用降解膜与普通地膜平均有效茎基本一致,且对果蔗长势和产量无显著差异,可以基本满足春植果蔗栽培的需要,但降解地膜对土壤升温较普通PE地膜性能差;厚度为14μm规格降解地膜的诱导、开裂时间基本上能符合果蔗春植(播)栽培农艺节点需要,培土后,果蔗新生根系均能穿破残存降解膜吸收肥水,待收获翻耕后观察,田间无残留,可实现省工节本、绿色生态.

    果蔗全生物降解膜应用效果

    果蔗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建议

    黄瑶珠陈明周谢东杨友军...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广东省果蔗地膜覆盖存在的白色污染,促进生物降解地膜在果蔗的推广应用,本文总结广东省果蔗生物降解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地、选种、种芽处理、播种、整地、施肥、盖膜、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等方面.同时提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推广应用前景及发展建议.

    果蔗地膜生物降解技术要点发展建议

    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测定甘蔗中7种多氯联苯残留含量

    郑冰仪曾秋霞黄敏兴高裕锋...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C-NCI-MS)同时测定甘蔗中7种多氯联苯(PCBs)残留含量的检测方法.甘蔗样品经乙腈提取,硅胶固相萃取柱(Si-SPE)净化,在气相色谱-负化学源-串联质谱仪(GC-NCI-MS)选择离子(SIM)模式下分析检测,外标法定量,线性良好(r2>0.999),方法检出限(LOD)为0.09~0.28μg/kg,定量限(LOQ)为0.30~0.93μg/kg.分别在甘蔗样品中添加7种多氯联苯标准品1、10、100μg/kg进行添加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在72.80%~133.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00%~12.47%.本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满足甘蔗中多氯联苯的检验需求.

    甘蔗多氯联苯GC-NCI-MS

    2021/22年榨季国内外食糖市场回顾与2022/23年榨季展望

    刘晓雪邬志军周靖昀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印度、泰国和欧盟增产影响,2021/22年榨季国际食糖产量同比增长2.1%,各国经济复苏带动食糖消费稳中有增,全球食糖供需缺口估计为191万t.由于种植面积减少,国内食糖减产10.37%;配额外进口利润持续倒挂,食糖进口量预计同比减少,糖浆进口大幅增加;消费量由于疫情局部反复同比持平,2021/22年榨季截至7月底食糖销售不振、下游含糖食品增长乏力;基差前期震荡走强而后平稳在0值上下波动、最近持续走强.展望2022/23年榨季,国际食糖市场供应过剩,预计巴西、泰国增产而印度、欧盟减产,国际糖价震荡下行但跌幅有限.国内食糖产量预计增加,但和2020/21年榨季产量相比仍有差距.后期还需关注宏观经济放缓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巴西下调燃油税和乙醇税对糖醇比的影响、各国出口禁令对国际糖市的扰动、异常高温和干旱天气对食糖生产的影响.

    食糖供需产量价格进口出口禁令异常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