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子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子学刊
管子学刊

于孔宝

季刊

1002-3828

gzxk@chinajournal.net.cn gzxk@vip.163.om

0533-2781654

255049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

管子学刊/Journal Guanzi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本刊将广泛团结国内外有志于研究《管子》和齐文化的专家、学者,培植学术界新人,继承稷下百家争鸣之遗风,提倡学术自由,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研究,从民族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角度,全方位地研讨齐文化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而竭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儒道法之间的内圣外王之学——从《管子》反思"黄老道家"与"齐法家"

    白彤东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表面的异同之下,需要通过基于哲学概念的文本分析才能挖掘经典的思想关联.通过初步考察发现,《管子》不是综合的,而是驳杂的,但"《管子》四篇"是相对内在一致.后者处于儒道法之间,也是内圣外王之学的最早的正面表达之一.以三晋法家为参照进行齐法家研究,有利于把握法家的整体特征,也能凸显齐法家的个性和独特价值,亦利于辨明齐法家和儒家、道家、阴阳家的关系,甚至可以帮助确定齐法家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揭示齐法家和三晋法家的异同,需以细致的文本对照解读为根据,避免简单地对二者作截然二分的判断.从经济角度考量《管子》的学派归属,其法家属性显然.作为齐法家之代表,《管子》与三晋法家之《韩非子》均包含丰富的术论思想,对其进行比较,既可见它们同为法家的共性,也可揭示先秦法家思想的多样性.这对客观认识和评价法家不无裨益.

    齐法家《管子》黄老道家

    以三晋法家为参照的齐法家研究——以富国与富民之关系为例

    王威威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表面的异同之下,需要通过基于哲学概念的文本分析才能挖掘经典的思想关联.通过初步考察发现,《管子》不是综合的,而是驳杂的,但"《管子》四篇"是相对内在一致.后者处于儒道法之间,也是内圣外王之学的最早的正面表达之一.以三晋法家为参照进行齐法家研究,有利于把握法家的整体特征,也能凸显齐法家的个性和独特价值,亦利于辨明齐法家和儒家、道家、阴阳家的关系,甚至可以帮助确定齐法家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揭示齐法家和三晋法家的异同,需以细致的文本对照解读为根据,避免简单地对二者作截然二分的判断.从经济角度考量《管子》的学派归属,其法家属性显然.作为齐法家之代表,《管子》与三晋法家之《韩非子》均包含丰富的术论思想,对其进行比较,既可见它们同为法家的共性,也可揭示先秦法家思想的多样性.这对客观认识和评价法家不无裨益.

    齐法家《管子》黄老道家

    齐、晋法家术论再比较——兼论《管子》的学派归属

    杨玲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表面的异同之下,需要通过基于哲学概念的文本分析才能挖掘经典的思想关联.通过初步考察发现,《管子》不是综合的,而是驳杂的,但"《管子》四篇"是相对内在一致.后者处于儒道法之间,也是内圣外王之学的最早的正面表达之一.以三晋法家为参照进行齐法家研究,有利于把握法家的整体特征,也能凸显齐法家的个性和独特价值,亦利于辨明齐法家和儒家、道家、阴阳家的关系,甚至可以帮助确定齐法家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揭示齐法家和三晋法家的异同,需以细致的文本对照解读为根据,避免简单地对二者作截然二分的判断.从经济角度考量《管子》的学派归属,其法家属性显然.作为齐法家之代表,《管子》与三晋法家之《韩非子》均包含丰富的术论思想,对其进行比较,既可见它们同为法家的共性,也可揭示先秦法家思想的多样性.这对客观认识和评价法家不无裨益.

    齐法家《管子》黄老道家

    "为何"与"如何"——对荀子秩序问题的反省

    东方朔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重建理想的秩序,是荀子和先秦诸子面对的共同课题.在荀子那里,"治与乱"问题呈现出"为何"与"如何"的思考:"为何"是探究根源,"如何"是寻找方法.这构成理解荀子政治哲学的根本线索.荀子将乱的根源指向"欲多而物寡"的矛盾,故唯有确立以圣王和礼义为核心的政治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止争去乱.在理论上,"如何去乱"所涉及的政治秩序的实现和稳定向来都是"正当性"的评价对象,对"如何去乱"问题的回答便不能仅止于提出一套国家制度和法则规范,还必须提供道德上的证成,而荀子对此并没有完成"正当性"的相关论证.

    荀子秩序政治国家正当性

    荀子美德伦理学中的情感与理性

    毛朝晖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赫斯特豪斯对美德伦理学的界定,荀子伦理学可以被认定为一种美德伦理学.不过,荀子的美德伦理学并非一种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这是因为荀子的人性论具有复杂的结构,其中除了道德理性至少还应包括自然情欲与道德情感两个要素,因此荀子伦理学不应被视为一种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荀子的美德观念以其宇宙论作为基础,认为美德是基于"情"和"心为之择"两个基础条件而形成.情感与理性在荀子的美德伦理学中密不可分,基于"天生人成"的宇宙论共同成就美德.此外,荀子伦理学也提供了一种反思美德伦理学的独特视角.近年来,迈克·斯洛特提出了美德伦理学的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二分法,这种二分法在荀子伦理学中是不成立的.

    荀子美德伦理学情感理性二分法

    相嘲相得惠与庄——《庄子·天下篇》今读之三

    喻中
    4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庄子·天下篇》,"古之道术"在庄子时代破裂四散之后,庄周、惠施分别传承了其中的一个部分.由于庄周与惠施之间有较为密切的生活交往与学术思想交往,有必要把《庄子·天下篇》中最后叙述的庄周之道术与惠施之道术结合起来予以解读,在相互比较、相互映照中,分别凸显庄周道术与惠施道术之精义,进而展示庄周与惠施的学术思想肖像.

    《天下篇》庄子惠施

    圣王之治:商鞅的法治论及其内在逻辑

    王林敏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君书》提出了理想政治统治的法家模式,其中包含一套相对完整的古典法治论:以圣王为起点,导向君主集权制的圣王法治.在"君—官—民"三方法治结构中,法既治民又治官,也抑制君主私人意志.商鞅法治论以最低限度的道德为底线,反对礼治、德治,但并不反对德性之治.商鞅贵势审数,以重刑主义、连坐思维、奖励告奸等措施严密法制,以信赏必罚树立公信,试图以强势的可操控性实现无为之治.商鞅法治论未能从根本上实现君主无为的制度化,也就无法从制度上保证法治的可持续性.

    商鞅《商君书》法治论圣王之治

    论韩非子官僚治理学说的内在逻辑

    王宏强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非子官僚治理学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官僚系统的常规支配,二是对重臣的重点支配.前者确定官僚选任、考核、奖惩和监察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官僚政治的制度基础和运行规则;后者则意在防止重臣壅蔽,疏通有关国家治乱和地方民情等信息的流通渠道.常规支配重在"规范",强调法令制度的"稳定性",侧重于"治事";重点支配则重在"防范",强调权力运作的"灵活性",侧重于"治人".在常规支配和重点支配之间,作为理想执政者的明主随时转换角色,既通过治理官僚以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又维护绝对的政治秩序."明主→治官治民→至安之世"是内含于韩非子官僚治理学说的重要逻辑,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得君行道"的思维范式.

    法家韩非子官僚治理明主至安之世

    历史语义学视角下孙子兵学的核心概念:"兵""将""计""战""攻""胜"

    赵国华
    10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子兵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建构于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兵""将""计""战""攻""胜"六个词语."兵"指军队和战争;"将"指将领,是用兵作战的军事主官;"计"指计算、计谋,是战争决策和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战"即野战,亦指会战、决战;"攻"指进攻、攻击,或指攻城作战;"胜"即胜利,多指预测性的胜利.每一个词语加上前缀或后缀,又分别构成一组核心概念.孙子以这些核心概念为基础,系统论述战争、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问题,并把战争指导原则和方法置于核心位置,从而具有鲜明的军事谋略特质.所以准确地说,《孙子兵法》主要是一部军事谋略著作.

    孙子《孙子兵法》孙子兵学核心概念

    由"先知"求"先胜":孙子对情报的功能定位及历史影响

    熊剑平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子在十三篇兵法中使用"先知"一词,是为了强调情报先行.这是《孙子兵法》的重要理念之一,也使得这部兵典更具特色.孙子强调"先知",目的是为了追求"先胜",对情报的功能和作用,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孙子高度重视侦察情报工作,尤其重视使用间谍,都是为了更为充分地掌握敌情和展开敌情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战争决策,确保己方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打赢战争.由"先知"求"先胜",不仅是十三篇兵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孙子进行战争决策和战法设计的基本依据.孙子主张情报先行,得益于前孙子时期军事思想的长期发展,也是尊重战争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同时也体现出孙子研究战争和把控战争的超强能力.由"先知"求"先胜"的理念,对古往今来的军事家构成了深刻影响,不仅是我国优秀兵学文化传统,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指导价值和启示作用.

    《孙子兵法》先知先胜军事史情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