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陈蔚文

双月刊

1007-3213

gzzyxb@gzucm.edu.cn

020-36585268;36585013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中医药综合性、学术类刊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主管单位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厅。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22个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是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的专业人员及国内外中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合医学宣言》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樊代明
    2515-2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自2012年正式提出以来,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该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整体整合医学整合医学医学发展

    国医大师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的学术传承与发展

    刘小斌
    2518-2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思路指导下的重症肌无力诊治实践,评述肌病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认为"脾胃虚损"能够阐述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功能与形体受到损害的本质,"五脏相关"理论具有确立重症肌无力中医诊断与用药模式、促进重症肌无力辨证分型与个体案例结合、诠释痿病类证并指导方药拟定的优势."五脏相关"不是单纯依靠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推导出来的关系,而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系;"五脏相关"理论能阐释当下重症肌无力的亚组分类,指导其精准靶向药物治疗.中医之创新,有赖于新的科学技术,中医药干预重症肌无力及其他罕见肌病所取得的疗效及理论表述,又将推动新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即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需"吸取西医新知,弘扬中医优势".

    重症肌无力脾胃虚损五脏相关痿病类证邓铁涛学术传承与发展

    国医大师禤国维"和法解毒"诊治皮肤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刘炽周莎吴元胜熊述清...
    2526-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学以"和"文化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国医大师禤国维从"和"文化出发,结合皮肤病临证经验,将"和"理念贯穿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了"和法解毒"诊治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和法解毒"包括调和阴阳、调和正邪、调和水火(即寒热)、调和方药四个方面,其目标是为了实现"解毒祛邪,以和为贵".基于"和法解毒"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医特有的健康-疾病-治疗观;"和法解毒"可用于指导处理医患关系,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启发意义.

    和法解毒皮肤病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禤国维

    国医大师禤国维运用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经验

    王家爵谢凌峰李红毅莫秀梅...
    2532-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以皮治皮"理论,运用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是中医"整体辨证"与"取象比类"思维的体现.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以阴阳为本,从皮肤病"阴阳失衡,外见于皮"的核心病机出发,将"以皮治皮"与"平调阴阳"理论相结合,发挥皮类中药在治疗皮肤病的独特优势.具体临证时,常采用蝉蜕配伍白鲜皮祛风止痒以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乌豆衣配伍白鲜皮祛风补肾以治疗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牡丹皮配伍地骨皮滋阴清热活血以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桑白皮配伍地骨皮泻肺滋肾以治疗皮脂分泌异常性皮肤病.皮类中药具有祛风透疹、补肾滋阴等功效,"以皮治皮"的用药思路指导治疗皮肤病,可为皮肤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皮肤病皮类中药以皮治皮蝉蜕白鲜皮乌豆衣牡丹皮地骨皮国医大师禤国维

    征稿启事

    2537,2662页

    基于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构建的"六维辨识"体系要略

    王桂彬司徒红林林毅
    2538-2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过程的医学,既有一般思维方法的普适性,又有东方文化思维的特殊性.该文从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出发,回归中医哲学体系,重新审视、剖析疾病本质思维规律的重要性,提出涵盖辨病、辨证、辨症、辨机、辨体、辨气的中医临证"六维辨识"思维理念."六维辨识"思维指导下的中医临床诊疗立足于整体大局观,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症基于主症,可明晰疾病病机转化、病势进退、病证演变;辨机要求临证之际应注重病机演变,据证施治,依症加减;辨体需根据患者体质,结合疾病之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详细参辨;辨气应依据机体正气盛衰、邪气强弱来综合考虑,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六维辨识"旨在阐释辨病要素、识证参法、据症化裁、机态辨识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临证对疾病、病机、证候、治疗的全面把握,可为疾病的准确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六维辨识辨病辨证辨症辨机辨体辨气

    乳腺癌"应激治乳"新理论的构建与临床应用探讨

    王志宇胡玉蝶洪时萃徐上...
    2547-2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激是生物体对内、外源性刺激的一种非特异的适应性反应,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然而当应激反应的程度超过机体适应阈值,即可诱发多种疾病.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乳腺病领域首位国医大师林毅教授创立"六郁治乳"理论,认为六郁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而六郁与机体应激反应系统密切相关,中医药在调整应激稳态平衡领域有特色优势.该文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六郁治乳"理论及现代应激理论,提出"应激治乳"学说,阐释应激因素介导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病机特性、致病特点、分子机制,提出基于应激稳态调控的核心思想和辨治原则,总结"应激治乳"理论指导下的遣方用药."应激治乳"理论的构建丰富了中医乳腺癌理论体系,有望为改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新路径.

    乳腺癌应激治乳六郁治乳应激稳态调控辨证论治临床预后国医大师林毅

    循证中医20年的发展和思考

    薛长利ZHANG Anthony LinMAY Brian HPOBJOY Louise...
    2555-2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用于防治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医学积淀了丰富的经典文献、病例记录以及各种临床研究数据,详尽记录了中医的运用和疗效.然而当代临床决策需要更高质量与可靠的证据来支持.由于中医在此领域的循证证据较为缺乏,妨碍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有效融合,也制约了中医作为一种安全且有效医疗方式在全球的推广和认可.过去20年中,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致力于支持传统药物(如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整合,以提升全球医疗保健水平.该文分析了过去20年来(2005年2月至2024年2月)国际四大顶级医学刊物(如BMJ,JAMA,Lancet an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中医研究文献,阐述了中医循证证据基础的发展.同时着重介绍了该研究团队在推动循证临床中医发展的关键举措,包括澳大利亚中医产品和从业者的规范监管、教育标准的提高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该研究团队在中澳国际中医研究中心内所开展的科研课题充分展现了这种国际合作的成果和优势.中澳国际中医研究中心通过独特而全面的"整体证据"方法,开展的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临床研究,为中医证据基础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部分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开创性的系列中医临床循证专著被国际医学指南广泛引用.尽管在过去20年里,中医的临床证据基础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空白,制约了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未来需要持续的资金和研究来推动这项工作,以确保中医防治疾病的安全、有效和可行性,最终实现将传统医学作为WHO全球医疗覆盖战略的一部分.

    循证医学中医整体证据方法中西医结合结合医学中澳国际中医研究中心

    温建民微创外翻病症诊疗体系学术思想及运用

    温冠楠程桯蒋科卫豆以彪...
    2568-2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翻病症作为常见的前足疾病,其诊疗体系一直备受关注.该文介绍了温建民教授基于中医阴阳平衡和筋骨理论,结合现代手术经验,历经40余年的深入临床实践和研究,构建了以"阴阳平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外翻病症诊疗体系(包括第一跖骨微创切骨手法整复术、"裹帘"外固定、围手术期中药的辨证应用以及中医的康复调护等四大关键技术),该体系为外翻病症的标准化微创治疗提供了系统指南,亦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骨伤科疾病提供了重要思路,具有极高的借鉴及推广价值,是温建民教授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心血结晶.

    外翻温建民中西医结合微创诊疗方案阴阳平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基于伏邪理论的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思路与实践探索

    黄婉怡薛亚静林杰文王新华...
    2576-2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伏邪理论"对新冠病毒感染等所致疫病的病机认识、防治思路的指导意义."伏气"为温病病因,亦为人身阳热之气;阳热之气郁伏于内可成为伏热体质,伏热体质与温病的发生发展尤为密切,伏热体质更易致温邪为患.伏邪理论对中医防治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疫病的启示主要为:气候反常是疫病发生的重要预警和外在条件;同气相求,伏邪与新感病邪性质相关,易内伤太阴,脾虚湿聚则成"伏湿";从伏邪理论防治疫病,有助于辨识证候重点,制定针对病机的核心治法,截断病情.基于伏邪理论,针对伏湿的祛湿法为新冠病毒感染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治法.该课题组以燥湿、化湿、利湿、健脾等多种祛湿法组方,拟定了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中药方"五指防冠方"(由五指毛桃、薏苡仁、茯苓、火炭母、苍术、广藿香、甘草组成),该方可应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祛湿法的疗效机制主要与改善机体的免疫紊乱状态、恢复机体抗病能力有关.

    伏邪新冠病毒感染伏热体质伏湿祛湿法五指防冠方中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