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陈蔚文

双月刊

1007-3213

gzzyxb@gzucm.edu.cn

020-36585268;36585013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中医药综合性、学术类刊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主管单位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厅。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22个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是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的专业人员及国内外中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刺治疗癌症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证据分析和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林志秀张宏伟
    2581-2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针刺治疗癌症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数量的增加,已有一定的研究证据支持针刺在部分癌症相关病症的治疗应用.该文在对已有证据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临床研究质量较低、针刺的整体性治疗作用评估不足,以及国内临床研究结果的应用不足等,并进一步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针刺癌症临床研究证据分析研究方向综述

    从"岭南罗氏妇科诊法"谈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

    罗颂平
    2586-2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为广东省、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称非遗项目),具有文化属性与学术属性."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源于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带有岭南文化的基因与岭南医学的印记.中医药非遗项目与中医流派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各有侧重.非遗项目由文化部门组织评定,其传播主要面向公众,以外展型传播为主;而流派是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定,其传播则以行业内为主,外展为辅.中医流派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既要在中医理论方面深入发掘,又要以理论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流派团队建设尤需注重学科文化传承,可通过工作站建设等形式,在行业内进行学术传播,让更多的从业者了解和掌握流派的学术经验,从而使民众获益.与中医流派相比,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文化属性更为突出,非遗传承人不仅要传承技艺,更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文化与技艺推广,让民众了解中医药非遗项目,自觉以中医药保健防病.中医药非遗项目与学术流派的传播均应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多层次、多维度传播中医药文化.

    岭南罗氏妇科诊法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学术传播

    张忠德采用平调五脏法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经验

    唐丽娟何伟炎金连顺张曈...
    2591-2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进入恢复期后,常会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对其辨治有独特的优势.张忠德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新冠感染进入恢复期,所感湿毒之邪可使脏腑气血阴阳处于失调状态,出现阳气耗损或津血亏虚,湿浊困阻气机、入络成瘀为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的关键;提出其治疗应以平调五脏气血阴阳为原则,采用运化湿毒痰浊、理气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根据五脏气血津液阴阳之盛衰,辨证分型选用"扶正系列方":元气亏虚证可选扶正升白方;肺脾肾虚证可用扶正益肺方;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证可选扶正安神方.临证时,张忠德教授针对湿毒浊气留滞部位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加减,并重视脾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注意顾护脾胃,以促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新冠康复湿毒疫阳气耗损津血亏虚平调五脏扶正系列方张忠德

    基于"筋、节、骨、髓"分型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李永津林方政陈树东詹吉恒...
    2596-2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及上肢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传统中医的筋骨辨证在治疗该病时存在概念不清、辨证分型不一等问题.岐黄学者林定坤教授在筋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提出了颈椎"筋""节""骨""髓"4大分型.该文通过总结林定坤教授对CSR筋骨辨证学术思想,总结手法治疗该病的作用靶点,提出基于筋劳、节错、骨变和髓损等4种病损分型,采用理筋、调节、护髓和治骨4种手法治疗,以期完善骨伤科手法治疗CSR的辨证施治体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筋骨辨证筋骨平衡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手法理筋调节护髓治骨林定坤

    肺癌研究40年:痰毒理论的构建与益气除痰法的应用

    林丽珠孙玲玲綦向军
    2601-2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的肿瘤.该研究团队在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指导下,根据近40年的肺癌诊疗经验,认为"痰"为肺癌发病的关键,并结合肺癌的临证特点,进一步提出"痰毒"致病的理论.肺癌为本虚标实之病,肺脾气虚为"痰毒"产生的关键,"痰毒"为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因素,据此凝练出益气除痰的肺癌治疗大法.该研究团队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益气除痰法治疗中晚期肺癌尤其是老年中晚期肺癌疗效确切,可延长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肺癌相关症状、增效减毒抗肿瘤治疗、防治早期肺癌等;益气除痰方的抗肿瘤机制与抑制肺癌的转移、调控细胞周期、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改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耐药性等有关.

    肺癌肺脾气虚痰毒益气除痰生存期生活质量抗肿瘤机制综述

    脾功能本质与"从脾论治"治法方药研究的探索与展望

    刘乃华林传权高永史亚飞...
    2608-2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脾主运化,脾气散精"是脾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中焦脾土可运化水谷并转输精微,维护机体糖脂代谢稳态,"脾主运化,脾气散精"与糖脂代谢在生理功能上具有一致性.脾虚则纳运失职,易感外邪;气虚血滞而内生湿热,久积不通则化瘀为毒,导致"炎-癌"转化,"脾虚为本,瘀毒互结"与"炎-癌"转化在病理改变上具有相关性.健脾散精化浊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健脾化瘀解毒可遏制胃的"炎-癌"转化进程.从机体糖脂代谢角度探索"脾主运化,脾气散精"功能本质的科学内涵,聚焦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炎-癌"转化进程并探讨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癌前病变等的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从脾论治"的药效机制,将丰富脾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助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已成为当前脾胃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脾藏象理论脾主运化脾气散精"炎-癌"转化从脾论治健脾散精化浊健脾化瘀解毒

    文化与医学视域下对当代中医情志学说研究的思考

    严灿吴丽丽
    2615-2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精髓,是中医情志学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和思想根源.中医情志学说的"形神一体观""以心神为主导的五脏藏神论""人格体质论"等核心理论及其中医情志病防治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意象思维"等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于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的独特理论体系.该文通过剖析中医情志学说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与医学视域下,探讨当代中医情志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认为当代情志学说的研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领域:不同人格体质的情志病发病及防治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同人格体质情志病的证候规范化判别模式研究;跨文化的情志学说研究;当代社会文化对情志病发病影响的研究;加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情志病防治研究.在文化和医学视域下研究中医情志学说,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精神心理理论和实践体系,且在当前医学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和技术的交流,实现其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

    中医情志学说中医学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

    从标到本:论银屑病复发之本质

    郭洁卢传坚
    2621-2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屑病复发一直是银屑病治疗中的难点,且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未来会更突出.该课题组从银屑病的"脾肾阳虚是其根本,外邪触发是其诱因,血热瘀滞是其标象"的"本虚标实"病机观出发,提出银屑病的本质是一类内伤性疾病,银屑病的反复发作与其"以血热瘀阻为标,以脾肾亏虚为本"的病机特点密切相关;复发是因治疗手段仅抑制了"血热"之标象,而未能修复亏虚之本.故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固本之法应当贯穿始终,并结合其水湿停留、瘀血结滞之标实,重视祛湿与化瘀,方能取得更加稳定的整体疗效.

    银屑病复发病因病机本虚标实固本祛湿化瘀

    祛湿通脉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林昌松詹静怡陈淑琳张义方...
    2625-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风湿瘀阻,筋伤骨损"的病机特点,提出"祛风除湿,通利血脉,畅通经络,健脾补肾,强筋壮骨"的治法,简称"祛湿通脉法".在"祛湿通脉法"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可根据正邪虚实,选用经验方如昆断益母方、南续益母颗粒、三藤舒筋方以及经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泻心汤等进行随症加减的中药治疗,并可配合膏方、外治法、功能锻炼等,从而构建具有中医药优势的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体系.该课题组所开展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祛湿通脉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是发挥中医药优势以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创新.

    类风湿关节炎祛湿通脉法昆断益母方南续益母颗粒三藤舒筋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泻心汤增效减毒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标准化建设

    曾锐祥郭力恒张晓璇祁建勇...
    2631-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对全球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针对AMI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致力于探索和推进针对AMI的中医药防治策略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建设.团队首创了 AMI"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模式,专注于AMI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化构建,创建并实践了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AMI关键技术体系,突显AMI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标准化建设成果.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救心·治心·养心益气活血化痰法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