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药杂志
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解放军医药杂志

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赵会懂

月刊

2095-140X

jfjyyzz@126.com

0311-87978599

050082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98号

解放军医药杂志/Journal Medical & Pharmaceut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CSTPCD
查看更多>>为适应军队医学期刊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华北国防医药》于2011年第一期始更名为《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年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在保持原有学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卫生工作视点和重点进行编辑策划和栏目调整,设有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预防医学、临床经验、药学与临床、检验与临床、病理与临床、影像医学、医院管理、信息管理与应用、护理园地、医学心理学、病例报告等栏目,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投稿和阅读。本刊先后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库6个国内主要文献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药学文摘期刊列为固定收录对象。2003年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005年入选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连续三届获得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优秀期刊奖。欢迎新老读者和作者继续给本刊赐稿和支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DH、HMGB-1联合AChE活性检测在急性胰腺炎病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杨波王朝英雷婷熊元武...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酸脱氢酶(LDH)、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联合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检测在急性胰腺炎病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127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LDH、HMGB-1水平及AChE活性,记录患者预后情况,并分析三项指标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LDH、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AChE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急性胰腺炎病情的加重,血清LDH、HMGB-1水平逐渐升高,AChE活性逐渐降低(P<0.05).本组预后不良率为14.17%.预后良好组血清LDH、HMGB-1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AChE活性高于预后不良组(P<0.01).LDH、HMGB-1水平及AChE活性单一检测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均低于三者联合检测.结论 LDH、HMGB-1水平和AChE活性联合检测可评估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情况,并预测患者预后.

    胰腺炎乳酸脱氢酶高迁移率蛋白-1乙酰胆碱酯酶预后

    胆囊占位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及诊断价值分析

    赵胜利曹子洋霍晓恺许玉静...
    52-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囊占位性病变的彩色血流征象,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1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临床资料.观察胆囊占位性病变血流分级、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等情况;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6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中,良性病变26例(良性组),恶性病变38例(恶性组).良性组肿瘤直径短于恶性组,Vmax、RI值、穿支血流检出率及≥2级血流信号显示率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1.58%、96.15%、87.50%;与病理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显示胆囊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胆囊疾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诊断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序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对钙磷代谢、预后的影响

    黄雯唐熙王兴纯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序贯治疗对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钙磷代谢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113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HFH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HDF序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钙磷代谢指标、毒素指标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钙水平高于治疗前,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BU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钙高于对照组,血磷及PTH、血β2-MG、BU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不良反应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HD联合HDF序贯治疗慢性肾衰竭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钙磷代谢指标及毒素指标水平,且安全性高.

    肾功能衰竭,慢性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血液透析钙磷代谢β2微球蛋白预后

    CRP、TNF-α、IL-1β联合检测在创伤性肱骨骨折术后骨化性肌炎中的应用价值

    李刚孙劲松李伟熊科...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白细胞介素-1β(IL-1β)检测在创伤性肱骨骨折术后骨化性肌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肱骨骨折162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8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CRP、TNF-α、IL-1β表达水平;统计创伤性肱骨骨折术后骨化性肌炎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P、TNF-α、IL-1β及三者联合检测对创伤性肱骨骨折术后发生骨化性肌炎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肱骨骨折术后发生骨化性肌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CRP、TNF-α 及IL-1β 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162例中术后发生骨化性肌炎41例(25.30%).根据是否发生骨化性肌炎分为A组41例和B组121例.A组CRP、TNF-α及IL-1β表达水平高于B组(P<0.01).有暴力康复治疗情况、手术时间≥120 min及CRP、TNF-α、IL-1β异常升高为创伤性肱骨骨折术后发生骨化性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CRP、TNF-α、IL-1β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CRP、TNF-α、IL-1β水平在创伤性肱骨骨折患者中呈异常表达状态,是创伤性肱骨骨折术后发生骨化性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术后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肱骨骨折骨化性肌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危险因素

    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的应用效果

    余超范宇徐剑毛小金...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镇痛模式的差异分为A组37例、B组33例和C组40例.A组采取超前镇痛,B组采取多模式镇痛,C组采取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对比3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镇痛次数、追加镇痛剂量、吗啡用量、炎性因子水平,观察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术后12、24、48 h的VAS和PSQI评分低于A组,而C组分别低于A组和B组(P<0.05).B组术后2周和3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A组,C组分别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镇痛次数、追加镇痛剂量及术后1、8、24、48 h吗啡用量少于A组,C组分别少于A组和B组(P<0.05).B组和C组术后24、48 h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的效果优于单纯超前镇痛或多模式镇痛,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股骨颈骨折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老年人炎症疼痛Harris评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5(OH)D、Gas6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吴娅琳朱磊景艳红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水平及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研究组,并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估患者是否处于活动期.另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及观察组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25(OH)D、Gas6水平,探究25(OH)D、Gas6水平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Gas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25(OH)D水平低于稳定期患者,Gas6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25(OH)D与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r=-0.569,P=0.011),Gas6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639,P=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25(OH)D及Gas6水平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5(OH)D、Gas6水平与患者疾病活动度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通过检测25(OH)D、Gas6水平可评估患者病情.

    红斑狼疮,系统性25-羟维生素D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疾病活动度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HLA-G、TGF-β1、sFlt-1水平变化及预测价值分析

    张凡郭睿辛德梅邓春霞...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变化,并分析三项指标对子痫前期孕妇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109例子痫前期孕妇临床资料(轻度子痫63例、重度子痫46例),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孕检的正常妊娠孕妇8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及不同程度子痫前期孕妇HLA-G、TGF-β1及sFlt-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LA-G、TGF-β1及sFlt-1联合检测对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HLA-G低于对照组,TGF-β1、sFlt-1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子痫孕妇HLA-G低于轻度子痫孕妇,TGF-β1、sFlt-1高于轻度子痫孕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糖尿病、HLA-G降低、TGF-β1升高、sFlt-1升高为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LA-G、TGF-β1及sFlt-1联合检测预测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 临床可对孕妇加强HLA-G、TGF-β1及sFlt-1水平监测,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孕期子痫前期发生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子痫孕妇人类白细胞抗原-G转化生长因子-β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预测价值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肉张力、盆底功能及POP-Q的影响

    赵菊芬杨柳风王云雁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肉张力、盆底功能及盆腔脏器脱垂量化分期(POP-Q)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109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56例(予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53例(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张力、盆底功能及POP-Q.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盆底肌肉肌电位、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及收缩力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及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评分均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12(PISQ-12)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PFIQ-7、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POP-Q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肉张力、POP-Q,促进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张力盆底功能盆腔脏器脱垂量化分期

    深圳市育龄女性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谢海珊程丽琴王庆红韦瑞红...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深圳市育龄女性进行脆性X智力低下1(FMR1)基因筛查,了解本市育龄女性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100名育龄女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三引物PCR及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全血样本中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78名具有自然流产史(15名)、复发性流产史(42名)和其他不良生育史(21名)的育龄女性中,FMR1等位基因1及等位基因2 CGG重复序列分布情况均无差异(P>0.05).100名育龄女性FMR1基因CGG重复数范围为21~44,最常见CGG重复数为30和29,未检出突变基因携带者.结论 不同地区、种族女性FMR1前突变基因携带率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种族在不同地区携带率无差异.

    脆性X综合征FMR1基因育龄女性CGG重复序列多态性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哮喘相关因素及免疫炎性因子表达

    娄益环石继宗许晶晶李桂芳...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哮喘相关因素及免疫炎性因子表达.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随访4年内继发哮喘情况分为哮喘组和非哮喘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哮喘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有82例(31.54%)继发哮喘,纳为哮喘组,余178例(68.46%)未继发哮喘,纳为非哮喘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母孕期使用抗生素、新生儿期使用抗生素、家族哮喘史、病毒感染及25-羟维生素D3、半胱氨酰白三烯、免疫球蛋白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白细胞介素-13、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纯母乳喂养>4个月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哮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哮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男性、母孕期使用抗生素、新生儿期使用抗生素、家族哮喘史、病毒感染等因素外,与免疫炎症反应紊乱也密切相关.

    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哮喘25-羟维生素D3免疫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