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

袁业立

季刊

1671-6647

hbhh@chinajournal.net.cn

0532-88967804

266061

青岛市高新技术区仙霞岭路6号

海洋科学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办和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综合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黄海、渤海及其邻近海区和世界各大洋的物理海洋、海洋气象与气候、海洋地位、海洋物理、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港工建设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道、综述与评述等。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平洋涌浪池年际变化与成因研究

    李东泽李瑞吴克俭
    207-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ERA5再分析数据和涌浪指标研究了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低纬度海域的涌浪池,分析了太平洋涌浪池的形成来源,结果表明:太平洋涌浪池的东南部分是由南太平洋的波浪北传形成;西北部分涌浪池是由北太平洋的波浪南传形成;而涌浪池中部是由二者共同影响的.太平洋涌浪池面积在冬季(12月至翌年 2月)较大,夏季(6月至 8月)较小.处于冬季半球的涌浪可以传播得更远并越过赤道,停留在冬季半球低纬海域的涌浪减少,同时冬季半球的风浪全年最强,导致该半球太平洋的涌浪池面积减小;处于夏季半球的涌浪传播距离较小,因此涌浪会"堆积"在该半球低纬海域,同时夏季半球的风浪全年最弱,导致该半球太平洋的涌浪池面积增大.涌浪池所在海域的风场强度较弱,风浪较小,为涌浪在低纬的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发生时,会分别加强或削弱传到太平洋低纬地区的涌浪,从而影响涌浪池的空间分布.涌浪池时空变化的分析对涌浪的大尺度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涌浪池涌浪指标厄尔尼诺太平洋涌浪

    《海洋科学进展》期刊主办单位变更声明

    《海洋科学进展》编辑部
    220页

    基于FVCOM的夏季珠江冲淡水年际变化特征

    骆明钧李骏旻丁扬张丛...
    22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冲淡水对南海北部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 1993至 2012年连续 20年的FVCOM(The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型后报模拟数据为基础,将海表盐度32等值线与岸线所围面积定义为珠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对珠江冲淡水在夏季(6月、7月和 8月)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南海季风和珠江径流量等因素对珠江冲淡水的影响.在西南风和较大的珠江径流量的作用下,夏季是珠江冲淡水同时向粤西和粤东两侧扩展的唯一季节,冲淡水扩展范围最大,且夏季珠江冲淡水的扩展形态和扩展面积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4年的东风异常极大增强了冲淡水的西向扩展.通过对 2008年台风"风神"的分析,发现热带气旋引起的表层对流和垂向混合对珠江冲淡水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持续时间较短,对年际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1998年夏季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 6月、7月和 8月均出现了西南风异常,强西南风阻碍了冲淡水的西向扩展,促进了区域的上升流和表层流.

    FVCOM珠江口珠江冲淡水夏季年际变化

    CMIP6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及夏季无冰时间集合预估

    赵海波李佳琦王梓琦王晓春...
    238-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共有 52个模式提供了历史试验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的模拟数据,其中有 35个模式提供了中等排放情景(SSP245)和高排放情景(SSP585)下未来海冰的模拟数据.本文从历史试验中 3月、9月以及海冰年内变化模拟的角度综合评估了 52个模式,并依据评估结果及 1982-2012年预估试验的结果选择了部分模式使用相关约束法及多模式集合平均法预估了北极出现夏季无冰的时间.筛选出排名前 19的模式用于预估未来海冰范围.在中等排放情景(SSP245)下,相关约束法预估在 2065年北极将会首次出现夏季无冰的情况,而多模式集合平均法预估夏季无冰的情况将于 2064年出现,两者预估的时间仅相差 1年.在高排放情景(SSP585)下,相关约束法预估在2051年北极将会首次出现夏季无冰的情况,而多模式集合平均法预估夏季无冰的情况将于 2050年以后出现,两者预估的时间也仅相差 1年.2种方法在使用同样的模式组合时预估的结果相差不大.与其他研究类似,2种情景下的预估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CMIP6模式评估北极海冰范围海冰范围预估北极夏季无冰时间

    CMIP6计划中我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北极海冰空间分布的模拟评估

    李佳琦王晓春赵立清
    254-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正在组织实施第 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本文选取了参加CMIP6的9个中国大陆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北极海冰输出结果与同时段海冰遥感观测数据进行比较,评估了各个模式 1980年至 2014年北极海冰密集度和其长期趋势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所有的模式都可以较好地模拟出 3月北极海盆海冰的分布情况,误差主要分布在海冰边缘地区,其中鄂霍茨克海的中部以及巴伦支海地区误差最大,最高值可达 90%.与 3月相比,模式对 9月海冰空间分布的模拟效果不佳,在北极海盆地区以及海冰边缘地区均存在 15%以上的误差.在海冰密集度长期趋势空间分布方面,3月,9个模式总体高估了海冰下降区的海域面积,在鄂霍茨克海、巴伦支海以及格陵兰海北部海域为模式误差大值区(大于 50%).模式在模拟 9月海冰下降趋势的区域及量级上较 3月都有更大的偏差.另外,9个模式对海冰密集度多年平均季节变化的模拟能力与其对长期趋势的模拟能力有一定关联,对海冰密集度季节变化模拟准确的模式,其海冰长期趋势的模拟也较接近观测.海冰分量模式中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可以明显提高模式的模拟能力.

    地球气候系统模式CMIP6北极海冰空间分布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海域风速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及风资源评估

    徐杰胡玉植李江夏朱博渊...
    269-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第六阶段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数据对未来我国海域风速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评估风能资源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共四种代表性情景下,2015-2100年东海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南海海域风速随外辐射强迫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黄海、渤海地区增长趋势较弱.未来南海北部海域风功率密度显著增加,相对历史数据最大增长 12%,东海则有所下降,最大降幅为 11%.4种代表性情景下,近岸风能总体变化较小,随着人为辐射强迫增加呈现略减小趋势,长江口附近海域风功率密度及年均风能随外辐射强迫增加而出现较为明显下降,黄海、渤海、南海沿岸大多基本维持不变.

    全球变暖CMIP6ScenarioMIP风速风能趋势分析

    刚性植物对聚焦波爬坡影响的数值模拟

    列彦成屈科王旭
    28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开源程序非静压模型NHWAVE(Non-Hydrostatic Water Wave Model),建立了高精度二维数值波浪水槽,系统研究了非淹没刚性植物对聚焦波爬坡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有效波高、植物区密度和长度等因素对局部最大波高衰减系数、总波能耗散系数和最大波浪爬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聚焦波向岸传播时,局部最大波高衰减系数和总波能耗散系数均随有效波高、植物区密度和植物区长度的增大而增大.聚焦波的最大爬高随有效波高的增大而增大,随植物区密度和植物区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植物区密度和长度的增大,波峰聚焦的聚焦波相比波谷聚焦的聚焦波有着更大的最大波浪爬高.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沿岸防浪林对聚焦波浪的衰减效应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聚焦波极端波波浪衰减刚性植物非静压模型

    南大西洋赤狐热液区硫化物特征及成矿机制

    张琦李兵刘季花李传顺...
    296-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 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包括块状、角砾状、浸染状三类硫化物.与其他拆离断层型热液区相比,赤狐热液区上2个热液点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全岩的主微量、黄铁矿的微量元素以及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明显指示,赤狐热液区可能受到基性与超基性岩的共同影响.热液区 2个热液点的差异指示了同一个热液系统不同时期产出硫化物有差异及遭受后期改造的不同.

    南大西洋中脊赤狐热液区热液硫化物拆离断层硫同位素

    山东半岛东部典型砂质海岸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魏霞高伟李萍刘杰...
    31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岸滩剖面高程监测、沉积物粒度变化和动力环境分析的方法,以海阳市沙滩侵蚀演化过程为例分析了山东半岛东部典型砂质海岸的侵蚀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阳市沙滩整体以侵蚀为主,2018-2019年沙滩总侵蚀量为2.48×104 m3.其中,丁字嘴沙滩以侵蚀为主,但两侧受河口的影响呈现局部滩面稳定和后滨弱淤积的现象;潮里—庄上—羊角畔沙滩滩面侵蚀从西向东逐渐增强;万米沙滩中部侵蚀严重,两端相对较弱.表层沉积物由陆向海逐渐变细,但整体上呈现粗化的趋势.波浪和极端天气是控制沙滩侵蚀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而坡度则是导致沙滩剖面形态变化和表层沉积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砂质海岸海岸侵蚀侵蚀强度影响因素海阳

    基于CEL算法的神狐海域泥火山内部物质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刘晓艳孙永福宋玉鹏修宗祥...
    325-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地震剖面识别的泥火山为基础,基于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算法(CEL)模拟了泥火山内部物质的运动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泥火山的形成机理,总结了泥火山内部物质的运动特征及规律.数值模型的结果显示泥火山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运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展现了物质在运移时的应力与应变的不规则变化规律,本文根据这些变化分析了泥火山形成过程中应力、应变与能量的强度变化趋势.地层在物质向上刺穿过程中受力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中间部位的突起破裂引起两侧地层的隆升.由模拟结果提供的泥火山形成过程中内部物质的特征,可以推动对泥火山形成机制及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能对深部底辟构造以及油气迁移提供理论指导.

    神狐海域泥火山CEL算法刺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