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

袁业立

季刊

1671-6647

hbhh@chinajournal.net.cn

0532-88967804

266061

青岛市高新技术区仙霞岭路6号

海洋科学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办和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综合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黄海、渤海及其邻近海区和世界各大洋的物理海洋、海洋气象与气候、海洋地位、海洋物理、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港工建设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道、综述与评述等。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有机物和营养盐年内变化的影响

    高书铭姚爱林明玥王宪业...
    753-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 11月至 2022年 10月,在黄河下游泺口站进行了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采样,测定了河水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荧光溶解有机物(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FDOM)、营养盐,以及悬浮颗粒态(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占比(POC占SPM的质量百分比,POC%)、δ13C和δ15N等生源要素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已经成为控制黄河下游多种生源要素在一年之中变化格局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其全年变化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调水调沙的调水阶段,脉冲式激增的径流量通过稀释作用使得DOC浓度、CDOM浓度、FDOM中的类腐殖质组分含量,以及SPM中δ13C和δ15N达到全年的最低值,而CDOM光谱斜率(S275-295)达到最高值.在调水调沙的排沙阶段,上述指标则在相反方向上达到全年的极值.最近 20年间,在调水调沙、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黄河下游营养盐和DOC浓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POC%的上升迹象也初步显现.黄河下游生源要素浓度、组成、性质、输出通量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黄河口的海洋生态环境.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人类活动背景下大河生源要素的响应特征和反馈机制及其对邻近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黄河调水调沙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有色溶解有机物荧光溶解有机物营养盐

    寒潮影响下北部湾研究海域颗粒态和溶解态210Po的分布特征

    刘文靖钟强强王浩陈随缘...
    769-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10Po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颗粒活性,可用于水体悬浮颗粒物来源及传输、污染物清除等过程的示踪研究.2021-2022年冬季寒潮过境期间北部湾研究海域不同形态210Po的活度浓度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实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的活度浓度水平分别为 0.36~1.39 dpm·(100 L)-1(1 Bq=60 dpm)和 0.60~12.15 dpm·(100 L)-1;水体中210Po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实测的颗粒态210Po活度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TSM)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2=0.968,P<0.01)表明,溶解态210Po被颗粒物显著"清除"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北部湾寒潮期间水体中210Po的分配系数(Kd值)为(1.16~17.95)×105 mL·g-1,与其他海域相同TSM质量浓度条件下相比明显增加,再次表明溶解态210Po在北部湾寒潮过境期间得到强化"清除".原因可能是寒潮期间北部湾水体中的再悬浮过程和输送过程的加强促使水体TSM质量浓度增加,溶解态210Po因被颗粒物吸附而被强化"清除".冬季北部湾海域频发的寒潮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导致水动力混合加剧,影响TSM分布的同时也改变了北部湾水体中210Po的分布.这对认识寒潮、台风等强对流气象事件影响下近岸海域水体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质的传输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溶解态210Po颗粒态210Po寒潮总悬浮颗粒物北部湾

    2022年8月北黄海北部溶解甲烷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徐雪梅王明丽何宗财韩建波...
    782-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估陆架边缘海溶解甲烷(CH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对于认识陆架边缘海CH4 的释放对大气CH4 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2022年 8月的现场调查数据和资料,研究北黄海北部海水溶解CH4 的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溶解CH4 浓度为 4.0~63.3 nmol/L,饱和度为 168%~2 360%,高值区位于鸭绿江口附近海域,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表层海水溶解CH4 浓度迅速降低.鸭绿江等陆源冲淡水的输入耦合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致使近岸海域海水CH4 升高;陆源冲淡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海水CH4 的氧化消耗也是控制CH4 浓度和分布不容忽视的重要过程.离岸海域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厌氧降解耦合黄海冷水团的作用使得底层海水溶解CH4 浓度高于表层海水.研究海域海-气CH4 交换通量为 18.4~578.8 μmol/(m2·d),是大气CH4 的源;鸭绿江口附近海域海-气CH4 交换通量高于离岸海域.由此可见,受陆源冲淡水输入的影响研究海域溶解CH4 浓度和海-气交换通量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且变幅高于世界其他海域;加强河口以及近海调查研究对于准确评估陆架边缘海CH4 的排放,明确CH4 排放源项的构成及制定CH4 减排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北黄海溶解甲烷海-气CH4交换通量冲淡水输入有机质厌氧降解

    不同压强深度转化模型构建的声速剖面对水下定位的影响

    王松贺凯飞姬生月唐安...
    794-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精度水下声学定位需要高精度的声速剖面,目前使用声速剖面仪、温盐压仪测得的声速剖面中深度信息由压强转换得到.为解决高精度水下目标定位所需的高精度声速剖面问题,本文研究了压强深度转换模型对于水下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由EOS-80海水状态方程推导的压强深度转换模型较为常用,但其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相反,TEOS-10海水状态方程则综合了温度、盐度、压强等多重因素,计算方法更严密.本文在全球范围内选择 10组Argo浮标观测的CTD数据,并使用常梯度声线跟踪方法对使用EOS-80和TEOS-10两种模型构建的声速剖面进行水下声学定位模拟.结果表明,使用 2种压强深度转换模型构建的声速剖面在水下目标定位中存在最大为 4.1 cm的互差.因此,在高精度的水下目标定位中,建议采用更精确的TEOS-10压强深度转换模型构建声速剖面.

    水下定位声速剖面TEOS-10EOS-80

    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系统在渤海海峡地层探测中的应用

    祁晓雨
    807-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峡横亘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建设一条横跨渤海海峡的跨海通道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为查明渤海海峡拟建桥隧通道第四系沉积层厚度和断裂分布特征,在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能量等离子体震源为发射源,结合小道距高分辨率地震电缆采集系统,进行了海域多道地震反射波法探测试验.首先通过海上试验,选择合适的震源能量和地震记录接收系统参数,以提高原始地震数据质量.再通过分析噪声特点及多次波发育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于研究区的多道地震数据处理流程,最终获得的地震剖面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能够清晰地反映渤海海峡区域的沉积地层展布和基岩起伏特征,其理论垂向分辨率优于1.0 m.本次探测结果为后期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多道地震高分辨率

    基于深度学习联合WOA18温盐模型构建声速场

    唐安贺凯飞吴宇王松...
    816-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速变化是影响水下精密定位的重要因素,受制于现有的声速剖面获取手段,目前的声速代表性误差严重影响着水下定位精度.针对现实中难以实现一定海域内时间空间的连续观测,本文以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温盐度数据作为真值,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提供的 2018世界海洋地图集(The World Ocean Atlas 2018,WOA18)中的历史温盐数据,基于添加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来构建局部海域声速场.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反演局部海域500~1 500 m深度范围内较为精准的声速剖面,且添加注意力机制的LSTM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的声速在太平洋局部海域均方根误差为 0.34 m/s,在大西洋局部海域声速均方根误差为 0.78 m/s,相比传统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添加了遗传因子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Genetic Algorithm,BPNN+GA)在精度上得到了改善.

    声速剖面反演WOA18Argo深度学习

    西印度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

    李艳孙萍李瑞香
    830-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述了海洋甲藻门角藻属一新种,命名为尖头角藻Tripos acuticephalotum sp.nov..标本于 2022年 1 月 1 日采自西印度洋海域的站位(63°E,2°S).新种尖头角藻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大型,背腹扁平,似叶片;总长 348 μm,上壳远大于下壳;上壳呈尖叶状,横沟以上约 1/3处最宽,达 112 μm;顶端钝突,钝突处两侧边缘不光滑,呈锯齿状;下壳短,底边斜直;两个底角较粗壮,左底角略长于右底角;横沟平直或向左下方略倾斜.

    角藻属分类鉴定新种尖头角藻西印度洋

    《海洋科学进展》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