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陈孟昕

季刊

1009-4016

hvmsxyxb@163.com

027-81317060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6号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美术学院主办的美术期刊,全文彩色印刷,季刊。至1999年我院正式创刊至今,我们的办刊思想始终以推进学院美术教学、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建设为主旨。不仅立足本院,同时也放眼于国内外美术学科的建构和当代进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宋至西夏时期敦煌石窟的回鹘艺术体系

    赵晓星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晚唐归义军时期开始,回鹘就成为敦煌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敦煌石窟中,从归义军时期到元代,回鹘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渐至成熟的过程。由于敦煌周围存在多种回鹘势力,历史上敦煌回鹘风格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文对曹氏归义军晚期至西夏时期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的回鹘作品进行讨论,以期理清这一复杂历史时段敦煌石窟回鹘艺术的基本脉络。

    敦煌回鹘石窟

    筑地构天:敦煌莫高窟窟前建筑景观

    周真如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探讨其在石窟寺空间序列与整体景观中的作用、多种类型窟前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营造宗教意象方面的作用。北朝至隋代的莫高窟沿水平发展,石窟群通过木构窟檐与廊道衔接,整体建筑外观有助于塑造山水间的寺院意象。而唐代以降,窟前建筑通过凸显高度、增加层次、引入巨大尺度,逐渐勾勒出兼具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建筑景观,反映了造窟者对天上宫阙的丰富想象。结合木构窟檐构件的新考古发现,对归义军至西夏时期的大像阁进行复原设计。大像阁作为关键要素,不仅在崖面外观中创造了视觉秩序,还在视觉上影射了佛教重层天宫之景象。通过营造、改建、维护和使用,窟前建筑成为莫高窟建筑与社会景观的载体。

    敦煌莫高窟窟前建筑遗址复原设计建筑景观社会景观

    P.4524《舍利弗降六师长卷》的初创与二次利用

    冯淳筠张建宇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藏经洞所出P。4524纸本长卷曾用于俗讲《降魔变文》,长卷正、反两面图文对照地记录了舍利弗与六师外道的斗法。考察长卷各段图像、变文文本以及敦煌绢画和壁画,推断长卷初创于9世纪中叶,下限约为867年,由瓜、沙地区画工团队分工而绘,参考既有粉本的同时也酌情根据文本创作。至于卷后韵文,由字迹比较推知,是卷子残损后一并书写的,韵文内容的变动也许是所抄录版本与传世版本有异所致,又或是听录转写的特性所决定的。P。4524现呈现二次利用后的状态,命名作《舍利弗降六师长卷》为宜。

    P.4524《舍利弗降六师长卷》《降魔变文》俗讲敦煌藏经洞

    想象的能指:试论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

    金虎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标志着他的第二符号学的诞生。电影类似于梦境,观众观影像婴孩照镜子,也似做梦。观影的乐趣主要来自于全知全能感、窥淫癖与恋物癖。电影意义的表达机制是隐喻和换喻。麦茨将电影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对导演或剧中人的精神分析窠臼中跳出来,转而对观众的代入状态进行精神分析,这是他最大的理论贡献,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许多问题。

    麦茨精神分析电影想象的能指

    手作景观与看的辩证法——媒介考古学视阈下的动画研究

    李菲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考古学是近年来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议题,它横跨艺术史、科技史、电影研究和当代文化理论等多种学科思想,挑战了媒介研究的非物质性倾向与媒介正史的线性叙事,也为当下的动画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理论维度。本文将动画的技术特性与视觉呈现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探明动画的手工性、异质性和多义性反映在其手绘形式、放映模式、媒材叙事等媒介层面中的考古学征兆,分析作为"集合体"的动画装置在建构主体观看知识、视觉经验与互动方式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旨在为数字媒介转向下的动画研究与动画史写作探寻新的思考路径。

    媒介考古学手作景观动画装置"看"与"读"

    拟象构筑的迷思——后人类主义电影中人与"非人"的耦合关系

    林静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思潮中仍处发展期的"后人类主义"理路,醉心于探寻人类权力与身份确认的问题。当下技术的触角已攀爬至生活的每个角落,演化成一个表述行为性的悖谬,以此为观照的电影创作热衷于呈现人类和技术之间的"博弈与缠绕"。影像表现出的科技异形、同伴物种、末世灾难等"幻窅"实践早在电影诞生之初显现,影像通过没有本源的"虚拟幻象"来勾勒一卷"超现实"图景,经由拟象"幻境"的影绘与描摹将人与"非人"共存的后人类"仿真视界"清晰展示。在生活写实与虚拟数字、实境与仿象、此在与彼在等博弈关系之中,人与"非人"在后人类主义电影景观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角逐的耦合关系。

    后人类主义科幻电影拟象与仿真耦合关系

    步漆而语——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漆艺邀请展作品选

    123-124,封3页

    作品选

    封2,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