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陈孟昕

季刊

1009-4016

hvmsxyxb@163.com

027-81317060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6号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美术学院主办的美术期刊,全文彩色印刷,季刊。至1999年我院正式创刊至今,我们的办刊思想始终以推进学院美术教学、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建设为主旨。不仅立足本院,同时也放眼于国内外美术学科的建构和当代进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毕加索之名

    罗莎琳德·克劳斯杨贤宗张涵青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莎琳德·克劳斯在《以毕加索的名义》一文中,尝试用索绪尔的符号学分析毕加索的拼贴画.她在其中批评了以往将毕加索作品意义理解为对个人事件的反映、风格变化由个人环境变化所决定的看法.克劳斯探讨了专有名称在分析作品含义中的作用,引出符号学中缺场和差异的概念,提出指称对象的不确定性以及艺术史关涉的是内涵而不是外延问题等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符号学方法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专有名称符号学拼贴画差异

    视觉艺术与文化洲际流动

    罗易扉
    12页

    M.E.罗樾(1903-1988):慕尼黑与中国艺术史原理

    克里斯汀·希尔杨振宇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斯·罗樾(Max Loehr)是海外第一代中国艺术史学家,他兼容中西,影响深远,不仅熟悉中国文化艺术,而且直接承接沃尔夫林(Wollfflin)和巴赫霍夫(Ludwig Bachhofer)以来的德语艺术史学传统.译者在哈佛访学期间,同时也为自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美术史学的自主体系研究"搜集相关材料.期间读到的这篇评述,脉络清晰,辞简意远,可视为罗樾中国艺术史学思想的一个"导论".本文最初由克里斯汀·希尔(Christiane Hille)德语写作刊于《艺术编年史》(ZI-Kunstchronik)2018年4月号,后由理查德·乔治·艾略特(Richard George Elliott)英译刊于《翻译艺术》(Artin Translation)2022年第3期.

    罗樾中国艺术史原理风格跨文化

    墨之戏:书法给予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灵性启示及实践接引

    施晔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是学界早已关注但又缺乏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①,原因有二,其一是缺少影响研究所需的实证性材料,其二是出自异质文明的艺术语言之间松散、模糊、难以确定的关联性.但艺术影响不外乎美学思想及创作实践两个层面,笔者尝试从形而上的抽象性、抒情性、节奏感观照书法给予现代艺术的灵性启示,再从色彩、线条及行笔速度三方面讨论书法对现代艺术家的实践接引,继而揭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及欧洲抒情抽象派从书法中得益尤多这一事实并剖析其艺术社会学因缘.

    中国书法西方现代艺术灵性启示实践接引艺术社会学

    风从海上来:大航海时代克拉克瓷与伊斯兰装饰的洲际旅行

    罗易扉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拉克瓷是中国首次外销至欧洲的青花瓷,其装饰具有与中国陶瓷迥然不同的异域风情.克拉克瓷的装饰源于何种风俗影响?克拉克瓷装饰又给欧洲带去哪些日常生活风尚的革新?此为研究克拉克瓷的起点问题,也是大航海时代中国、伊斯兰文化区与欧洲地区的陶瓷流通史.本研究采用人类学、全球史、物质文化方法论,通过沉船瓷及墓葬考古资料、东印度公司贸易订单、中欧陶瓷交流史,考证克拉克瓷纹饰首先源于伊斯兰风俗文化影响,此后克拉克瓷纹饰又经历亚欧之间的洲际文化旅行,首次销往欧洲的克拉克瓷点燃了欧洲人向往中国青花瓷的热情,并直接引发了欧洲文艺风尚与日常生活方式的革新.克拉克瓷不仅反映了洲际之间人员的文化交往,而且反映了洲际之间器物流动、世界经济、文化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大航海时代克拉克瓷开光装饰伊斯兰装饰欧洲风尚文化旅行

    展览、旅行与中国艺术书写:以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为中心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国家形象塑造

    张露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篇论文以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期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及其上海预展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艺术迁移和旅行在二十世纪初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中国与英国机构中的历史文献与照片的审视,作者重新构建并解构了中国艺术在该展览中的移动,以及中国和英国双方人员之间的交流.这一展览为当时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面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展览中的中国艺术品被有意地去语境化和重新语境化,再加上地点和场合的战略性转移,这些展品成为确定中华民国政府合法性和树立积极国家形象的有力象征.艺术流动与文化外交为展品赋予了丰富的意义,有助于展览的整体成功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展览期间,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艺术理念和技术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西之间的艺术理解和合作.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到英国的旅行中的交通、人工、科技、活动,以及他们对于外国文化的感知和解读,旨在探讨在早期全球化的语境下,通过旅行展示的中国现代化形象,中国希望加入世界的愿景,以及在这些旅行中,中国如何展现其国家形象,并加强国族认同的重要议题.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故宫博物院文化外交艺术迁移跨文化交流现代性

    从景观到肖像——17至19世纪欧洲"大旅行"浪潮下绘画艺术的流动

    刘子琦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7至19世纪之交,欧洲贵族阶层兴起了一场名为"大旅行"(Grand Tour)的文化风潮.作为古典教育理念的一种文化实践,他们借此契机游历欧洲各地,旨在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并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接受古典主义教育熏陶,以此提升自身社会地位.一方面,"大旅行"运动的参与者们委托当地艺术家创作景观画或肖像画,以记录所见所闻;另一方面,当地的艺术家们则乘"大旅行"之风,借助绘画等艺术形式将古典思想具象化,并通过纪念品收藏的狂热趋势与画作委托方式的跨时空流动,将古代欧洲文化精神传承并延续至现代社会,从而折射出欧洲当时的教育模式、社会架构、道德观念及知识体系等多重面貌."大旅行"运动将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发展史串联而起,不仅催生了新的绘画生产模式和视觉意识形态,而且推动了欧洲文化与东方主义实现跨时空的对话与互鉴,并最终引发绘画艺术与社会参与方式之间的重大变革.

    大旅行古典教育视觉生产绘画艺术文化旅行

    彤管贻芬——从《绿槐书屋肄书图》题咏看张纶英书家形塑

    万新华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阳湖女书法家张纶英书学北碑,知名当时,广受追捧.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上元画家朱龄慕求张氏书作,以《绿槐书屋肄书图》为请.之后,张纶英弟曜孙广邀诗友题咏唱和,书名远播,引来一片赞誉,勾画出从邓石如,到阮元、张琦,到包世臣,再到张纶英的一条清晰的风格传承路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北碑书风在道光年间士林间的流行趋势.

    张纶英张曜孙《绿槐书屋肄书图》碑学书家形塑

    新中国成立早期(1949-1966)"民族大团结"图像的图示来源与视觉隐喻

    朱毅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大团结"宣传图像广泛存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作品中.创作手法以传统木版年画为形式,以具有"真实性"的新闻摄影素材为内容,利用政治人物形象、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以及庆祝集会场景等元素,表现新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社会面貌,这些"大团结"图像通过"新年画"、人民币等媒介,有效地将作品蕴含的民族观念传播开来,在增进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有突出作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铸牢"象征意义的美术作品.

    民族大团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图示来源视觉隐喻

    浅析虎噬人图像的视觉角度——兼谈与蹲踞式人形的构图比较

    王伯强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前至商周时期,虎噬人图像是一类特殊的艺术题材,极为复杂难解.本文选取其中的六例作初步个案分析,受限于平面图像的表达方式,它们在分别以正面、侧面表现时,给观者造成了不同的视觉观感.若将其视觉角度进行转换,则可发现这六例图像表现了相同的人虎关系,完全可以作为同一类别.甚而,以侧面表现的弗利尔美术馆玉刀虎噬人形象,又与蹲踞式人形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视觉角度的分析,或可为深入研究虎噬人图像的内涵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虎噬人图像视觉角度史前至商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