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余敏辉

双月刊

2095-0683

xuebao2261@sohu.com

0561-3802261

235000

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做到学术性、导向性、专题性、师范性、地方性的统一,繁荣学术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它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以及高等师范教育等进行理论探讨,为校内外优秀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析《老子》之"和"的三重意蕴

    路永照张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在《老子》中有8见."六亲不和,有孝慈"与"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之"和"属于经验范围之内,在社会伦理关系方面的运用."音声相和"与"冲气以为和"之"和"指事物对立统一的性质,是对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的表述."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与"和其光,同其尘"的"和"表达理想状态,是老子哲学的价值取向所在."和"在《老子》文本三个层面的运用,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呈现起了重要作用.

    《老子》伦理辩证法价值

    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乱世忠德观

    桑东辉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家训著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将忠作为修身齐家的重要内容.面对南北对峙、东西冲突、政权频繁易主的离乱之世,《颜氏家训》的忠德观包含了政治上的忠君思想和社会交往中的忠信、忠诚、忠义、忠恕等内涵,其核心要义主要在于强化忠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希望其子孙践行忠德,以此乱世存身,延续家族命脉.《颜氏家训》忠德观的形成是颜之推颠沛流离、险象环生的政治命运和个人际遇的反映,植根于颜之推融合儒释道而偏重儒家伦理的儒者情怀,体现了凸显忠孝传家的道德教化主旨.从颜之推子孙后代的成就和功绩看,《颜氏家训》起到了规训子孙,齐家治族、光大门楣、繁衍宗脉的作用.

    颜之推《颜氏家训》忠德观南北朝

    广松涉物象化论的实践性探赜

    韩菲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松涉的物象化理论以关系主义代替实体主义,以"四肢结构"理解存在的"交互主体性",揭示关系世界的建构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特征,最终指向人类解放的实践.物象化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抵御全球性风险.通过破除对"物"的迷思,关注人类前途;突破"中心-边缘"的思维模式,观照人类共同的命运;"五位一体"系统布局,应对全球性风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增强物象化论的实践性.物象化理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独特致思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科学认识资本的历史性作用,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抢占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坚定"人类解放"的信念,直面潜在风险与挑战.

    物象化论实践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松涉

    经济修辞学研究的意义

    吴礼权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修辞学"的概念,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但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立足"语言本位",真正基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修辞活动的经济修辞学则并未真正展开.从学术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亟需转换看问题的视角,基于"语言即资源"的观点,将修辞学与经济学打通,积极开展经济修辞学研究.经济修辞学的研究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还因其交叉多元的特殊性,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意义.

    经济修辞学研究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学科建设意义

    "在场"的亡者:论《地之子》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双声对话结构

    郭文轩陈振华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乡土小说发生在城乡文明互为参照的交叉坐标系中,呈现出"启蒙"主题下的文明观照姿态.台静农在《地之子》中通过建立含魅与附魅的存在逻辑,形成了"在场"的亡者与生者于精神层面的"对话"式关联体系.以《地之子》为代表的"五四"乡土小说在揭露封建秩序与礼俗思想作为双声对话载体的基础上,反映出其对女性与儿童等底层群体的规训实质,并借助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化批判意识影响下的底层觉醒态势,回应着这一时期"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要求.由此而言,"五四"乡土小说是在文明视角与原乡情感二者的角力作用下,共同构筑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中"反叛"与"眷恋"共存的二重性特质,并藉此形成建构与消解启蒙话语立场的双声对话结构.

    台静农《地之子》"五四"乡土小说亡者形象双声对话

    青铜时代古希腊印章的演变与发展

    王倩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青铜时代的古希腊,印章是最为原始的一种管理工具,在标识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前宫殿时期克里特印章的质地主要为象牙与软石料,印章形状以宽滚筒形与棱柱形为主,印章纹饰主要有动物、几何、人物.旧宫殿时期克里特印章大部分出土于宫殿建筑中,其质地主要为滑石、蛇纹石、水晶,红玉髓与碧玉是新出现的材料,透镜形与杏仁形印章较为普遍.因从东方引入卧式弓形车床,此时克里特印章中的几何纹增多,动物纹成为印章图像的核心.新宫殿时期克里特印章的材料以硬石料为主,软石料逐渐式微,金属印章尤其是金戒指印章逐渐增多.该时期最为常见的印章形状是透镜形与杏仁形,动物与人物形象是印章表现的核心图像.青铜时代希腊本土的印章基本由克里特和地中海东部进口而来,其质地与形制并无创新性可言,但印章图像在细节更加具有类型化特征.由此可见,青铜时代克里特与希腊本土印章的使用是持续且广泛的;印章的形制已经体系化,并且具有明显的东方文化特征.

    印章克里特希腊本土青铜时代米诺文明宫殿时期

    "王者不死":李世民君权合法性的历史书写模式

    钟妍黄京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者不死"表达了"王者受命于天"和"皇天右而子之"的思想,是"天命"的重要表征,对帝王合法性的塑造有重要作用.隋唐之际,"王者不死"与"李氏当王""刘氏主吉"同样广泛流传,也被各政治势力利用,对大唐的合法性构成影响.李世民曾利用"王者不死",一方面为消除玄武门事件的负面影响,塑造自身君权合法性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李唐的合法性建构作出了努力,从而在唐修国史和其他史书中呈现出多处"挺身涉险→成功脱险"的模式化历史叙事.透过这些模式化的历史书写,可以对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李世民的历史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王者不死李世民合法性历史书写模式化

    北宋"灵壁"置县及县名问题述论

    孙小昌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设置灵壁县,经历了由镇升县、复镇复县、改零为灵的过程,事关置县与县名问题.灵壁置县的表面原因,是在神宗朝大规模并废州县的政策惯性下,零壁镇人户为谋商贾之利而乞请朝廷改镇为县.但实际上,当时的零壁镇因汴河而得漕运之利,已然具备由镇升县的经济条件和制度基础,遂于元祐七年复县名"零壁".至政和七年,或许是受到奇石文化、花石纲事件的影响,零壁所产之石为徽宗所喜,因石出名,改名灵壁.

    北宋灵壁县零壁镇市镇经济基层政区

    晚清徽州士绅与基层社会控制——以余缉熙手稿为案例

    吴秉坤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徽州士绅余缉熙手稿是当地各种社会事件的档案汇编,集中展现了该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各种社会矛盾,从中可见士绅阶层对晚清基层社会的管控能力,以及在绅董体制下的进一步强化,士绅已然成为基层社会控制组织的领导者,亦可见士绅阶层出现了土豪劣绅化的迹象,不过仍处于地方士绅公共舆论的批判控制之中.该手稿还反映了徽州地仆与宗族地主之间愈发紧张的对立矛盾,是士绅阶层社会管控的重点对象.

    晚清徽州士绅基层社会

    从《农业本论》看新渡户稻造的农学思想——兼论民国知识分子的评价与接受

    庾凌峰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本论》是新渡户稻造农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甲午战争以后,在中国大量吸收日本农业知识的潮流中,新渡户的《农业本论》被罗振玉主编的《农学报》译介到中国,引起了作新社及清末民国知识分子的注意.新渡户的农学思想包含了农业二分法、地方学、贵农说、农工商鼎力并进论等内容,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数学、植物学等各类学科知识,从现代意义而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新渡户农学思想中的"地方学"视角开辟了日本"区域研究"的先河,为近代日本的"区域史"研究指明了方向.农业二分法、《糖业改良意见书》等作为新渡户农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实践被汪洪法、陈騊声等民国时期知名的农学家、生物学家吸收和借鉴,成为他们研究农学的参考资料.新渡户农学著作在近代中国的译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民国知识分子对日本先进农学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新渡户稻造农学思想《农业本论》近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