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族迁入岭南钩沉

    徐杰舜何月华
    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崛起于中原的汉族,迁入岭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秦代是汉族迁入岭南的开始.两汉之时,大一统中的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民族的转化.汉族不仅开始了向岭南新一轮的迁入,也开始了与岭南土著族群融合的过程.三国南北朝时期岭南相对安稳和平,中原汉族大量迁入岭南,掀起了汉族迁入岭南的第一个高潮.隋唐之时,汉族迁入岭南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两个时期,前期以流士为主,后期以流民为主.隋唐汉族大批迁入岭南,推动了岭南汉族的进一步发展,其结果是汉族这个雪球继续滚动,使得已开始汉化的俚人进一步汉化.在宋辽夏金动乱的时代,北方汉族以更大的规模向南方迁移,从宋靖康之乱以后始,又有大批的汉族迁入岭南.迁入岭南的汉族内部发生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即岭南大地滚滚而来的汉族移民,与秦汉至隋唐迁入岭南的汉族汇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迁徙源流、迁入时间以及吸收岭南少数民族土著族群语言文化之不同等情况下,至宋元时初步形成了若干不同的族群,从而基本上构成了岭南汉族族群体系.明清之际,汉族虽然仍有迁入,但已成减弱之势,重要的是已迁入岭南的汉族开始或继续进行第二次迁徙.岭南汉族在第二次迁徙中完成了新的滚动发展,在文化的涵化、互动和认同中,自宋元开始出现的族群认同过程到明清时基本上宣告完成,广府人、客家人、福佬人、桂柳人、平话人等族群都以独特的方言,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而屹立于岭南大地.

    汉族岭南汉族迁入岭南

    清雍正朝开辟六里苗疆述略

    芦婷婷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辟苗疆是清朝改土归流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湘西地区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清雍正皇帝决定开辟六里苗疆.在开辟前,雍正皇帝对湖南高层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对六里苗疆的开辟,湖南方面采取了以招抚为先导、以大兵为殿后,一旦招抚不成,即"勒兵剿之"的策略.招抚工作结束后,清廷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生等方面加强中央王朝对六里苗疆的管控和抚驭,加速该地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雍正湖南六里红苗改土归流

    科学与艺术:民族志书写的当代性

    李银兵曹以达
    93-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守民族志书写的科学性,是人类学知识论的内在诉求.而倡导民族志书写的艺术性,则是人类学实践观的外在条件.在古典民族志阶段,由于对"科学性"的过于强调,淡化了民族志外部的艺术性特征;而在后现代民族志时期,由于对"艺术性"的过于重视,则削弱了民族志内在的科学性本质.当前西方出现的民族志反思与批判热潮,是对民族志科学性和艺术性现时关系的最大表征.而诸多中国学者在民族志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上的各执一词、针锋相对,则是中国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正面回应.因此,民族志要走向现代性,必须在这些争论与反思中继续前行,建构起以人类学"公众"为对象、关系主体为核心、实践指向为路径的民族志范式,才能实现民族志求真至善唯美的书写目的.

    民族志科学性艺术性当代性

    印度圣牛、种姓政治与教派冲突

    王晴锋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圣牛在精神与物质、象征与生计、宗教与经济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婆罗门放弃吃牛肉、崇拜母牛并成为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是婆罗门教与佛教争权夺利的结果.在不杀生伦理、生灵等级观和圣牛信仰之基础上,原先无贵贱高下之分的饮食实践产生了阶序性差异,并通过宗教外衣逐渐结构化.与食物阶序相对应,种姓阶序的顶端是婆罗门、中间是非婆罗门,底端则是"不可接触者".由此,饮食实践成为种姓政治的外显标志.在历史和现实中,圣牛还成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教派冲突的持续来源,不同族群策略性地利用经济效用和宗教权利进行自我争辩.在母牛成为印度教之核心象征物的今天,它将继续成为政治动员、唤醒宗教情感和民族主义的工具.

    印度圣牛屠牛禁令印度教特性种姓政治教派冲突

    表征、 制度与观念的"三重奏"——一个山东村庄宗族文化变迁的考察

    付来友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0年之后,中国乡村的宗族组织又活跃起来,许多学者根据编纂族谱、修建祠堂等外在活动得出了宗族组织复兴的结论.一个山东村庄的田野资料表明,宗族外在表征复兴的表象下,其内在制度和深层观念却发生了变化.财产开始出现双系继承的迹象,人们的生活意义由绵延的宗族生活收缩到了个体家庭.外在表征、内在制度和深层观念构成了宗族文化变迁的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变化虽各有特点,但共同表明作为宗族组织内核的父系继嗣原则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宗族文化转型

    "回娘家"习俗的变迁及其对女性生活空间建立的意义——基于三代农村女性的田野研究

    李才香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沂蒙山地区L村是典型的传统北方农村社区,田野观察和访谈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女性"回娘家"习俗的称呼上,逐渐由"过娘家"演变为"回家";在时间安排上,从严格遵守的岁时传统到相对灵活,再到相对固定;在礼物的变化上,每一代人都有紧随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礼物革新.整体上,这些变化对于女性自身独立生活空间的构建,包括社交空间、情感空间的建立和扩大,有着正面效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也面临现代化的困境."回娘家"习俗的变迁机制,是在每一代农村女性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深刻地嵌入到当时社会制度和政策中发生的.

    "回娘家"生活空间情感权力社会制度

    都市人类学的新拓展——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综述

    邢海燕包莉莉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上海召开的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人类学与都市文明"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前景、都市人类学与城镇化、都市民俗与非遗、都市音乐与艺术、都市旅游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这些成果反映了当前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新拓展.

    人类学高级论坛都市人类学新拓展

    书法之变与传统的断续

    王超文黄剑波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类学视角考察作为"大传统"的书法,主要关注书法的变迁历程及其在当下的境况,具体而言,涉及书法的审美话语和经典观念,以及体制化进程中的书家等议题.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自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艺术专业化、职业体制化等方面的"改造",但书法的观念及其实践仍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原有的传统.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实现的并非艺术批评,而是着力于勾勒书法的观念与实践在一系列历史文化的链节中是如何展开的.

    书法书家传统延续人类学

    圆顶山秦墓"饰鸟虎熊车型器"含义新探

    余永红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县圆顶山秦墓出土的"饰鸟虎熊车型器",是为墓主人特制的冥器,器形独特,设计巧妙,寓意丰富.其上附饰的人物及鸟、虎、熊,不是出于纯审美、装饰或表现生活情趣的需要,而是具有更为深层的精神含义.不仅体现了秦人的图腾崇拜意识,也蕴含着秦人安身立命的族群传统和更为深远的文化含义,对我们探索研究秦早期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圆顶山饰鸟虎熊车型器特征含义

    南丰傩面具的仪式信仰与审美述论

    黄朝斌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傩文化是融多元宗教礼仪、民俗、民艺于一体的复合文化体.分布在江西各地的傩舞、傩戏、傩面、傩庙,组成了富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其中江西南丰傩可说是赣傩文化群的典型代表.江西南丰傩面具多神崇拜的扮相、粗犷浑厚的造型、"禳恶祈福"的原始宗教观念和夸张质朴的色彩意蕴,深刻诠释了南丰傩面具中各类神祇喜怒哀乐的现世精神与审美内涵.

    傩面具信仰象征性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