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村规民约治理的形成及其与现代法治的关系

    黄永林袁渊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规民约作为一种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它以自治和德治的方式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村规民约治理功能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习俗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共存与冲突,进而重点论述了村规民约治理体系与现代法治体系的关系.在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探讨发挥村规民约的社会治理作用,探索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实现治理手段的创新,对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村规民约乡村治理法治德治关系重建

    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

    孙正国熊浚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非遗保护运动历经十余年,已从政策宣传的动员阶段进入到了传承发展的创新阶段,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正是这一阶段非遗保护的标志性方法.至此,如何理解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内涵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从乡贤文化的视角,梳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统与承继谱系,辩证非遗传承人概念的生活—职业—制度多维谱系:生活谱系的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主体,即文化传统中的一般人;职业谱系的具有较高地方知识修养的民间群体,即民间百工(艺人);制度谱系的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精英代表,即国家命名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中,非遗传承人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乡贤主体,他们以德、艺、业三位一体的卓越品格塑造乡风,在道德谱系、技能谱系和制度谱系三维系统中发挥着文化英雄的引领功能,继承传统,凝聚人心,建构本乡本土的知识体系和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了基础稳固、价值正义的"乡村文脉",他们赋予村落正统地位,是乡村生活意义的文化标识.

    非遗传承人多维主体乡贤文化乡村文脉三位一体

    乡村文化建设的四维建构与振兴策略——基于贵州的典型经验

    刘洋肖远平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建设绝非虚置的不能触及的文化,其建设重点强调文化持有人的持有文化,建设目标围绕社会建设若干指标良性循环.乡村文化建设经历了三次版本更新,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径,也是振兴乡村文化和中国减贫模式的重要抓手.围绕文化扩散、文化嵌入、文化权力与文化小康等四个维度建构乡村文化建设的一致性系统,基于贵州的典型经验发现: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但公共文化空间;重视融合地域文化,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欠缺;重视多元文化宣传,但文化传承意识滞后.坚持一元多核共治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重视有限理性、坚持渐进主义、关注平台建设、打造文化景观及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策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治理研究

    顿祖义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在近一个世纪的民族治理过程中,党和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和实践探索,推动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巨大发展.通过对民族地区治理的现实图景与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检视,将历史、现实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发现民族地区治理在实践上仍然存在着治理意识、行为导向和具体操作方面的现实问题与潜在风险,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细碎化的面向、统合性的不足以及理论构建的欠缺,下一阶段的民族问题研究应从理论转向、视野转向和内容转向入手,不断提升理论研究对国家战略的回应,强化学术与实践之间的联结.

    国家治理民族问题民族地区治理

    乡村振兴:关键领域、地方经验与实施路径——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李韬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布局.适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来自学界和政界的数百位专家和官员齐聚"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共商乡村振兴的百年大计.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应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人、地、财、制度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梗阻;积极探索地方特色的实践经验与基层创新,在比较和互鉴中寻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方向和可行路径.新时代,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基础上,继续盘活资源效率、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藩篱,形成乡村振兴的常态化动力机制.

    乡村振兴地方经验实施路径

    惯习、秩序与生活理性:一个民族村庄的治理逻辑——基于西藏自治区江孜县A村的观察

    赵普兵刘义强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自治区实行村民自治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资源注入西藏,外来因素的介入会给西藏地区的基层治理带来一定冲击,研究村民的心态及观念变化对完善农村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江孜县A村长达两个多月的村民自治实践观察,发现村民的惯习、村庄秩序的需要与村民的生活理性对村庄治理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惯习的作用促使村民接受"自愿强迫",秩序是村民生活的现实需要,生活理性是村庄治理的价值基础.虽然A村村民自治运行得井井有条,但仍存在实践中需要完善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村庄治理朝向良善的方向发展.

    惯习秩序生活理性治理

    邻里关系推动族际整合:新加坡互嵌型社区建设研究

    陈宇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住房通常被用作社会治理的政策工具来解决社会问题,以住房推动族际间融合已经成为多民族国家进行族际整合的重要政策,通过族群配额的公共住房计划来达成族际整合和社会关系重构.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便围绕着住房政策、语言政策、社会结构各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将政府干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调适族际间关系和建构国家认同,建成了具有高度凝聚力、认同感的现代民族国家.在此过程中,建构互嵌型的社区在多族群的族际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互嵌型的社区多民族社区在"地理空间""社会空间"上解构了各族群之间相互隔离的关系,各族群被重新整合进互嵌型社区之中,进而发展成新型"邻里关系",加速了各个族群在互嵌型社会空间内不断交流交往融合.除此之外,新加坡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贫富差距大、社会结构分层等社会问题,互嵌型"社区空间"在调适族际关系、改善各族际间的关系的同时,推动社会结构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新加坡民族国家互嵌社区邻里关系族际整合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完善——以公共政策的运行为分析视角

    吴晓燕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贫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责,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四年多来,成效非常显著.但进一步观察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运行,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扶贫对象怀疑或抵触产业扶贫、抵触脱贫摘帽或利用精准扶贫政策压力投机;扶贫干部在政策执行中采取"策略性"行为;层层传导的压力有时反而助长了实际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为此,从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看,在政策理念上强化扶贫的终极价值取向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政策具体执行要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增强扶贫对象的主体性和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贫困人群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公共政策政策运行

    新型城镇化的农村贫困减缓:空间重构、效应测度及策略优化

    郑瑞强王强赵晨刚Sarah Rogers...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激发城乡发展活力和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更为新时期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提供了重要途径.基于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时代背景,系统分析新型城镇化之于农村贫困减缓的"空间重构减贫"作用机制,并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罗霄山区、乌蒙山区三个片区作为样本区域,测度新型城镇化对于片区农村贫困的减缓效应,探寻关键影响因素,并从居民参与、产业关联、社区管理、市场融合、扶贫开发体制改革五个领域开展片区"益贫性"城镇化发展策略优化,以期提高连片特困区减贫工作效率与区域发展质量.

    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城镇化战略空间重构策略优化

    精准扶贫与总体性贫困之耦合困境及其应对——基于黔东北X村的经验考察

    王琳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性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取得了历史性胜利,但进入精准扶贫阶段,仍遭遇了贫困发生机制、类型与扶贫主体、手段、方式的错位,政策设计与贫困主体的对接错位,扶贫政策的虚化、重叠,扶贫资源的负溢出以及扶贫工作异化等现实困境,造成政策效率的严重损失.为顺利、高效地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且基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及人文因素,总体性贫困地区亟需重返中观的开发扶贫层面,着重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市场制度建设,增强政策对接区域与主体的耦合性,提高扶贫的精准性,设计出相互区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反贫困制度体系,反思扶贫的最终界限,保障扶贫资源的科学、合理、适度运用,不断完善改进扶贫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精准扶贫总体性贫困扶贫政策贫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