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特困地区制度环境、创业动机与农民工新创企业成长——基于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的调查分析

    袁明达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众创业背景下,特困地区农民工新创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亟需立足特困地区实际的理论指导.以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407家农民工新创企业为例,探讨特困地区规制环境、认知环境和规范环境对农民工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并检验创业动机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特困地区的规制、认知及规范环境均对农民工新创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性动机正向调节认知及规范环境与农民工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动机正向调节规制及规范环境与农民工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成就性动机正向调节规制及认知环境与农民工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特困地区制度环境创业动机农民工新创企业

    贫困山区林业生态扶贫实践模式及比较评估

    朱冬亮殷文梅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贫困地区既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三者在地域分布上高度重合,实施林业生态扶贫是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实地调查表明,我国的林业生态扶贫实践模式主要分为生态补偿扶贫模式、生态产业扶贫模式、生态搬迁综合扶贫开发模式等三类.基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比较评估分析发现,生态补偿扶贫模式是林业生态属性带来的资产性收入,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再分配范畴,这种扶贫模式精准度较高,短期内扶贫成效也较为显著,但可持续性不足.相比之下,林业生态产业扶贫可持续性强,但林业产业尤其是林业第一产业投入大且周期长,单纯实施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侵蚀林业产业扶贫模式的实施成效,尤其是会对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林业产业的意愿形成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此,林业生态扶贫实践必须探索建立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平衡的综合反贫困治理机制.

    林业生态扶贫实践精准扶贫反贫困

    草根组织对外来务工者社会参与促进作用研究——基于杭州外来务工者的调查分析

    熊远来潘旦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外来务工者在城市中的社会参与融入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草根组织能否承接这个时代重任,从而有效提升外来务工者的社会参与问题引人关注.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的定量分析显示,草根组织对于外来务工者文化参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也能有效提升外来务工者的政治参与,但在人际帮助支持获得、与原居民互动等社交参与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甚至显示出一定负面效应.这种状态与草根组织的运行逻辑、自身特征、服务定位及服务内容的选择密切相关,应当引起服务于外来务工者的草根组织的关注.

    草根组织外来务工者社会参与

    宜居乡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崔应令申林灵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乡村宜居建设的机遇和条件在于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金投入、"城愁"与"乡愁"的推动,以及打工者资金回乡带来的累积;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则包括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基层政府决策治理能力、乡民参与、环保意识、乡村人力等方面的不足.宜居建设的成功经验包含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强大推动、乡民主动积极参与、专业技术支撑等方面.在乡村宜居建设过程中,需要基层政府从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转到宜居综合建设上来,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参与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本,留住乡村人口.

    宜居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

    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各盟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斯日吉模楞敖特根巴雅尔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的现象.从土地要素投入结构变化视角,即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过程中如何影响两部门的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内蒙古12盟市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土地资源对乡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经济的"增长阻力".研究认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土地供给动力"、"土地供给阻力"、土地结构变化产生的推动力及传统的"增长阻力"这四种力量的综合.其中"土地供给动力"和"土地供给阻力"两种效应说明,土地资源限制对乡村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大于对城镇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因此,在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谨慎选择土地资源在城乡间分配的平衡点;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资源需求基础上最大化满足城镇地区日益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

    土地资源经济增长增长阻力

    西方经济人类学先驱思想理论脉络探析

    田广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结构主义与心理结构主义,对经济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结构主义探讨文化现象及其模式,心理结构主义则探讨群体的普遍心理结构,存在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理论,也对经济人类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梳理黑格尔主义与文化本质论入手,认为社会结构主义、心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要义均对经济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

    黑格尔文化本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经济人类学

    土地流转、资源动员与农民分化——基于宁夏红寺堡区B村的研究

    罗强强陈婷婷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变迁.近几年来,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B村为田野点,分析了B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分化与基层动员的过程.研究发现,在项目制的运作框架下,乡村干部更容易追求"权力—资本"共同体的局部利益,他们往往会借助其在乡村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网络,通过项目补偿、水资源控制和农村低保等实现社会动员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重新配置后乡村社会的进一步分化.

    土地流转农民分化项目制资源动员

    数字化员工对人力资源变革之影响——基于经济人类学视角的探索

    王少杰李静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化时代确立的"机械人"型的人力资源模式把人异化,造成"工业人"失去组织主人翁的地位而被动适应组织的管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数字人"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正在发生空前巨变,文化型人力资源管理将大行其道,与"数字人"相匹配的文化型人力资源实践正在我们管理实践中出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革命已是历史潮流,数字人将成为组织的主人.

    工业人数字人大数据工业化时代

    家族企业的宗族集群化经营机理——对菲律宾华人企业的经济人类学考察

    潘淑贞王红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宗族的经济功能越加明显.家族成员在企业的资金和人脉等方面离不开家族的帮助.海外华人在宗(家)族的帮助下,其家族企业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规模并形成相应的企业群体.本文选取福建南安籍旅菲戴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讨该家族第一代、第二代人的创业历程.戴氏企业群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宗族关系网的支持,这两代人的家族关系网络成就了菲律宾戴氏家族企业群,而宗族经济功能的强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家族意识.工商界应正视这种现象,充分发挥和利用"宗族"的经济功能,为国内家族企业的正常有序成长创造适宜的社会文化空间.

    经济人类学海外华人企业家族网络家族企业群企业管理

    家庭本位与经济—社会网络——对D镇乡村家纺企业的经济人类学分析

    张静宋志方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北D镇乡村家纺企业主要以家庭及其亲属网络为单位组织生产.在其发展过程中,家庭成员相互协作,既可以能动性地应对市场竞争和生产方式转型,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长久维系亲缘、业缘网络实现家族共同体利益.当下,家纺企业面临着人力、技术、市场和继承方面的挑战,但从业者以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农人智慧与经济的融合实现新的突破.这种转变的过程启发我们从经济人类学视角理解家纺经济和乡村工业的发展,既对思考血缘家族主义下家纺企业突破原有经济-社会网络,兼顾地方特色和市场化转型有现实意义,又对反思基于个人理性假设和经济唯一的发展逻辑,进行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家纺企业家庭本位经济—社会网络经济人类学